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颤(一) [病案]白某,男,60岁。1981年9月8日诊。双手颤已四年,1966年因“蛛网膜粘 连颅压增高症”,曾作颅骨穿刺,行气脑减压治疗,病已基本治愈。1978年上半 年起双手伸直或写字时明显发抖,写字困难,拿东西时很吃力,肌张力不高,无 肢体麻胀疼痛感觉。曾在其他医院检查,血压18.6/12.0kPa(140/90毫米汞 柱),甲状腺不大,脑血流图结果示正常,余无异常,诊为功能性震颤。曾使用安 定、安坦、利眠宁等治疗无效。来诊时,病人双手高度震颤不停,早起咽干口 苦,诊脉浮弦而数,望其舌,质红而乏津液,无舌苔。患者体质壮实,未有其他不 适。 [治则]镇肝阳,育肝阴,平肝熄风。 [方药]羚羊角3克(前后3次共用9克,系久煎兑药服),白芍15克,钩藤12克,刺蒺 藜10克,天麻10克,紫石英15克,女贞子15克,早莲草15克,玉竹10克,丹皮10克, 木瓜10克,地龙8克,鸡血藤15克,鲜桑枝1尺。服药10剂,双手震颤有所减轻。 又服10剂,震颤大有好转,其右手已勉强能写字,诊脉时双手仅稍感蠕动,脉已 弦而不数。原方去女贞子、早莲草、木瓜、丹皮、鸡血藤,加阿胶12克,并重 用生龙骨、生牡蛎各18克。又服20剂,而病竟获痊愈。此病并未配合其他药 物和疗法。于同年11月16日追访,患者震颤症状已完全消失。(见《中医杂志》 1982年第3期) [评析]《内经》云:“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石顽曰:“颤振与瘛瘲相类,瘛 瘲则手足牵引,而或仰或屈,颤振则但振动而不屈也,亦有头动而手不动者。 盖木盛则生风生火,上冲于头,故头为颤振,若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 动。”通过临床实践,此症确屈肝风内动使然。治疗肝风之症,还得顾及养 血。本例证属肝阳亢盛,肝阴不足。引动肝风妄动,除法取镇肝阳、育肝阴兼 以熄风潜摄以治其标急之外,最后还加用阿胶,有养血之意,顾本以收全功。 (马荫笃) 手颤(二) [病案]贾某,女,48岁。1973年12月诊。八个月前觉双手有些发抖。半月后渐 至严重,不能握筷进食,已服药数月无效。面色黄瘦,目眶微黑。眩晕呕恶,睡 不宁,多噩梦,白天亦合眼即梦,时口淡,小便清、量多,纳少,若进食稍多,即头 痛胃胀,双手颤抖更剧,舌质紫点、苔白垢厚浊,脉沉,重取数而有力。 [治则]通络化痰。 [方药]白芥子10克,天竹黄10克,法半夏15克,瓜壳20克,石菖蒲6克,茯苓20克, 枳实8克,黄连3克,煅牙皂3克,橘红6克,栀子10克,海藻10克。3剂后,呕恶止, 原方加石楠藤20克。续服3剂,双手颤抖减轻,梦亦少,眩晕好转。三诊去牙皂, 加煨甘遂6克。3剂后微泻数次,颤抖已止,余症消失,小便反浑黄热烫,此浊痰 积湿随之下泄,假象退而真象现。原方去甘遂,加风化硝10克,数剂即愈。至 今未复发。(见《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评析]本症多因邪在经络,怪痰作祟,纵兼内虚,亦应驱痰为主。如邪不清,滋补 过早,往往缠为痼疾,不可不慎。今拟通络化瘀治之,痰邪清,脉络通,则颤抖 止。(吕志连) 手颤(三) [病案]肖某,男,53岁。二年前两手指颤动,疑为“风湿”,未予重视。以后连及腕 肘,屈肘时尤明显,前臂有蚁行麻木感,腿足无力,头晕,目干涩而胀,心中烦热, 时有耳鸣,口微干苦不欲饮,间有呃气,纳少。诸医投补气祛风之品均未效。 舌红、苔薄,脉细弦略数。 [治则]滋补肝肾,熄风潜阳,调和营卫。 [方药]山萸肉13克,枸杞子15克,白芍12克,生龙骨15克,桑枝12克,钩藤13克, 当归9克,代赭石15克,龟版15克,鸡血藤13克,制鳖甲15克,全蝎6克,大枣3枚。 连服30剂,震颤已止,唯睡眠欠佳,稍劳即头痛难支。上方去钩藤、全蝎、桑 枝、代赭石、鳖甲,加枣仁、黄芪、山药等。随访一年余未发。(见《陕西中 医》1981年第2期) [评析]《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案系肝肾阴虚,精枯血少,不足 以养筋,风阳扰动,营卫失和为病。仿张锡纯镇肝熄风汤意而愈,如以祛风、 镇静,只能暂时见效,若用补气之品,反为助阳化风而病加剧,故治病当审证求 因。(吕志连)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0.中医治愈奇病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