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年前,上肢我总结的只有前面讲的上肢三线,这三线是临床中结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常见表现而来的,因为在颈椎病中,我很少看见上肢内侧疼痛的,也就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在我们经脉的阳经路线上,阴经路线很少出现疼痛的症状。而我之前的一些理念也是局限于阳气下达,临床处理疾病注重在患者的疼痛路线上;随着自己临床技术的提升,不少疑难疾病也逐渐进入我的视线,由此对于一些虚性疾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对于阴升阳降得感悟也进一步加深。 对于上肢内线得感悟来源于一个疱疹后遗神经痛得患者,这个患者得疱疹发的也比较特别,腋窝下巴掌大一片,上臂内侧中线,也就是心包经得路线上,由腋窝一直到肘部。其经过治疗后,疱疹消退,后遗这些区域牵扯性得疼痛,局部触摸也会反射性得疼痛,夜间疼痛加剧,上肢伸直也会诱发疼痛加重,其肘部只能屈曲或者半屈曲状态。其吃止痛的药物也没有多大作用,患者深以为苦。患者来找我的时候已经是疱疹消退十天了,当时触摸到腋窝处有一个如鸡蛋大的筋结,按压剧痛并向肘部放射;其上臂内侧正中上三分之一段也有一条状筋束,触摸也会诱发反射性疼痛。这腋窝的肿块多见于副乳,但副乳一般柔软无压痛,询问患者腋下的也是发病后才逐渐出现的。局部不能触摸,其结按中医来讲属于筋缩。内经明言“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此患者病在肝,而肝主筋;而筋喜柔不喜刚,《内经》里面提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故而治疗之首要不是止痛而是柔筋,治疗当展筋定痛。阴阳有物极必反之说,那么此处当欲柔先刚。 为什么我说欲柔先刚呢?我们大家应该都做过韧带的拉伸锻炼,我们做下腰运动的时候,当双足并立,腰部前弯的时候,我们少于锻炼的人就会发现腘窝后面有一条硬梆梆的筋,而当我们用力拉伸几次后,就会发现这筋柔软了;而腰部前弯的弧度也变大了。这实际也是我们中医讲的“动则生阳”,通过运动阳气敷布到筋上,筋也就变柔软了。我们都知道小孩的肢体比较柔软,而老年人肢体就比较僵硬,其也是小孩的阳气旺盛,老年人阳气衰退的原因,阳气充沛则筋柔,阳气衰退则筋僵硬。那么这个患者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在《易筋经》的第二式叫横担降魔杵,其运动练习方式是这样的: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当我们两手平举,立掌,掌心向外,手指用力上翘,我们再臂向后挺的时候,会感觉到中指指间有一根筋, 沿着上肢内侧中线直达腋窝,中指上翘弧度越大,这一根筋的牵扯力越强。对于肩部活动受限的患者,我常常叫患者用此方法锻炼,达到展筋定痛,软化筋结的目的。 这个患者自己肩部不敢外展,肘部也不敢伸直,只能予以被动牵拉,先将其肘部平伸,手掌被动让其上翘到最大耐受位置,然后镇定2分钟,这个过程中患者感觉腋窝到肘部牵拉着剧痛,其痛的大汗淋漓。然后放松让患者休息一下,当放松患者的手掌后,患者感觉腋窝到肘部的疼痛较治疗前有缓解,触摸腋窝的包块和上臂内侧的筋结有软化现象。当患者休息五分钟后,我复用之前的方法,适当加大了患者肩部外展的角度,继续将其肘部平伸,手掌被动让其上翘到最大耐受位置,然后镇定2分钟。如是反复处理五次,患者腋窝筋结明显变软变小,上臂内侧筋束消失,患者自觉疼痛明显改善;复从开中药,取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之意,用生白芍60g当归20g炙甘草40g,两剂。第二日患者前来复诊,述昨晚睡了一个好觉,夜间没怎么疼,现感觉痛减大半。按原方案处理,连续治疗四次痊愈。 经历这个患者以后,我对阴经的运用才开始重视起来,也进一步的认识到阳经主实证,阴经主虚证的实质含义,也由此感悟到病在阳者取之阴;也就是不少体虚的患者在阳经区域出现急性疼痛,这急性疼痛往往是一个表象,当我们处理阳经区域无效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到其本为虚,处理其对应的阴经。如上肢外侧少阳经筋路线疼痛,处理效果不理想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上肢的内侧线。大多采用上肢平举,手指上翘并固定的方法,当采用镇定手法以后,其上肢少阳经筋一线的疼痛也大都会得到改善。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阴经引起的阳经疼痛,其疼痛性质多剧烈,发病急;且有一根典型症状“阳缓而阴急”,也就是疼痛路线触摸不到明显的筋结与压痛点,而其对应的阴经路线虽然没有明显的疼痛感,但可以触摸到明显的筋束和压痛点,予以松解阴经路线,阳经的疼痛也随之改善。 当然我们这上肢内线并非单纯按照心包经走的,其在腋窝位置就是心经的极泉,我们临床运用的也是这一动态力线,而非单纯的某一经筋。此线我们多运用于虚性疼痛,手法以弹拨极泉和上肢被动拉筋镇定为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