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血管炎 [病案]王某,男,34岁。1982年10月2日就诊。遍体出红斑点,发病已十一个月 之久,初起如针尖红点,渐而变大、变白脱皮,有的变红,变黑坏死而溃烂,具 痛、痒、刺感。素体尚好,病后经常头晕、少眠、多梦,纳食少、易腹泻,四 肢乏力,自觉疲惫,无发热,但恶寒,身痛楚,饮热不知热,慢性病容,表情痛苦,斑 点颜面11处,两上肢80余处,前胸腹近60处,后背部30余处,右下肢200多处,左 下肢180多处。斑点大小约0.7~2厘米,有白有红有黑,有的坏死溃烂,有的外 凸,有的凹陷,未溃者皮下黑陷,有的塌陷灰白不起,无坏死者即行干涸,或有小 脓泡的中心部外凸。舌体薄,无苔,质红绛如牛肉,脉小微。化验检查:自细胞 14×109/L(14000/立方毫米),中性75%,淋巴25%,血沉4毫米/小时,肝功能正 常,大小便常规正常,X线胸透、心电图均正常。由右小腿内侧取组织作病检, 镜下所见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皮层次减少,真皮血管周围有大量炎细胞浸 润,间质胶原纤维增多。天津某医院诊断:变应性血管炎。患者曾使用多种 抗生素、激素、镇痛剂、脱敏剂及中药活血通瘀,消风解毒均罔效,病情反逆 转增剧。 [治则]益气,温中,固表。 [方药]党参10克,当归12克,桂心3克,炙甘草10克,黄芪60克,白术10克,枣仁12 克,银花30克,连翘20克,荆芥穗10克,防风10克,白芷6克,柴胡15克,川羌活6 克,鹿角霜30克,附子20克。服20剂,皮肤已无红、黑溃烂及灰白干涸点,病情 稳定,未出新斑点;痛、痒、刺感消失,食欲渐佳,精气恢复。效果明显,可继 而守之。上方又继服10剂,仅患处残存色素沉着,表皮光滑正常,已痊愈上 班。1982年3月25日复查,一直未再复发。(见《中医杂志》1982年第6期) [评析]本病临床较为罕见,系正气衰惫,表邪(毒)不解,正气不鼓,苛毒客于经脉, 瘀久正伤,气血阻滞,斑烂不能收靥所致。故用扶正祛邪之法,重用黄芪以补 气,重用附子、鹿角霜温阳逐寒,重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寒温配伍,调和 阴阳,祛邪扶正而病愈。(马荫笃李祥云)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0.中医治愈奇病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