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和不值得的人打交道,尤其是这三种,会招来祸端

 我篮有虾 2020-02-13

别和不值得的人打交道,尤其是这三种,会招来祸端

为什么古人常说“宁得罪君子,别得罪小人。”就是因为小人心肠歹毒阴险,行事作风没下限。

内心没有道德准绳当标尺的人,你没办法猜透对方的心思,更无法预料对方能做出一些什么古怪离奇的举动来。

“德”是世间最珍贵的物什,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它,所以才更值得珍惜与尊重。品性不好的人,才是世间最可怕的生怕,他们的杀伤力,可远比老虎狮子更为凶猛得多了。

人生在世,别和不值得的人打交道,特别是以下这三种,会招来祸端。

别和不值得的人打交道,尤其是这三种,会招来祸端

1.怨声载道

说实话,人活在世上,得明白一个道理:没有人天生就应该要对你好,正因为如此,那些自愿对你好而别无所图的人才更需要被大家好好珍惜。

所以,当你在社会上碰了壁、被别人冷漠甚至粗暴对待、经历了一些不好的事情、遇到了一些坏人等等,都是非常正常而合理的事情。

以平常心看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过好自己的人生,别让它们的出现打乱了节奏、干扰了步伐就是一种明智。但受了点委屈就怨声载道,将此全都归于命运的不公、人性的丑恶之上,半点不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这种心态是非常可怕的。

所谓“被迫害妄想症”,其实就是过度夸大了自身的重要性,认为自己值得被所有人善待的这种不正确的心理导致的。

像这种人,不懂得从失败与挫折当中吸取经验教训,只会以自己从对方身上获得的权利与好处来衡量好坏。

你对他们好,他们会认为你是好人,做好九十九次,一次没做周全,立马又会埋怨怀恨起来。平时相处会为自己带来许多负面能量不说,也许还会因为对方的品性与心肠而带来灾祸,实在得不偿失。

别和不值得的人打交道,尤其是这三种,会招来祸端

2.鬼头鬼脑

有一种“聪明”叫鬼头鬼脑,相比真正的凭头脑、凭实干、凭本事做人做事的聪明而言,它的特征在于凡事都只会遵循投机取巧的原则,只想用尽一切方法与手段为自己带来最大的利益与好处,为此绞尽脑汁、不惜损人利己。

像这种品性的人,内心同样没什么下限可言,而且由于自己生性如此,也会因此而当成揣测人性的模版。

也就是说,他们会将人极极端化,以自己为例将别人看得还要坏、还要狠得多。

因此才会毫无歉疚地奉行自己的为人处事之道,认为不管凭借什么样的方式,只要能打倒别人、踩下别人突出自己的优越性,那就是一种成功,那些被他们用阴谋诡计伤害的对象,就是比他们愚蠢。

有着这样的想法,可想而知,他们不但不会觉得自己有哪里做得不对,而只会因为自己的小聪明而洋洋得意。与这种人打交道,总之只有亏好吃就对了之余还会被他们瞧不起。

别和不值得的人打交道,尤其是这三种,会招来祸端

3.充满坏心眼的城府

人生在世,有点城府不算什么坏事,而是一种行走社会必须要拥有的技能。一个人太简单直白,心里怎么想的,口中就会怎么说出来,年纪小的时候叫天真可爱,长大了就叫”缺心眼”。

世上并非到处都是好人,社会与职场之中又充满竞争。资源与机会有时候会成为许多人同时争抢的稀缺资源,为了自己的利益与人生着想,适当掩藏内心的想法,保持沉默,按照自己既定的人生目标前进,内心有谱,眼中有光,这才是城府藏于心中最大的好处。

但是充满坏心眼的城府就不一样了,怎么说呢?这种城府就如张开的蜘蛛网一样,是会“杀人”的。

它存在的必要性,就是针对与侵略他人,而非保护自己。拥有这种城府的人,老谋深算,看到别人踏入危险,他们不会提醒,因为那于他而言没有任何好处。

平白无故救人的事,绝不会干,可能还会幸灾乐祸;而看到有猎物落入自己安排的陷阱与布局当中后,他们表面也会风平浪静,默默一口吞掉,外表还丝毫看不出端倪。

总之,相当可怕就是了。明火执仗的坏人远远比不过智商超群、做事低调、心思缜密的坏人就是这种道理。

别和不值得的人打交道,尤其是这三种,会招来祸端

人生不长,就这么百十来年光景,应该将时间交给值得的人、投缘而能给你带来正面影响的人。

交朋友交益友,不能交狐朋狗友与损友,前者会帮助你成长、会在危难之际与你同舟共济、不离不弃;而且他们平时绝对不会打你的主意或只想从你身上占到便宜,得到好处,更不会为了利益而出卖你。

但是前面所说的有着这些特征的人就完全相反,他们普遍发自内心认为世上没好人,所有的交往都是出于利益的需求。

在这种前提之下,你有存在的价值,他们会利用你;你没有存在的价值,他们会抛弃甚至伤害你,与他们相交有可能会因此而吃大亏。

因此这种人的危害性是无穷的,不要随便接近,人生才能过得安全舒畅一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