分享

棚室栽培,通风换气有讲究,掌握这些关键技术才能确保高效生产

 带着风筝去旅行 2020-02-13

导读

棚室生产的环境相对密闭,内部的温度、光照、气体等环境因子变化规律都与外界有较大差异,在生产中,相对于温度、光照、水肥等因子的管理,在对气体的调控管理上往往重视不足,生产者对气体调控的原则认识不清,对通风换气的科学方法缺少认知,管理中只依据经验或直观感觉进行操作,常造成管理误区并影响棚室作物的生长发育。

棚室通风换气的作用是什么?科学调控棚室气体需要掌握哪些要点?棚室通风换气的常见误区有哪些?如何应对?

本文,笔者将结合生产实践对以上问题进行解析,以期为棚室种植户提供生产实践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棚室栽培,通风换气有讲究,掌握这些关键技术才能确保高效生产

一、棚室栽培通风换气的作用

1、排除湿气

棚室生产的一个主要优势是在密闭环境下,棚室内部温度比外界高,从而为实现春提早、秋延后或者反季节栽培提供基本保障。但在密闭环境条件下,从土壤中蒸发出来的水分以及植物蒸腾作用释放出来的水分,往往因不能及时排出而造成棚室内湿度过大。

湿度过大的危害首先表现在容易造成细菌和真菌性病害的高发。侵染性病害爆发需要病原菌,但是否爆发则主要取决于环境温度和湿度,如果温湿度不满足病菌爆发的条件,病原菌就不会形成侵染,而处于类似休眠的状态,且不对作物生长造成危害。

但是在温湿度比较适宜时,这些病原菌就会快速的繁殖,从而产生病害,对大多数植物病原菌而言,适宜于爆发的湿度范围是80%以上,尤其是在作物叶片上形成水膜时,是其最适宜爆发的湿度条件。在棚室内,特别是晚上温度比较低的时候,由于缺少通风很容易造成空气湿度达到饱和形成水膜,从而诱发病害爆发。

湿度高的另一个不良影响是由于空间内水汽的增多,会加大棚室内的气压,从而使叶片的蒸腾拉力与大气之间的压差变小,致使植物蒸腾作用受到抑制,影响植物根系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和运输能力,继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棚室栽培,通风换气有讲究,掌握这些关键技术才能确保高效生产

2、为根系生理活动创造良好环境

根在伸扎和生发以及吸收运输生理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呼吸作用对地上部分运输来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供给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要,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同时释放出二氧化碳,但是土壤环境尤其是在棚室在覆盖地膜的环境条件下,土壤透气性很差,这就会造成土壤中的新鲜氧气供应不足,而影响呼吸效率,同时由于呼吸作用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散失,会造成对根系呼吸作用的抑制,甚至在土壤环境中积累形成酸性环境对根系造成危害。

因此,通风换气可以加速土壤中气体的交换更新,从而为根系生理活动的发挥创造良好环境。

3、促进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必须原料之一是CO2,但是空气中CO2的含量只有0.03%(体积占比),这一含量达不到光合作用效率最佳时的浓度(CO2饱和点),是制约光和效率和植物生长速度的限制影子,提高光和效率就需要提高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当植物周围的二氧化碳因光合作用被消耗降低时,就需要外界空气不断流入予以补充,但是在棚室环境密闭条件下,二氧化碳补充困难,就会造成光合作用效率低,有机物合成速度受限,从而影响作物生长。

棚室栽培,通风换气有讲究,掌握这些关键技术才能确保高效生产

光合作用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光照强度,在密闭的棚室内,由于空气中湿度大,照射过来的光线,在遇到水汽后发生折射或漫散射,削弱照在叶片上用于光合作用的光照强度,从而降低光合作用效率。

因此,通风换气,可以补充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提高照射在叶片上的光照强度从而提高光合效率。

4、排除有害气体

在棚室生产过程中有机肥选用不当会产生氨气,氨气对水分有很强的争夺能力,会造成叶片的焦枯;取暖升温的煤炭含硫量超标时,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本身具有漂白作用,会使植物叶片失绿甚至边缘白化;而棚室里面堆放的聚氯乙烯废旧棚膜,也会受阳光照射等影响分解形成乙烯,从而对作物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通风换气可以将这些有害气体尽早排出,减少对作物的不良影响。

二、棚室生产通风换气的关键技术

1、时间掌握

棚室生产过程中外界温度相对较低,因此,要选在一天中温度较高的时候通风换气,具体时间主要依据温度来确定,当温度超过光合作用最适宜温度上限时,是通风的适宜时间。一般而言,番茄、茄子、黄瓜等果菜类蔬菜最适宜光合作用的温度范围介于20-28摄氏度,对这部分蔬菜一般要在环境温度达到28摄氏度以上时再通风换气,等棚室内温度降到20摄氏度左右时,停止放风,以此为标准可以反复多次通风换气。

而芹菜、菠菜、生菜等叶菜类一般适宜光合作用的温度范围相对较低,介于15-23摄氏度,因此,要在高于23摄氏度的时候开始通风,等降低到15摄氏度左右的时候停止通风,同样,通风过程可以多次反复进行。

特殊情况下,比如产生氨气、二氧化硫等气体危害时,要及时放风,放风依据的温度标准是不低于作物生长下限温度,果菜类一般10-12摄氏度,叶菜类一般8-10摄氏度(具体情况根据气体危害程度而定,危害轻,温度就可能维持在较高水平)。

棚室栽培,通风换气有讲究,掌握这些关键技术才能确保高效生产

2、通风换气方式

  • 顶部通风

通过棚室顶部放风口进行通风换气,是冬季反季节生产及早春茬或秋延后栽培种放风的最佳形式。冬季放风最怕的是外界冷空气快速而直接的冲击秧苗造成闪苗,操作不当往往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使叶片、龙头甚至整个秧苗被闪成开水烫过的模样,一旦发生这种状况,说明细胞膜已经破裂,细胞液外流,细胞的功能则完全丧失。

顶部放风时棚室内温度较高的空气会从通风口往上蒸腾,同时外界冷空气下沉进入棚内。冷空气在往棚内扩散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路径较远,且棚室内相对较高的空气对冷空气起到了比较好的预热作用,从而使这部分新鲜空气抵达秧苗的时候,与秧苗周围的温度已经较为接近,这就避免了冷空气伤苗现象的发生。

  • 腰部通风

腰部通风适宜于早春茬栽培的后期或者秋延后栽培的前期,放风的时候温度能稳定在8-10摄氏度即可,具体的形式是在扣盖棚膜的时候,在棚边缘距离地面一米左右高的位置,设置放风口(通常是上部棚膜和底围棚膜的交叠区间)。但这种方式不适于反季节栽培,这期间由于棚内棚外温差较小,外界的空气在风速不是特别大的时候,不会对秧苗造成损伤。

棚室栽培,通风换气有讲究,掌握这些关键技术才能确保高效生产

  • 底风

即从将棚膜从接近地面的位置直接上卷通风,底部放风适于夏秋茬前期、春夏茬后期及夏季棚室栽培,在这个栽培季节,由于外界温度较高,一般能稳定在12摄氏度以上,棚室外面空气流动不会因为低温对作物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这种通风方式的优点在于通风快,棚内棚外空气交换量大,对降低棚室内温度、使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及时排除、新鲜氧气得以补充,并及时满足作物在较高温度下较强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需求量的增加。

3、循序渐进,反复多次

有的种植户为了省事,往往在一天中上午气温高时开口放风、下午气温低时放下棚膜,这种方式在光照较好较稳定、气温相对较高的时候可以采纳,但不适于气温较低的栽培茬尤其是反季节生产。

因为棚内的温度变化,直接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往往在晴好的时候棚内闷热难耐,不过一旦出现多云等影响光照的因素,如果不能及时将棚膜放下,短时间内就会出现棚内温度的大幅下降,因此,在棚膜的卷放上,笔者主张循序渐进、反复多次。

棚室栽培,通风换气有讲究,掌握这些关键技术才能确保高效生产

具体来讲,气温低的时候通风每次时间要短、通风口要小,并尽可能远离秧苗,并根据一天中的光照及温度、风速等变化灵活把握,在光照好、温度相对较高及风速较小的时候,反复多次进行,使棚室内秧苗受低温的影响降到最低。

另外,在由于疏忽忘记揭膜放风造成温度较高的时候,切忌迅速将棚膜卷开大通风,对冷棚而言,更不能急于通风降温而将两侧都卷开形成对流,因为高温高湿条件下,植物为了增加自身的散热能力,会将气孔最大程度的张开,而外界温度低且流动速度快的风,很容易会对秧苗造成伤害,这个道理就类似人在大汗淋漓的时候吹冷风或洗冷水澡会造成感冒是一个道理。

三、棚室生产中通风换气的常见误区与解决办法

1、低温时不通风

  • 不可取的原因

在遭遇连阴天或外界持续低温的时候,很多生产者会为了保温持续不通风,这种方法不可取,不通风棚室作物光合作用得不到二氧化碳补充,相当于作物生长过程中得不到充足食物,不仅会影响作物生长速度还会影响到果实品质。

棚室栽培,通风换气有讲究,掌握这些关键技术才能确保高效生产

持续不通风土壤和叶片蒸腾到空间里的水分无法排除,会增大作物病害爆发的几率,从而增大管理、用药成本,并对产品安全品质造成威胁。如果说二氧化碳的补充可以通过二氧化碳发生器来予以实现,那么棚内的湿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只能通过通风来解决。

  • 解决办法

具备加温条件的棚室,可以在通风前后先提高棚内温度,在气温不低于前文给出的温度范围时,每天通风一小时以上,对不具备加温条件的冷棚,在一天温度最好的中午前后也要在不低于10摄氏度的范围上通风半个小时左右。

2、地膜贴着地皮

  • 不可取的原因

如今地膜的使用已在棚室生产中得到广发的普及,在防杂草、升地温、保墒、降低棚室空气湿度方面的作用也得到广泛认可,但是地膜覆盖的时候一个广泛存在的误区是,地膜贴着地皮,这样做的缺点是会造成土壤通气性变差,而且因为地膜的存在无法通过中耕来疏松土壤结构。

棚室栽培,通风换气有讲究,掌握这些关键技术才能确保高效生产

  • 解决办法

土壤是根系的生长环境,其通透性直接影响着根系功能的发挥,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不影响地膜覆盖作用的前提下,笔者推荐两种较为实用的方式:

其一、畦中开沟

这种方式主要针对一畦双行的栽培模式,具体做法是在栽培畦做好后,在中间用镐头等工具刨一道10cm左右深度的沟,定植时秧苗栽在沟两侧的较高处,覆膜的时候畦中部由于处于中空状态,可以更有效的使外界空气进入,根部二氧化碳流出,气体交换的速度会明显高于直接用地膜贴着畦面的做法。

其二、上部拉绳

这种方式也主要针对一畦双行栽培模式,具体做法是,做平畦,然后在畦面中间上部高约10cm处拉一道尼龙绳、为防治尼龙绳中间下坠,可在畦上设几个支撑点。在覆膜的时候使地膜悬空在绳子上,同样在地膜和畦面之间形成较大空间,从而使根部气体和外部空气较为高效的流动交换

棚室栽培,通风换气有讲究,掌握这些关键技术才能确保高效生产

结语

棚室栽培是温、光、水、肥、气等因素共同调控作用下的生产,这些因素中对气体的调控管理往往是最为粗糙,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遵从“木桶效应”、而温、光、水、肥、气体这些因素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同样符合“木桶效应”,这其中的短板往往就出现在气体上,通风换气的核心则是:地下,增加土壤中氧气的供给量;地上,加大二氧化碳的供应量;空间内降低空气湿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