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呃逆(1-3)

 学中医书馆 2020-02-14

呃逆(一) 

[病案]李某,女,28岁。患者频频呃逆五月余,病初不介意,后因影响工作而去医 

院就诊,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断为“胃肠神经官能症”。经用各种解痉药、镇 

静药及中药丁香柿蒂散、调胃承气汤、桂枝汤、瓜蒌薤白汤等治疗无效。 

患者腹胀较甚,面色苍黄少华,纳呆,食后腹胀尤甚,四肢沉重乏力,舌淡红、苔 

白腻,脉濡缓。 

[治则]燥湿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川朴9克,苍术9克,甘草3克,陈皮6克,法半夏12克,茵陈15克,茯苓12克, 

丁香4.5克。服5剂后腹胀消,呃逆止。以后用健脾益气法善后调理,随访半年 

未复发。(见《新中医》1977年第2期) 

[评析]呃逆多由胃气上逆所致。胃气主降,以下行为顺,如过食生冷或饮食不 

节,食滞痰湿内阻或胃本虚寒,阳气阻遏,或因脾阳不足,肝火胃热上冲皆可致 

本病。该患者为虚中有实,脾虚湿困,故用燥湿健脾之剂使脾能健运,湿邪不 

能困阻,胃气得以下降而病愈。(李祥云) 

呃逆(二) 

[病案]郭某,女,23岁。呃逆三月有余。起自因与同事争吵,情绪抑郁,后即自觉 

食道梗阻,胃脘憋闷,呃逆不止,呃声宏亮,连续不断。前投橘皮竹茹汤、旋复 

代赭汤、丁香柿蒂汤等方加减不效。经X光胸透、食道钡餐摄片、心电图等 

检查,无阳性体征,用西药及水针穴位注射,收效甚微。纳谷、二便尚可。舌 

净少苔,脉弦细。 

[治则]敛肝安胃降逆。 

[方药]醋炙乌梅10克,细辛1.5克,附子5克,桂枝5克,川连3克,炒党参15克,当归 

15克,川椒1克,干姜1克。初服3剂,呃逆减,再服3剂,呃逆止。唯胃脘隐隐作 

痛,大便干结,脉细,舌红少苔。揣度迭进辛热之剂,灼伤胃络,胃阴受戕。仿叶 

天士育胃阴和胃络,佐以柔肝理气之品:太子参15克,生白芍15克,鲜石斛15 

克,天花粉15克,炒扁豆15克,生甘草10克,茯苓10克,绿萼梅5克。5剂后病 

愈。随访至今未复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12期) 

[评析]清末浙江名医胡宝书云:“肝部宜疏,疏之不应则宜柔,柔之无功当用 

敛。”清朝名医叶天士对“肝木乘胃”气升至咽者,有随方加乌梅之例。本案因 

郁怒伤肝,横逆犯胃,气机不利,胸次憋闷,胃气失降而上逆所致。初投疏理不 

应,故改酸辛苦降并投,用乌梅丸方果效如桴鼓。然组合不当,有辛燥之弊,故 

续以甘润柔养之剂善后。(黄宣能) 

呃逆(三) 

[病案]陈某,男,60岁。1961年10月初诊。患者有呃逆病史已数年,每年有数 

次发作,呃逆频频。以往每年发作时服苏子降气汤加减即能显效,此次发作服 

上药后无效。症见患者呃逆频作,呃声高昂,喉间有痰鸣音。 

[治则]宽胸利膈,降气止呃。 

[方药]苏子10克,柿蒂3个,白矾1.5克(冲服)。服5剂后呃逆即止。以后随访数 

年未见复发。(见《新中医》1982年第8期) 

[评析]呃逆一症是因胃气上逆所致,有虚实之分,该患者呃声高昂,喉间痰鸣属 

实症无疑。方中苏子降气平逆,柿蒂苦温降气止呃,白矾消痰利膈,少量用之 

使痰涎易于呕出。全方配伍,可宽膈消痰,降气止呃,使病愈。(李祥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