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变病(一) [病案]张某,男,24岁。1977年8月4日初诊。患者皮肤进行性发黑已三月余, 皮肤干燥,无痛痒。检查:面色黧黑,耳下颈部和两下肢股内侧黑色素沉着较 深,整个躯干均现黧黯,牙龈舌质见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曾去某院治疗无效, 诊断为黑变病。 [治则]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枳壳10克,桔梗6克, 柴胡6克,牛膝15克,生牡蛎15克,甘草3克。服药数剂病愈。1978年5月随访 全身皮肤均正常。1981年5月随访亦未见复发。(见《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 第4期) [评析]该病属中医所指的“黑疸”。《金匮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 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韭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 之。黑色属肾,肾虚则肤黑,青色主肝,肝血不足,不能外荣,故目赤面黑,便黑, 肌肤爪不仁,均为瘀血之症。今患者症状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为肝肾 不足之症,面肢黧黯,皮肤干燥,舌质紫斑为瘀血内阻之症。肝郁气滞、脉络 受阻、气滞血瘀而致本病。今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活血化瘀,脉络通畅,故而 病愈。(李祥云) 黑变病(二) [病案]胡某,女,46岁。1980年4月初诊。患者自1976年生第四胎后月经闭止, 随即颜面、额部皮肤灰黑色,并逐渐加重,以后弥漫至颈部、腰腹、四肢、背 部均呈灰黑色,肌肤甲错,病已三年余。1979年病理切片:表皮部分棘层变 薄,基底细胞液化变性,下方为噬色素细胞及游离色素。曾多方求医罔效。自 觉肢冷指麻,头晕心悸,食少便溏,脘部冰冷,精神萎靡,腰骶酸胀,小便混浊,近 二月来皮肤搔痒难忍。检查:上下肢呈均匀一致的灰青色或灰黑色,皮肤干燥 脱屑,大腿内侧皮肤有块状血痂,舌质黯淡,边有齿印,苔薄腻,脉沉细弱。诊断 为黑变病。 [治则]温中健脾,和血化瘀。 [方药]党参15克,焦白术15克,苡仁15克,炙甘草6克,丹参30克,干姜10克,制附 片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山楂10克。服15剂,脘冷减,精神好转,皮肤沿血 管有如蚁行。故上方加肉桂6克,加服大黄廑虫丸,日服2丸。服20剂脘冷止, 全身搔痒有所缓解,再以上方加减:制附片10克,破故纸10克,红花10克,桃仁 10克,巴戟天12克,熟地12克,菟丝子12克,枸把子12克,党参15克,焦白术15克, 肉桂6克,炙草6克,黄芪20克,丹参30克,大黄廑虫丸一日服2丸。先后服45剂, 肌肤干燥变润,面部灰黑色退之八、九,脱屑好转,身痒已止,肢末转温,经水复 行,四天净,精神转佳,体力增。以后又服养血补肾,益气健脾之剂调理巩固疗 效,病愈。一年后随访未复发。(见《湖北中医杂志》1982年第6期) [评析]黑色属肾,皮肤黑变病多因肾阴亏损,精血不足,气滞血瘀而发病。患者 生活失宜,房劳损伤,产育过多,脾肾亏损,故用温中健脾,仿附子理中汤加味,取 其后天济先天,先天资后天,以后在温肾壮阳、益气补脾的同时佐活血通络、 消瘀破血,加用大黄廑虫丸。前后治疗三个月病除。(李祥云)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0.中医治愈奇病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