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鸡鸣散加减治愈腑肿多寐一例 岳某,男,53岁。 初诊∶1979年3月30日。 主诉及病史∶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胫浮肿,继而左下肢亦肿,双腿两侧麻木,足跟痛软,步履维艰。伴心悸、昏昏欲睡,甚则与人交谈时闭目即寐,不能自制。食后腹胀,动则气喘。在当地医院未明确诊断。迭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著。 诊查∶神疲气短,两下肢肿,怠惰懒言,心悸,昏昏欲寐。腹胀纳呆,瘦少;大便日行两次,微溏。舌苔白稍腻,脉沉弦,寸口独濡。 辨证∶此乃脾气所伤,运化失司,水湿流注,聚于足胫,水停血瘀,气血不畅,故发足胫肿痛麻木。寒湿困脾,则昏昏欲寐、怠惰懒言。心悸气喘为脚气冲心之候。 治法∶行气降浊,温化寒湿。方用鸡鸣散化裁。 处方∶苏叶12g吴茱萸10g木瓜10g槟榔12g陈皮10g桔梗10g干姜皮10g党参12g 3剂,水煎服。 二诊∶4月4日。服上方药3剂后,心悸、昏睡均减,食纳稍增,小便量增多,附肿如前。上方加郁李仁10g,以加强利水消肿之力。续服30剂。 三诊∶5月10日。服上方药30余剂,下肢浮肿明显减轻,腹胀亦消,已无昏睡之状,但仍嗜睡,下肢尚感麻木。超声波提示肝脾稍大。上方去郁李仁,干姜易生姜10g,加大腹皮12g、生牡蛎15g(先煎)、茵陈15g,30剂。 四诊∶6月17日。患者已如常人;精神体力均佳,食后稍觉困倦,已恢复正常工作。予5月方党参易人参6g,30剂,以进一步巩固疗效。后随访数月证情稳定。 【按语】《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朱丹溪云∶"胃受湿,沉困乏力,怠惰嗜卧。"本例患者脾虚为患,湿邪不化,流注下焦,聚于足胫,壅遏经脉而发为湿脚气故以足胫肿重、无力、麻木而痛为主症,又兼见寒湿困脾之嗜睡多寐。治当根据"着者行之"、"寒者温之"的原则,以宣通去雍滞,以下气降浊去湿邪;方用鸡鸣散为主,其中重用槟榔,以其性重坠下达、降气除滞;木瓜下行除湿,舒筋通络;吴茱萸散寒降浊;苏叶疏散风寒;桔梗宣畅三焦;陈皮燥湿醒脾;干姜皮温中行水;以党参益气健脾;大腹皮下气行水;郁李仁利湿消肿;牡蛎利水散结;诸药合用,健脾利湿,宣通气机,气行则水行,故疗效较著。 三、调和营卫法治愈血痹一例 郭某,男,40岁。 初诊∶1964年12月22日。 主诉及病史∶右腕臂肌肉麻木、疼痛半年余,麻重于痛,活动自如,别无所苦。经西医检查未明确诊断。曾服过祛风散寒、凉血熄风之品而未效。细询病史,患者入寐时喜将臂祖露于外。初起稍木,继之麻木加重。 诊查∶舌质淡,苔薄白,脉见沉涩。 辨证∶此属血痹证。因荣卫虚弱、理不密,外受风邪,痹于肌表血络所致。脉沉涩为血行不畅之象。 治法∶调和营卫,益气活血,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处方∶生黄芪15g桂枝木10g生姜15g大枣8枚、赤芍10g当归尾10g陈皮5g 二诊∶12月25日。服上方药三剂后麻木减轻,疼痛尚存。上方加红花3g,以增活血之功,3剂。 三诊∶12月28日。病情明显好转,再予上方药6剂。药后病即痊愈,追访数月未再复发。 【按语】血痹一证属中医痹证范畴,以肌表麻木不仁其则疼痛为主症。与风寒湿痹证治不尽相同。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以身体不仁为主症,但又不同于风痹。仲景记载以脉微涩、关上小紧为主脉。脉微为气血不足,涩为血行不畅,关上小紧为微风外来之候。故治当调和营卫、温通气血,兼祛外风。本案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调和营卫,加归尾、红花等以活血通络,故使血痹证较快痊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