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史某,男,6岁。1977年3月24日初诊。患儿自1岁半时患麻疹后,舌出唇 外,舌质肿大有裂纹,舌体上有白膜带刺(似老牛锉,当地草名),边缘有小白泡。 满口涎水流出口外,颏下前胸衣服天天湿透,吃酸碱味的食物,舌有痛感。腹 痛便溏,食呆,面晄白,肢凉,脉沉迟缓。 [治则]温中散寒,引火归原。 [方药]党参24克,白术7.5克,炮姜5克,半夏5克,陈皮5克,公丁香1克,木香1.5克, 炙甘草5克。服4剂口腔涎水明显减少。舌仍出唇外,晚间塞口,大便成形,尿 频,脉沉迟。更以火袭脾虚,引火归原为治,川附子2.5克,肉桂2.5克,干地黄10 克,生地黄10克,山萸肉15克,丹皮5克,泽泻5克,茯苓20克。又服4剂后口涎不 流,舌缩口内,白膜消。为巩固疗效,再遵原方加减变化,约服10余剂,则病愈。 (见《老中医医案选》,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评析]该患儿病己三年多,乃脾胃虚寒,廉泉不控津液之故。屡经治疗皆从犀 角、羚羊角、枸杞子,黄连,石膏、地黄辛凉苦寒等品,清泻心脾积热,使水伏 于内,不得外越。“寒者热之”,法用理中温脾之品,效果明显。又法引火归原,用 七味地黄汤为治。《医宗金鉴·前证治》云:“或服凉药久不愈者,引火归原, 不效甚者加附子可立愈也。(马荫笃)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0.中医治愈奇病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