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雷诺氏症(1-2)

 学中医书馆 2020-02-13

雷诺氏症(一) 

[病案]郝某,男,32岁。1963年11月初诊。患者十指苍白,麻木与冷感间歇反 

复发作已八个月。每次均为遇寒引发,取暖后自行缓解。近二个月来症情加 

剧,十指苍白之后又呈紫绀色,并感刺痛,两手掌多冷汗而潮湿,两下肢亦有凉 

感,但不若上肢严重,伴有脱发、眩晕、纳呆等症。诊断为“雷诺氏症”。用奴 

佛卡因封闭及维生素治疗,又用四妙勇安汤,症状未见改善,故找中医治疗。 

苔薄,脉沉细。 

[治则]温阳益肾,养血祛风,温经逐寒。 

[方药]熟附子9克,干姜6克,当归6克,党参9克,炙麻黄9克,防风9克,川桂枝6克, 

生黄芪30克,赤芍15克,熟地9克,羌活6克,桑寄生9克,桃仁6克,玄参9克,甘草6 

克。服2剂后,刺痛减轻,精神转佳。上方加鸡血藤、鹿角霜、地鳖虫、红花 

等品,续服20余剂,共治疗三十余天后,虽值严冬,手指亦不变色,且脱发、眩 

晕、纳呆等症均改善,恢复工作。以后随访未见复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5年第2期) 

[评析]雷诺氏症为肾阳不足,风寒着络,致气血凝滞,不适则痛,营卫失和,脉络 

壅闭,故呈苍白、麻木。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痹痛”范畴。用小续命汤治之, 

方中附子、干姜、桂枝温肾助阳;防风、麻黄辛温发散,并配用蠲痹汤,方中 

当归、黄芪、赤芍、羌活以养血祛风。根据“治风先治血”的理论,重用当 

归、黄芪达到补血的目的,获得了满意效果。(黄宣能) 

雷诺氏症(二) 

[病案]马某,男,30岁。1978年6月2日初诊。一年前发觉左手中指、食指端发 

凉,后发热,双手指端亦均有凉麻胀痛之感,并日渐加重,天气寒冷时更明显,若 

情绪激动时,手指可突然苍白,继之青紫。脉沉无力。 

[治则]温经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川芎15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黄芪20克,当归15克,白芍20克,肉桂15 

克,桂枝15克,老葱15克,鲜葱15克,红枣7枚,甘草15克。3剂后,指端转温,麻木 

减轻。原方续服30剂而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见《老中医医案》,黑龙江科技出 

版社)。 

[评析]此病例为指厥症,乃血虚、寒凝血脉所致,西医称为雷诺氏症。本案以 

温经养血,活血通络之法治之。选方为清·王清任通窍活血汤加减,使风寒祛, 

经络得养而病愈。(吕志连) 

象皮肿 

[病案]赵某,男,32岁。1975年8月29日初诊。三年前两下肢因静脉曲张行结 

扎术。术后半月,两下肢沉重酸困,麻木肿胀,活动困难。检查:两下肢自膝以 

下肿胀,压之凹陷,皮肤增厚增粗,左胫前有掌心大色素沉着斑。诊断:两下 

肢象皮肿。 

[治则]活血祛瘀,疏通经络,清热除湿。 

[方药]外敷1号膏:生黄柏、生半夏、五倍子、伸筋草、面粉各等量,研极细 

末。使用时加食醋适量调成糊状,文火煮热。敷于两下肢自膝至足面,厚度约 

0.5~0.8厘米,三天后换一次。第一次敷药后自觉酸麻沉重好转,肿胀减轻,压 

之无凹陷。至第四次换药后,两下肢活动灵活,肿胀明显消退,压之仍无凹 

陷。再敷二次后,肿胀完全消退,一切如常人。治疗期间,未服任何中西药 

物。(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4期) 

[评析]本病往往由于湿热下注,气血凝滞经络所致,用上法治疗可清热祛瘀,疏 

通经络,使下肢肿胀消退,故病愈。(黄宣能) 

不完全性断指 

[病案]杨某,男,23岁。1971年9月某日上山砍柴,不幸一斧头将左手食中指从 

掌指关节处砍断,只剩掌面皮肉未掉,约三个小时送到医院,诊断为不完全性 

断指。 

[治则]理气行瘀,止痛生肌。 

[方药]降香、荔枝核各等分,分别研成粉,过100目筛,然后将两粉混合均匀,用 

75%酒精将上药调成糊状。断指伤口洗净整复缝合后,把调好的糊状药直接 

敷入伤口上,外面包扎固定。七天后来院拆线,伤口愈合,关节能活动,以后随 

访能进行劳动无影响。(见《新中医》1974年第6期) 

[评析]降香能理气行瘀,止血定痛,可治金疮出血、跌打损伤,并能消肿生肌; 

荔枝核能温中理气止痛,两者配合可理气行瘀止痛生肌,促进瘀血吸收,消肿 

生肌,促进肌肉生长,断指复活。医者用该法治疗六例不完全性断指,均获成 

功。(李祥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