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惨烈的病毒袭击,留下了什么教训?

 360_ss_note2 2020-02-13

所有人都戴着口罩;街道上没有车辆,也鲜有人行走;在大多数城市,公众集会都被禁止了;电影院、剧院等公共场所都关闭了……这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也是1918年的美国,在遭受大流感袭击时的景象。

从1918年1月,一直到1920年,这场大流感从堪萨斯州哈斯克尔县开始,蔓延到全美国,并被参加一战的美军带到了欧洲,随后席卷全球,连太平洋上的岛屿都不能幸免。

这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惨烈的病毒大屠杀,大流感在一年内杀死的人,比中世纪黑死病在一个世纪内杀死的人还多。现在的流行病学家估计,全球大约有5000万人在大流感中丧生。而且,近一半的死者,还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大流感》| [美] 约翰·M·巴里 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2018年8月

病毒是怎样从美国的一个小镇蔓延到全球的呢?美国历史学家约翰·M·巴里在《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中告诉我们,在当时的美国社会背景下,流感的蔓延几乎是一种必然。不过,但凡其中某些方面有所改善,灾难也不至于如此惨烈。

01 病毒是怎样扩散的?

在巴里看来,隐患从1917年美国决定参加一战就埋下了。

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宣称,“我们要为战争塑造和训练的不是一支军队,而是一个国家。”为了达到“万众一心”的目的,他开始用铁腕政策去训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控制言论的措施,比如:

司法部长要求国会图书馆馆长,要报告某些特定书籍的借阅者名单,因为政府需要监控“个人因偶然或者冲动所致的不忠言论”;出台新的《镇压叛变法》,人们会因为咒骂或批评政府而入狱,即使他们说的是事实……

与此同时,各地进行的征兵活动,让大批的人流动起来、聚集在一起,数百万的年轻人走进了空间紧张的兵营。

巴里认为,这些举措让美国成为了传染病的打火匣。

美国一家陆军急诊医院,住满了患流感的士兵

火势在1918年2月最后一周,由堪萨斯州哈斯克尔县几名应征入伍的年轻人开始蔓延开来。

尼尔森、艾略特、博顿,几位年轻人被征召入伍,从“重流感”正在扩散的哈斯克尔县,来到该州的福斯顿军营。3月4日,福斯顿出现了第一个患上流感的士兵。很快的,在三周内,福斯顿就有1100人因病重入院。

让情况进一步恶化的,是福斯顿与其他军事基地、以及法国之间的兵力调动。3月18日,其他州的军营相继爆发了流感。4月初,法国的布雷斯特也爆发了流感疫情——这是美军在欧洲的登陆地。

因为信息封锁,错过了防控的最佳时期,疫情迅速扩散,波及了意大利、英国,以及敌国德国。光是5月,仅英国第一陆军就有36473人入院。

这些战争中的国家也跟美国一样,不允许报纸发布不利于战争的消息,不断封锁疫情的消息——这给西班牙挖了一个大坑。

因为当时是中立国,西班牙政府没有审查新闻,媒体如实地报道了流感的影响,这给外界带来了错觉,以为西班牙遭受的打击最严重,便认定流感起源于此,所以,这场流感就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其实,西班牙既不是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也不是流感的发源地。

流感死亡率统计图(欧美地区)

很多因素都在加剧疫情传播:战争期间军队的大规模集结和运动,加速流感大流行,为大范围传播创造了条件;战争带来的恐惧、流离失所与食物短缺,也让人们降低免疫力,更容易感染。

更可怕的是,病毒本身,也在经历着变异——变得越来越致命。

1918年春天,流感病毒在第一波高潮时,引发的症状还是温和的;到了秋天,第二波来袭的时候,病毒已经变成暴戾的杀手,致命性极强,到11月下旬,除了少数几个地方,病毒已经一路横扫整个世界;到了第三波浪潮,病毒的毒力有所下降,但依然有城市遭受重创。

最为惨烈的是1918年秋天,病毒的第二波袭击:10月是最致命的一个月,仅仅在美国费城,一周内就有4597人死亡。

02 费城的教训

费城是大流感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在这里,天灾与人祸交织其中,让城市陷入瘫痪。

因为处于战时,费城的造船业、炼钢厂和军需工厂,带来了大量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多的劳工来到这里,城市人口增长到175万人。然而,这里的住房供给非常紧张,公寓里的工人们不仅共用房间,还要共用床铺,像换班工作一样换班睡觉。医院和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也极为匮乏。

_

1918年流感爆发情况

当时,费城公共卫生部门的负责人是个外行,叫克鲁森。而且,这个职位还很特别,是根据市长的喜好而委任、随市长任期结束而卸任。

在这种情况下,9月7日,费城海军码头迎来了300名水手。

这些从波士顿来的水手抵达码头后,有19人出现流感症状。费城海军辖区的卫生官普卢默立即下令,对患病水手实行隔离。可是,病毒其实已经逃逸了:一天前,334名水手已经离开费城前往普吉特湾,病毒被带到了其他海军基地,也逃进了费城。

克鲁森对费城海军码头的事件置若罔闻。他公然否认流感会对城市造成威胁,没有安排任何应急措施:既没有储备供给,也没有安排医务人员应对紧急事件。

直到9月18日,克鲁森才召集了普卢默和知名医生刘易斯等人开会。不过会议上,克鲁森采取了观望态度,除了让大家继续监控事态发展,并没有作出任何决定。他担心采取行动会引起恐慌,对军事行动造成干扰——这时候,费城已经有几百名水手染病了。

与此同时,《费城晚报》也向读者们保证,流感不会引发危险。普卢默接受记者采访说,他和克鲁森会“将疾病控制在目前范围内,而且必将成功”。第二天,有两名水手死于流感,普卢默又向大众宣告,疾病已经达到了顶峰,从今往后疾病将会减少。但这只是开始,平民和护士的死亡随后就开始出现。

9月21日,为了监控疾病扩散的信息,卫生局将流感定为“需要上报”的疾病,但还依然向市民保证,“克鲁森局长发表的‘目前流感还没有在市民中流行的声明’,是绝对可信的”。

卫生局只是提醒市民,注意保暖,保证足部和大便通畅,建议人们避免集会。不过,他们自己也没有真的做到——七天后,有一场准备好的、为战争筹集经费的自由公债游行,并没有被取消。

1918年9月28日游行如期举行,加剧了疫情的爆发

一些医生力劝克鲁森取消这场游行,也有卫生官员告诉记者,集会将传播流感,使人丧命。然而,没有报纸登出这些警告,费城的五大日报,都没有刊出任何对目前形式怀有忧虑之情的内容。克鲁森也宣布,自由公债游行如期进行。

游行当天,队伍长达三公里,几十万人簇拥在一起,场面盛大——克鲁森向大家保证过,不会有任何危险。

这是费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游行,也是一场致命游行:两天后,流感开始爆发,全城31家医院的病床全部爆满,陆续有患者死亡。人们排着长队等待入院,死于流感的人数成倍地增长。

市政府、州立法庭都关闭了。满街都是巨幅布告,警告公众避免公共集会,告知人们打喷嚏、咳嗽时要用手帕掩口。一天之内,就有60人因在街上吐痰而遭到逮捕。

费城政府和报纸还在对危险遮遮掩掩。10月5日,医生们报告当天死于流行病的人有254人,报纸援引公共卫生局的话说,“流感已达到最高峰”;第二天有289人死亡时,报纸又说,卫生官员信心十足,确信流感高峰已经过去。结果,接下来每天死亡的人数都在300以上。

当死亡人数达到每天428人时,克鲁森说:不要受夸大报道的影响而恐惧害怕。但亲眼目睹了尸体的人们都在窃窃私语,再也不相信报纸上的言论。

费城的“掘墓人”正在工作

尸体不断堆积,让殡仪馆工作人员筋疲力尽,棺材也开始短缺。掘墓人不是病了,就是拒绝埋葬死于流感的人。

在城市陷入瘫痪时,人们开始了自救。当地最富有的几大家族联合了紧急救援组织,开始分配医护人员,把已经关闭的公立学校食堂变为救济难民的流动厨房,并向志愿者敞开大门。有近500人愿意提供私家车作救护车,或者给医生当司机。数千人给紧急援助组打电话表示愿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克鲁森也突然对官僚政治失去了兴趣,他扣押了战争的资金,用于支援医院,还给陆军和海军发电报,请求在流感减轻之前,不要征召费城医生入伍。军队同意了。

接着,他开始清理街道,并与急救部门和天主教教堂联合起来,开始收集和清理尸体……至此,费城才逐渐步回正规。

03 恐惧比病毒更可怕

1919年,一战结束后,流感还在继续。美国总统威尔逊也得了流感,他不佳的身体状况,还影响到了巴黎和会的谈判。

1920年,流感还零零散散地侵袭了一些城市,不过毒力已经弱了很多,部分是因为病毒进一步向温和型突变,部分也可能是因为,人类的免疫系统已经适应了。

1919年美国军队营房内,用床单隔开呼吸

回顾整个大流感疫情,巴里认为,公众的恐惧比病毒带来的伤害更大:“恐惧,而非疾病本身,几乎将社会粉碎。短短几周,人类文明就差点灰飞烟灭。”

在恐惧的时候,女人不敢照料自己的姐妹;志愿者不敢把食物带给那些病重而无法自己进食的家庭,让他们活活饿死;让受过训练的护士不敢回应那些求救的紧急电话……

这种恐惧来源于蒙昧与未知,人们对无从知晓的威胁的恐惧,远远超过对确定事物的恐惧。媒体和公共官员又助长了这种恐惧,“不是通过夸大疾病的可怕,而是极力掩饰,试图向公众保证此次疾病并不可怕。”

最后,作者巴里总结道:

所以1918年大流感的最后一条教训,即那些身居要职的权威人士必须降低可能离间整个社会的恐慌,可谓知易行难。如果社会将“人人为己”作为箴言,它就不再是一个文明社会了。

当权者必须珍惜公众对他们的信任。正途就是不歪曲真相,不文过饰非,也不试图操纵任何人。林肯是第一个这么说,也做的最好的人。

无论真相有多么恐怖,领导者都必须将其公之于众。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打破恐惧。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病毒仍在肆虐,请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身体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