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林斯基剧院最经典十大芭蕾剧目

 阿里山图书馆 2020-02-13

今天我们收到了来自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执行总监尤里·法季耶夫的祝福: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希望借此机会将支持的话语,传递给每一位马林斯基剧院的音乐爱好者、芭蕾爱好者和剧院艺术爱好者,以及每一位正在受严重疫情影响的中国人民:愿你们拥有力量、勇气,并最终战胜疫情,恢复健康!我们希望能够尽快在马林斯基剧院的中国巡演中和大家见面。我们深切地为你们而感到担忧,所以在此送上最诚挚的问候。”

 

在无法出行和演出取消的日子里,艺术也不能缺席。吴氏策划“最”系列,将让我们共同进行一场视觉与听觉的旅行,走进世界著名的剧院与音乐厅,观赏或聆听他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与艺术盛事;回溯时间的脚印,探寻他们最容易被遗忘的历史碎片。

马林斯基剧院最经典十大芭蕾剧目

马林斯基剧院坐落于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北方重镇圣彼得堡,是世界上最著名、同时也是最古老的剧院之一,落成、开幕于1860年,作为专业的歌剧、芭蕾舞和交响音乐会演出场地留存至今,已经有150余年的历史。在这百余年的历史中,即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剧院撤离至西伯利亚城市彼尔姆,依旧坚持编创和演出。

目前剧院下辖歌剧团、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和合唱团等,演职人员规模庞大:芭蕾舞团拥有保留剧目85部,演员人数多达二百余人,每年演出场次400余场。在马林斯基剧院,无论是歌剧团、芭蕾舞团还是乐团,都在艺术界享有盛名。

马林斯基剧院不仅是古典主义芭蕾的发源地,同时也是瓦岗诺娃学派的承袭者,所以马林斯基剧院的芭蕾剧目在世界上享有独特的地位。剧院剧目在古典芭蕾奠基人马里乌斯·彼季帕的牵头下,协同一众芭蕾大师共同完成。其中有众多原创及复排剧目,也为世界芭蕾历史画下了灿烂光辉的一笔。

在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的80多部作品中,有很多作品历经百年而不衰,它们受到了当地观众乃至全世界观众的肯定与追捧,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马林斯基剧院最经典的10大芭蕾剧目。

            ©State Academic Mariinsky Theatre, Natasha Razina

TOP 10《罗密欧与朱丽叶》作曲: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脚本:安德里安·彼得罗夫斯基、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谢尔盖·拉德洛夫、列昂尼德·拉夫罗夫斯基根据威廉·莎士比亚剧本改编

编舞:列昂尼德·拉夫罗夫斯基

世界首演:1940年1月11日

1940年,《罗密欧与朱丽叶》于基洛夫剧院首演,编导拉夫罗夫斯基曾表示: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主人公蕴含着炽热的激情、强烈的感受,必须用舞蹈和哑语结合的手段才能表达清楚。芭蕾舞是没有台词的,所以每一句哑语必须达到与舞台人物的有声语言等同的效果。芭蕾舞剧是一种舞蹈式戏剧,在这里,舞蹈必须自然而然地产生于哑剧表演,或者,哑剧表演必须是舞蹈的逻辑延续。

该作品作为第一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全幕作品,不仅在当时让世界为之震撼,同时也实现了编导对于这部作品的设想,与后世的几版更倾向于戏剧表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作品更重视舞蹈表达与哑剧的相互交融。

马林斯基剧院作为一座以古典芭蕾作品见长的剧院,《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出频率甚至超过了少数古典大戏的演出频率,也是当地观众非常热爱的一部作品。

TOP 9《珠宝》

©State Academic Mariinsky Theatre, Natasha Razina

作曲:加布里埃尔·福雷、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编舞:乔治·巴兰钦

世界首演:1967年

《珠宝》是一部无情节芭蕾舞,分为三部分:绿宝石、红宝石、钻石。该作品的灵感来自于新古典芭蕾之父乔治·巴兰钦与梵克雅宝的缘分:巴兰钦参观了梵克雅宝在纽约的一座宝库,受到五光十色珠宝的启发,决定制作一部以“珠宝”为题的芭蕾作品。

         ©State Academic Mariinsky Theatre, Natasha Razina

绿宝石代表了巴兰钦对于法国的记忆,这包括在他脑海中法国的优雅、舒适、时装与香水。而大多数评论家也认为,巴兰钦创作这段舞蹈,也为表现法国浪漫主义芭蕾时期的风貌。比如及膝的浪漫主义芭蕾tutu,小巧和灵活的步伐,及优雅的舞姿。

  

        ©State Academic Mariinsky Theatre, Natasha Razina

红宝石在巴兰钦的创作初衷里,只为代表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而广泛的评论却认为巴兰钦先生的这部作品代表美国。虽然这种说法并没有受到编导本人的肯定,但是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以及在舞蹈中舞步的设定,已经完全超出了古典芭蕾的范畴:大胆的舞步、爵士风格的运用、动作和队形的变化更是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倒是与美国舞蹈风格有很多相似之处。

                   

            ©State Academic Mariinsky Theatre, Natasha Razina

《珠宝》钻石,Ulyana Lopatkina,Igor Zelensky

第三部分钻石,无疑是俄罗斯帝国芭蕾(现马林斯基剧院)的象征。乔治·巴兰钦作为曾经帝国芭蕾的成员,其编舞中恢宏的场景、庄严大气的舞步时刻能够看到帝国芭蕾时期的风貌。

《珠宝》是在俄罗斯最受欢迎的芭蕾舞剧之一。钻石部分更是体现了俄罗斯古典芭蕾的特点。

TOP 8《雷蒙达》

       ©State Academic Mariinsky Theatre, Natasha Razina

音乐:亚历山大·格拉祖诺夫 

脚本:莉迪亚·普什科娃和马里乌斯·彼季帕根据中世纪传说改编

编舞:马里乌斯·彼季帕

世界首演:1898年1月7日

复排:康斯坦丁·谢尔盖耶夫

复排首演:1948年4月30日

《雷蒙达》是一部以中世纪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在内容中表现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在19世纪西方对于神秘东方文明的好奇以及对于未知的恐惧。《雷蒙达》是彼季帕晚年的作品,所以其中涵盖了彼季帕职业生涯众多作品中的多种元素:梦境、骑士精神、东方元素、复杂的群舞队形、主演演员及独舞演员的大量变奏及双人舞。作品在首演时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彼季帕创作的最后一幕古典六人舞成为他当时最受欢迎的舞段之一。也因为其复杂的技术,《雷蒙达》被称为古典芭蕾舞演员技巧的试金石。

由于俄罗斯观众对于技术技巧展示的狂热,以及对于大古典作品的偏爱,在其他国家不常上演的《雷蒙达》却是马林斯基剧院的经典剧目,也是各个俄罗斯大型舞团经常上演的剧目。

TOP 7《海盗》

          ©State Academic Mariinsky Theatre, Natasha Razina

音乐:阿道夫·亚当、塞萨尔·普格尼、莱奥·德利布、里卡多·德里戈和彼得·奥尔登堡斯基

脚本:亨利·弗尔努瓦·德·圣乔治、约瑟夫·马齐利尔,尤里·斯洛尼姆斯基和彼得·古雪夫改编

编舞:马里乌斯·彼季帕

世界首演:1863年1月24日

复排:彼得·古雪夫

复排首演:1987年4月29日

1880年,时任帝国芭蕾剧院芭蕾大师的马里乌斯·彼季帕为当时的首席舞者叶夫根尼娅·斯卡洛娃复排了约瑟夫·马齐利尔的作品《海盗》。这部在当时流行的东方题材作品中展示了沉船、绑架、热恋等故事情节。故事舞台布景及演员服装的东方元素更是当时观众最为喜爱的样子。

《海盗》是一部丰富多彩的作品,当中音乐多变,并以哑剧形式解释了角色之间的关系。作品的舞蹈在所有方面都展现了古典芭蕾内容:两个女性主演和三个男性主要角色都为技术展示贡献了力量。《海盗》这部作品是炫技的最好平台,其中三人舞中两位男主角及一位女主角的技术展示更是令人眼花缭乱。最后一幕的“花园”场景体现了众多群舞演员与独舞的配合,场景更是美轮美奂。

TOP 6《堂吉诃德》

            ©State Academic Mariinsky Theatre, Natasha Razina

音乐:路德维希·明库斯

脚本:马里乌斯·彼季帕根据塞万提斯的小说改编

编舞:马里乌斯·彼季帕、妮娜·阿尼西莫娃(吉普赛舞和东方舞)、弗多尔·洛普克多芬(方丹卡舞)

世界首演:1869年12月14日

复排:亚历山大·戈尔斯基

复排首演:1900年12月6日

《堂吉诃德》是古典芭蕾黄金时代的历史遗产,剧目中火红的裙摆,喧闹的街道,清脆的响板,妩媚的扇子展现了与众不同的西班牙风情。《堂吉诃德》首演于莫斯科大剧院,后被彼季帕搬上帝国剧院(今马林斯基剧院)的舞台。《堂吉诃德》的音乐由彼季帕委托作曲家路德维希·明库斯撰写,这也标志着他和彼季帕之间长期的、颇有成果合作的开始。

复排编导戈尔斯基在当时受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影响,认为作品中应有更多生活化和真实化的场景,所以在他的改编中,具有更多的幽默、生动与欢乐。这也使这部作品拥有特别的节庆气氛。作品中还加入了方丹卡、吉普赛及东方舞等性格舞。此外,从不缺乏技巧展示的彼季帕,在原版作品中,就为编舞注入了高昂的能量,此作品也是马林斯基剧院年轻演员最喜欢演出的一部作品。

TOP 5《胡桃夹子》

          ©State Academic Mariinsky Theatre, Natasha Razina

音乐:彼得·柴可夫斯基

脚本:马里乌斯·彼季帕根据E.T.A 霍夫曼的童话故事改编

编导:列夫·伊万诺夫

世界首演:1892年12月17日

改编编舞:瓦西里·瓦诺宁

首演:1934年2月18日

复排:西蒙·维萨拉泽(布景设计)

复排首演:1954年3月21日

《胡桃夹子》的最初编导,并不是马里乌斯·彼季帕,由于严重的皮肤病,在1892-1893年彼季帕停止了编舞,《胡桃夹子》的编舞任务落到了帝国剧院的另一位编舞列夫·伊万诺夫的身上。该作品的首演并不是非常成功,虽然布景及服装极尽奢华,但是剧情逻辑断断续续,编舞更是弱化了女主角的技术展示。

1934年,瓦诺宁对《胡桃夹子》进行了改编,创造了一个关于小女孩在梦中寻找奇迹的故事。《胡桃夹子》甜美、童真,并且充满着19世纪芭蕾中的元素:雪花圆舞曲及花之圆舞曲。大量儿童演员的参与,也让《胡桃夹子》成为了一部合家欢的芭蕾剧目。同时,因为其中的圣诞题材也让其成为节庆芭蕾。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的《胡桃夹子》演出是由马林斯基剧院的演员及瓦岗诺娃芭蕾舞学校的学生共同完成的。

TOP 4《吉赛尔》

        ©State Academic Mariinsky Theatre, Natasha Razina

音乐:阿道夫·亚当

脚本:亨利·弗尔努瓦·德·圣乔治、泰奥菲尔·戈蒂埃、吉恩·科尔利

编舞:吉恩·科尔利、朱尔斯·佩罗、马里乌斯·彼季帕

世界首演:1841年6月28日

复排:马里乌斯·彼季帕

复排首演:1884年2月5日

《吉赛尔》被誉为“浪漫主义芭蕾皇冠”,这部经典作品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吉赛尔》在创作之时,编导将戏剧与舞蹈进行了完美地融合,这也使其自首演以来长盛不衰。1884年,彼季帕复排了《吉赛尔》,而这一版本几乎成为后世所有版本的基础。20世纪最伟大的编舞之一谢尔盖·里法尔曾经说:“纵观整个芭蕾历史,我找不到比《吉赛尔》更美、更伟大、更完美的作品。”

对于大多数的《吉赛尔》主演演员来说,掌握娴熟的浪漫主义芭蕾技巧,控制身体的平衡,以及精彩的戏剧表演都是在《吉赛尔》演绎中所必须的。所以《吉赛尔》是对演员表演及技术的双重考验。同时,《吉赛尔》的群舞也拥有很高的欣赏价值,第二幕当中群舞“维丽”的表演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芭蕾的主题:空灵缥缈的鬼神。

TOP 3《睡美人》

          ©State Academic Mariinsky Theatre, Natasha Razina

音乐:彼得·柴可夫斯基

脚本:伊万·弗塞沃洛萨斯基、马里乌斯·彼季帕根据查尔斯·佩罗的童话故事改编

编舞:马里乌斯·彼季帕

世界首演:1890年1月3日

复排:康斯坦丁·谢尔盖耶夫

复排首演:1952年3月25日

被誉为“芭蕾百科全书”的《睡美人》是大家最熟悉的古典芭蕾作品之一。19世纪末,《睡美人》由沙俄帝国剧院(今马林斯基剧院)总监福谢瓦罗日斯基委托伟大的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为马里乌斯·彼季帕的《睡美人》创作音乐,并于1890年1月进行了世界首演。《睡美人》是彼季帕编舞中生命力最强的一部作品、也是他的最佳编舞之一、是古典芭蕾作品的典范。彼季帕将佩罗的童话故事生动地搬上了舞台,让观众忘记现实,沉浸在“可爱的人物将永远在世,仁慈的仙子能够解救善良"的故事中。《睡美人》具有童话的特殊魔力:虽然拥有华丽庄严的外表,但却能在其中感受到温暖和亲切的效果。

《睡美人》之所以被誉为百科全书,是因为《睡美人》中几乎涵盖了古典芭蕾的大多数表现形式。舞蹈和谐地将哑剧群演场景、群舞、多人舞到独舞等用完美的逻辑进行结合。这种模式既是对传统芭蕾的延续,又充满了创新。这样的举措使《睡美人》成为了19世纪芭蕾的荣耀。

TOP 2《舞姬》

         ©State Academic Mariinsky Theatre, Natasha Razina

音乐:路德维希·明库斯

脚本:马里乌斯·彼季帕、谢尔盖·哈尔科夫

编舞:马里乌斯·彼季帕

世界首演:1877年1月23日

复排:弗拉基米尔·波诺马列夫、瓦赫坦·查布基亚尼

复排首演:1941年2月10日

1877年初,彼季帕世界首演了他流芳百世的巨作,充满异国情调的《舞姬》,由首席叶卡捷琳娜·瓦泽姆(Ekaterina Vazem)主演,舞剧的作曲是路德维希·明库斯。故事的背景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东方题材。舞姬不仅将印度神庙、东方宫廷的场景诠释得华丽绚烂,更在第三幕增加了“幽灵王国”的段落。“幽灵王国”是芭蕾大师彼季帕最知名的编舞场景。36位幽灵每一次抬腿,即走下一位,即使动作如此重复,但依旧扣人心弦。在第二幕及第三幕的双人舞部分,男主角索罗与自己生命中两个女人的双人舞更是表现了人性中的爱、背叛与忏悔。

《舞姬》第三幕,Viktoria Tereshkina,Vladimir Shklyarov

《舞姬》是彼季帕最具生命力的作品,直到今天,他编创的“幽灵王国”仍然是古典芭蕾舞演员和舞蹈家的最高挑战之一,特别是群舞演员。而马林斯基剧院的《舞姬》也是除《天鹅湖》之外最受欢迎的剧目。

TOP 1《天鹅湖》

                      

           ©State Academic Mariinsky Theatre, Natasha Razina

音乐:彼得·柴可夫斯基

脚本:弗拉基米尔·贝吉切夫、瓦西里·戈尔策

编舞:马里乌斯·彼蒂帕、列夫·伊万诺夫

世界首演:1877年2月20日(朱利叶斯·里辛格编舞)

1895年1月15日(马里乌斯·彼蒂帕、列夫·伊万诺夫)

复排:康斯坦丁·谢尔盖耶夫

复排首演:1950年3月8日

无论从音乐还是舞剧角度,《天鹅湖》都是全世界古典芭蕾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天鹅湖》是俄罗斯的象征,也是马林斯基剧院的象征。

在经历《天鹅湖》在莫斯科的失败首演之后,政府为了纪念去世的柴可夫斯基和表彰他的荣誉,1894年2月在马林斯基剧院举行了纪念音乐会。值此之际,列夫·伊万诺夫为柴可夫斯基的1877年《天鹅湖》版本编创了第二幕。不久之后,人们决定在1894-1895演出季重新启动《天鹅湖》全幕版复排的制作工作,由伊万诺夫制作第二幕和第四幕,而彼季帕来制作其余部分。里卡多·德里戈根据彼季帕的要求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进行调整,而柴可夫斯基的兄弟莫德斯特则修改芭蕾剧本部分。1895年,该复排版《天鹅湖》于1月由勒格纳尼同时出演奥杰塔和奥戴尔两个角色(白天鹅和黑天鹅),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彼季帕和伊万诺夫的这版《天鹅湖》成为最伟大的芭蕾作品之一。

古典芭蕾的女演员都希望一生中能有机会主演《天鹅湖》。虽然说“一人分饰两角”、“32挥鞭转”已经不是芭蕾当中的新奇技巧,但是在《天鹅湖》当中对于白天鹅纯洁、高贵的诠释;对黑天鹅霸气、诱惑的演绎仍然对主演演员的表演功力提出了挑战;同时,在《天鹅湖》中截然不同的技巧的运用、对呼吸、音乐性的要求,也让《天鹅湖》成为古典芭蕾中女主演和群舞演员的终极考验之一。

文:谢佩潼

部分资料源自:101 Stories of the Great Ballet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