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肩周炎概述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这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50岁左右的人比较常见。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由于长期伏案工作,肩部的肌肉韧带处在紧张状态,故50岁以下人中也不少见。中医认为本病由肩部感受风寒所致,又因患病后胸肩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好像冻结了一样,所以称“冻结肩”、“肩凝症”。 2.病因: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但临床上有以下诱因者居多: (1)、局部劳损:因肩部撞击、牵拉、扭转后疼痛,活动减少; (2)、上肢外伤:因上肢骨析固定过久或关节撕裂、脱位复位后长期不能活动; (3)、颈稚病:上肢痛、麻、活动减少; (4)、风寒湿邪:劳倦、睡眠时侵入关节囊和周围组织,.祖国医学属痹症; (5),退变:壮年后肩部关节囊、软骨、滑膜.键袖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 (6)、内分泌紊乱或代谢产物积存:出现无菌性炎症改变、,关节囊周围肌健、软组织粘连、紧缩、增厚.僵硬。祖国医学谓经络阻滞,气血不畅(不通则.痛)经筋作用失常而发生本病。 3.肩周炎的临床表现 疼痛是肩周炎最突出的症状。初始疼痛症状往往较轻,且呈阵发性,常因天气变化或劳累而引发。伴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尤其是在肩关节内旋、后伸、上举、外展等运动时更为明显,甚至剧痛难忍。 二 1诊断依据 (1)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邪所致。 (2)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左肩多于右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3)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4)肩部肌肉萎缩,肩前、肩后、肩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外展扛肩现象"。 (5)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一些特殊检查可用于肩周炎的诊断: (1).电子计算机X线横断体层扫(CT)及核磁共振显像(MRI)检查:在肩关节损伤和疾病中,目前主要应用于肩袖病变,肱二头肌腱病变,滑囊及关节囊变,肩关节不稳下的的诊断。CT检查可以发现肩袖损伤以及肱有干旋转不正常所致的肱骨头前倾角过大,如今用低浓度双重对比剂造影有助于发现前关节囊的弛张,盂唇剥离等病变。这种特殊影像检查诊断技术,我国刚刚开始在大的诊断中心使用,在技术上尚不成熟,属于探索阶段,有待今后进一步积累经验,使这种新技术逐渐达到实用化。 (2).B超检查:目前已应用到肩袖病变,肌腱滑囊及关节囊的病变,对完全性肩袖断裂及重度撕裂可提供良好的影像改变,以助于肩袖病变的诊断,但临床应用尚不普遍。 (3).肌电图检查及肩关节运动解析方法:对麻痹所造成的肩关节不稳下有诊断价值,对特发性肩松动症及肩袖间隙分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颈源性肩周炎神经根病损或胸廓出口综合征所致的肩部病变,肌电图检查对确定诊断均有帮肋。 (4).关节镜检查:肩周炎日期可见关节腔滑膜充血,绒毛肥厚,增殖,充填关节间隙及肩盂下峰壁间隙,使关节腔狭窄,容量减少,肱二头肌长头关节内段表面为血管翳覆盖。有持续性肩痛及活动受限病例,关节囊有粘连。慢性期可见肩肱关节囊纤维化,增厚,关节腔粘连,肩盂下滑膜峰壁间隙闭锁,关节容量明显减少。 关节镜还可以观察到关节内有小的鳞片漂浮。肩峰下滑囊关节镜检查,可发现许多病例中肩袖滑囊面有明显的病理改变,滑囊有水肿,粘连,此外,肩关节镜检查尚可观察到肩肱中韧带及上,下韧带的病理变化及肩峰下骨结构的改变和冈上肌腱的病理变化,尚可切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关节镜检查虽对肩关节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属侵入性,有创性诊断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尚需定的设备条件和操作技术,目前尚未普遍开展。 三 肩周炎是康复医疗的主要对象之一,治疗方法临床报告很多,关节松动术的引进及应用提高了该病的治疗效果,但如何客观、准确和全面地评价其疗效,仍值得探讨。因此我们应用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对松动术治疗肩周炎进行综合评定及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肩周炎患者32例,男13例,女19例;年龄38^-67岁;病程4. 2.方法患者取卧位,上肢外展550,内收300并内旋使前臂处于水平位。 ①肩部按压:治疗师以双拇指或左手大鱼际按压患肩胧骨近端60次,休息10s,重复3遍。 ②分离牵引:治疗师用放在患者腋窝的手向外活动肮骨,使肪骨头远离关节盂,牵引6s,休息2^-3 ③向足滑动:治疗师一只手放在腋窝作d级分离牵引,另一只手放在患者肩峰并向足方向滑动肪骨。 ④渐进性向足滑动:治疗师右手放在患者上肢远端,给予B级分离牵引,左手虎口放在肪骨近端肩峰并向足滑动肚骨。 ⑤渐进性屈曲:治疗师左手放在患者上肢远端,右手置于肘部并使肩关节屈曲摆动。 ⑥向头滑动:治疗师右手虎口卡于患者肩部,左手持肘部肚骨远端,使肪骨沿纵轴向头部滑动。 ⑦内收摆动:患者侧卧位,患肩在上,后伸内旋并屈肘,治疗师一手持患者腕部,另一手持肘部使肩关节作内收摆动。 ⑧肩脚带运动:侧卧,患肩在上,治疗师左手自患者腋下固定肩脚下角,右手握肩部使肩脚带作综合运动。每日或隔日1次,1疗程5次,共治疗1 3.疗效及肩关节功能评定 ①疗效评定: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前屈>1500,外展>1200,后伸>450,内旋/外旋>600;显效,肩部疼痛基本消失,肩关节前屈120 ②肩关节功能评定:根据患者肩疼痛(P),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