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令口干

 学中医书馆 2020-02-14

[病案]季某,男,43岁。1974年秋就诊。患者十多年来反复发病,头晕腰重,胸 

腹胀满,睡眠不佳,虽然能食,但消化困难,大便不爽,口燥咽干。特别冬令之后, 

发病较多,感冒频作,有时卧病经日,甚或住院求治,年复一年,有增无减。1971 

年在某医院确诊为神经官能症,功能性低血压。多年来每到冬天必然求医,所 

服药物,大都是健胃补肾。如金匮肾气丸之类,这类药物久服或用量过重,就 

感上火、头痛、头晕、咽喉疼痛,不得已又改用清热泻火。如此又引起消化 

不良,胸腹胀满,倦怠少力。来诊时又增加了上齿龈出血,上午较甚,诊断为过 

敏性齿龈出血。初诊时勉为处方,终未获效。延至阴历十一月,气候渐寒,又 

感冒频作,头晕腰疼,咽喉干燥,胸闷气短,食后易饥,脉数大,舌红苔少。细询以 

往发病准确时间,均是冬至后就开始,而至夏至以后好转。 

[治则]壮水生津,滋养胃阴。 

[方药]天花粉12克,沙参9克,麦冬9克,玉竹9克,桑叶9克,白扁豆9克,甘草4.5克, 

生地12克,玄参9克,女贞子9克,连服5剂后,胃纳消化明显好转,但胸闷、少 

气、太息迟迟难愈,右脉数大,乃知胃阴久虚,损及中气,原方加黄芪60克,升麻 

3克,柴胡3克为引。连服两月余,竟将多年来逢冬至时所发之病及齿龈出血彻 

底治愈,血压也逐渐复升。随访至今未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年第3期) 

[评析]中医辨证施治,每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此例患者辨证关键,除所见症状外, 

着重循“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发病规律,作为审因、辨证、选方之依 

据。阳虚之病,虽烈日炎暑,重用桂枝、附子、干姜等不仅不热,反将以往之 

虚热退去。阴虚之病,虽隆冬严寒,大剂麦冬、生地、玄参之品,反使胃气好 

转,精神爽健。关于“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对人体与病理变化的影响,从很 

多患者中观察,并非稀有,只是失于注意。此类病症,多是长久痼疾,且循节气 

而发生变化。因肾为先天之本,为人身之元阴元阳,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 

生化之源。每遇冬至夏至,阴阳主气递交之时,故而容易发病。《内经》 

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春夏之湿热,反而养阳,秋冬之寒凉,反而养 

阴,这一理论,在临床上确有一定实用价值。(黄宣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