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痹 [病案]傅某,男,47岁。1980午6月9日诊。素患腰痛,每遇生气、劳累后加 重。以胀痛为主,甚则抽掣作痛,痛引左下肢。近日事不遂心,痼疾又发,左 髋、腿前外侧作痛抽掣,引及足趾,下肢无力,站立、行走不便。兼见食欲不 振,口干,喜热饮,咽喉不爽,胸闷不舒,大便偏干,小便清长,日解十余次。舌 红、苔薄黄,脉弦。检查:患肢不能伸屈,抬举不能,血压13.3/9.3kPa(100/70 毫米汞柱)。脉症合参,诊为“气痹”。 [治则]开胸顺气,宣通闭阻。 [取穴]膻中、阳陵泉(双)。以快速进针,泻法。当捻转半分钟后,膻中穴周围 (3×3厘米)呈充血状,自感心胸较前舒畅,左下肢亦较轻快,又捻转半分钟,疼痛 已除,唯左小腿外侧尚有不适,继针阳陵泉(左),疼痛不适顿除。以原法前后共 针3次,病告痊愈。唯感头脑不清,纳差,口干少津,便干,舌淡、苔薄黄。取中 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以善其后。(见《山西医药杂志》1982年第5期) [评析]气痹一症,俗称气串筋。系因七情内伤,累积筋肉,引发肢体痹病而言。 气痹一名,导源于华佗《中藏经》,“气痹者,愁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久而不 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而邪气愈胜。留于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 则腰脚立而不能行,攻于左则左不遂;冲于右则右不仁,贯于舌则不能言,遗 于肠中则不能溺,壅而不散则痛,留而不聚则麻。”本案与《中藏经》所述,完 全相似。(黄宣能)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0.中医治愈奇病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