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逆散《中医治法与方剂》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20-02-14

四逆散(《伤寒论》)

【组成】柴胡  枳实  芍药  炙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4味,各10份,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3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5份,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5份;小便不利者,加茯苓5份;腹中痛者,加附子1枚,炮令拆;泄利下重者,先以水5升,煮薤白3升,煮取3升,去渣,以散方寸内汤中,煮取1.5升,温分再服。近作汤剂,水煎服。

【主治】】肝气郁结,四肢逆冷,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证析】此方《伤寒论》虽然用治少阴四肢逆冷证候,实属肝气郁结,经隧挛急病变。病本虽在肝经,证象可以见于五脏,究其证象能够见于五脏之理,则与肝系筋膜挛急引起气血津液流通不利有关。五脏六腑及躯体上下,均由大小不同经隧联成一体。经隧是由肝系筋膜构成。心系血管,肺系气管,脾胃肠管,肝系胆管,肾系输尿管、输精管、输卵管等皆是。这些经隧,是摄取能量,排泄废料,流通气血通道。不止于此,肝系还包括少阳三焦膜腠在内,膜腠也是津气升降出人通道。故《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如果发生病变,经隧弛张异常,必然影响气血津液升降出入;气血津液运行失度,势必影响经隧和柔,组织结构和基础物质之间,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同时出现经隧、气血津液病变证象。此证属于肝气郁结,经隧挛急,影响血液流通,阳气不能随血达于四末,成为四肢逆冷;脉络紧张,血运不利,遂致心悸不宁,这是肝病及心见证。肝病及肺,肺系挛急,肺气不利,则咳嗽气急;肝病及肾,肾系挛急,水道失修,则小便不利;肝胆自病,胆道痉挛,胆液壅阻,则腹中急痛;肝木克土,传导失常,则下利后重。由此可见,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可以影响五大系统气血津液不能正常流通;气血津液流通不利,则因经隧挛急所致。

【病机】肝气郁结,经脉挛急。

【治法】调气疏肝,柔和经脉法。

【方义】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引起气血津液流通不利,治宜调气疏肝,恢复肝胆疏泄之常;气血津液流通不利,又与经隧挛急有关,单纯调气,难免顾此失彼,配伍柔肝缓急之品,解其痉挛,才是两全之策。由于此一病机涉及组织结构和基础物质两个方面,所以柔和经脉与调畅气机两组药物也就成为治疗此证的基本结构。方以柴胡之辛,疏畅气机,宣通腠理;枳实之苦,行气消痞,泄其壅滞,使气液运行正常;芍药之酸,益阴柔肝,缓解痉挛;甘草之甘,缓其急迫,使经脉复归和柔,四药共用,能呈疏肝解郁,柔肝缓急功效。四药之间配合亦很严密,柴胡、枳实疏畅气机,使其气液流通有利于经隧和柔,芍药,甘草柔肝缓急,使经隧和柔又有利于气津流畅,充分反映了药物间之协同作用,是治肝气郁结之祖方。咳加干姜、五味子温肺止咳,下利用此二味有温中止利之功;心悸加桂枝温通血脉,可畅旺血行;小便不利加茯苓渗湿,可通调水道;腹痛加附子,旨在温散凝结之寒;泄利下重加薤白,重在化浊通阳。研究此方需要深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此方所治四肢逆冷是否属于急证?属于何种病理?四肢逆冷并非全是急证,本方证与当归四逆汤证均以平时手足欠温为其特点。手足逆冷基本病理都与阳气有关。举凡阳气衰竭(四逆汤证)、阳气耗散(桂枝加附子汤证)、阳气内郁(白虎汤证、承气汤证)、阳为阴遏(瓜蒂散证、吴茱萸汤证)、阳为血阻(当归四逆汤证)、阳因脉挛(乌梅丸证)都可出现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形成四肢逆冷。此证是经隧挛急与气血运行不利的综合反映,称为阳郁不伸。

2.此证病机何以不循《伤寒论》注家贯例只从气郁分析?谓其五脏经隧都与肝系筋膜有关是否符合临床?《伤寒论》是以六经为纲进行辨证论治。然而很多《伤寒论》注家不遵脏腑经脉辨证古训,重视六经气化作用,忽视六经经脉研究,因此经脉病变所致证象也就避而不谈,某些方用药原理也就含糊其辞。此方所治或然五证代表五脏证象,说明此方用途非常广泛。如果单从气郁分析此方能治五脏病变,其理很难令人理解。所以有些医家只好略去,即使予以分析亦每语焉不详,未能揭示病变本质。今从组织结构与基础物质两个方面予以剖析,才能揭示病变本质。至于五脏经隧都要联系肝主筋膜分析,是以《内经》为其理论根据。经谓肝主身之筋膜,凡由筋膜组成经隧,均应归属肝系;凡属经隧挛急病变,均可通过柔肝缓急达到治疗目的。此方配伍芍药、甘草,实为经隧挛急而设,纵观治疗五脏挛急之方每多配伍白芍、甘草,说明联系肝主筋膜解释,全与临床符合。

3.此方单从所用药物来看,并无治疗咳、悸、小便不利等证功效,此证若不联系病机予以阐述方义,根本不能理解何以可治咳、悸、小便不利之理。只有依理释方,才能揭示组方奥秘。

【应用

1.此方主治,原书举出或然五证,每证反映一脏病变,用以说明可治因肝郁所致五脏经隧挛急,气血津液失调。经过历代医家临床实践,证实本方用途广泛,从部位而言,无论见于何脏,皆可应用;从基础物质而言,无论气血津筋发生病变,皆可应用。

2.和田东郭谓“疫病兼癎,甚则谵语烦躁,发呃等证……用本方即验,固不必用呃逆之药也,唯心下、胁下、胸中拘急者。除上述诸证外,有发种种异证者,切勿眩惑,余用此药于疫证及杂病多年,治种种异证不可胜计,真希世之灵方也”。这里说明拘急是使用本方依据;也说明拘急、发、发呃等证是筋膜挛急现象,方中芍药、甘草,就是针对筋膜挛急而设。

3.痢疾  本方加黄芩、黄连、地榆、大黄之类消除致病原因,疏畅气机,柔肝缓急。治疗里急后重,腹痛难忍。

4.鼻渊  《蕉窗杂话》用本方加吴茱萸、牡蛎以降浊阴,使三焦津液下行则鼻渊可愈。这是根据“胆移热于脑,则辛(安页)鼻渊”理论用方。这里所说的胆,实指手少阳三焦而言。

5.疝气  睾丸坠胀、疼痛、肿大,或兼见少腹、胁肋胀痛,可用本方加橘核、荔枝核、台乌药增强行气止痛效力;若睾丸红肿,兼有热象,去乌药之温,加金铃子、梔子疏肝清热;或于本方加木香、蜈蚣二味,尤有效验。

6.妇女痛经  不偏寒热,加当归、乌药、香附子、延胡索;寒盛,加小茴香、桂枝、吴茱萸;有热,加梔子、牡丹皮;偏虚,与六君子汤合用。

7.黄疸  与茵陈蒿汤合用,可以增强疏肝利胆疗效。

8.胆道蛔虫病  胆蛔初期,剑突下呈钻顶样疼痛,间歇期疼痛消失如常人,用本方加金铃子、乌梅可以缓解胆道痉挛,使蛔虫退回肠道。

9.胁肋痛  本方加茵陈、郁金、山楂、金钱草、延胡索。偏热盛者,再加丹参、大黄、芒硝;偏寒者,加川芎、香附、青皮。

10.肠痈  初起上腹部或腹中部剧烈疼痛,继则转移至右下腹疼痛,本方芍药用量加重至80g 以上,有热加牡丹皮、大黄、红藤;若反复发作,已呈寒象,则加当归、附子温通血脉。凡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胆囊炎、胆道蛔虫病、胰腺炎,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等,属肝气郁结病机者,可用此方加减。

【歌括】

四逆散柴枳芍草,肝郁气滯痛证好,

或然五证兼五脏,病机一致即能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