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亚败血症 [病案]金某,男,50岁。1976年9月9日入院。1976年1月突发高热(40℃),无任 何伴随症状,服四环素后热退。3月28日发热又起,除头昏、乏力外无其他症 状。在地段医院检查发现,咽部充血,血沉,17毫米/小时,粘蛋白183毫克%。 胸透(-),药后十天热渐退。以后仍间断发热,午后潮热,形寒怯冷。入院检查: 体温39.2℃,血压16.0/9.3kPa(120/70毫米汞柱),脉率120次/分,神清,全身皮 肤粘膜未见出血点及黄染,颏下、双侧颌下及左锁骨上。两侧腹股沟各扪及 黄豆大的淋巴结,活动度好,表面光滑。咽峡部充血,扁桃体不大,心、肺检查 无异常发现,肝肋下1厘米,神经系统检查无特殊。血常规:白细胞10~ 20×109/L(10000~20000/立方毫米),中性多核粒细胞80~88%,血红蛋白 120克/L(12克%)心尿常规:蛋白(±),血沉30毫米/小时,肝功能检查属正常范 围。超声波检查:肝、脾(-)。骨髓涂片检查:粘细胞增生,伴退行性变,提示感 染。西医诊断:变应性亚败血症(以下简称亚败)。苔中剥、舌红,脉细数。 入院后三个月内,体温一直波动于38~39℃之间,抗生素治疗无效,曾用消炎 痛25毫克,一日三次,治疗十天,体温降至正常,停药后体温又上升。先后投用 小柴胡汤、达原饮,服药10余剂,未见效。 [治则]养阴退热。 [方药]青蒿9克,鳖甲15克,知母9克,生地9克,地骨皮9克,秦艽9克,丹皮9克,银 柴胡9克,黄芩9克,太子参15克,黄连1.5克,白薇9克。10剂后体温降至正常范 围。观察数日,体温始终稳定于36.6~37℃。遂于1976年12月29日出院。出 院后曾继服上方14剂。随访一年半,体温一直正常。(见《新医药学杂志》1979年 第1期) [评析]变应性亚败血症,目前临床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糖皮质激素或消炎 痛治疗,虽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药物的副作用不能长期使用。曾有报道,用 中医传统方药小柴胡汤,神犀丹、达原饮及草药四季青治疗本病有效,但病例 数太少,尚不能作一定论,因此对本病的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本病例住院期 间,属邪热留恋阴分,阴虚内热之症。先用养阴清熟的青蒿鳖甲汤治疗,临床 症状有所改善,但热未退尽。后选用清虚热作用较强的清骨散与青蒿鳖甲汤 合而治之,遂获全效。(马荫笃)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0.中医治愈奇病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