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拾经典,吃回平淡

 saorenboc 2020-02-14

     “一楼”吃温饱。饥肠辘辘,饥不择食,只要能够“填饱肚子”,并不在乎是荤是素,是佳肴还是食品垃圾,实乃生存之本能。犹如《黄帝内经 素问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所言:“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理解吃温饱,切忌走两个极端:一是“饱食终日”,要知“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由此不难理解人们常说的“欲要小儿安,三份饥和寒”了。“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也提醒人们不能吃得太饱;另一个极端是一味模仿道家的辟谷,长达数日或数月不食,严重损伤肠道(注:中医称肠道为谷道)。记住古人辟谷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能够断掉念头,进入禅定的境界,否则“一餐不食气虚,一日不食气衰,七日不食七绝”。切忌盲目辟谷!

     “二楼”吃美味。“美味主义者”不仅追求吃饱,更追求吃好,常以厨师出品的“味道”好坏论英雄。只可惜,他们实际上是以“味觉”好坏论英雄,是否吃在“道”上,则未必了,比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求医生开药方”,有些人不遵循天地季节变化之道,结果在夏季过食萝卜,破气而不补气,更遑论益气了,不知不觉中伤了身,莫名其妙得了病,还怨天尤人,哀叹命运不公。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追求美味者越来越多,商业的力量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化学调味剂与时俱进,足可调制出人间美味千万种。今日之国人,无重味则难以下咽,无“五荤”则不会烹饪,无味精不敢开餐馆。“存天理,灭人欲”,是该清醒的时候了!

     “三楼”吃营养。有些“懂科学的人”在现代“科学思想”的潜移默化和指导下,早已数典忘祖了,眼中只有蛋白质、维生素、动植物纤维、微量元素等无形物,有效成分成了他们追求食物质量的首要标准,温饱和美味不足为虑,“五谷为养”的主食如避瘟神,维生素等各类含片当饭吃、水果蔬菜牛奶当水喝,虫草价格炒上天,石斛价格没有边,营养全面,高枕无忧!忽然间寒凉之病找上身,富贵之病如花开。切记:营养对健康很重要,但过剩的营养堪比毒药!

     “四楼”吃气味。重拾经典,回归本质。吃“气味”者,抓住了食物的“四气”和“五味”对我们身体健康影响之根本。《神农本草经》曰:“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五味中,四气根于天之四时,五味根于地之五行。《黄帝内经》曰:“天有精,地有形”,四气是天之精作用在地面上的能量变化,地之五味则是来自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天之大宝在于一丸红日”,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和空气为天之精,对于植物来说,为阳主生。植物的生长,还需要地之阴精,即土壤中的养分,为阴主长。阳光空气土壤缺一不可。真所谓“阳生阴长”。气味存在食物中吗?略举几例供大家思考:您是喜欢吃田间地头的走地鸡还是流水线上的饲料鸡呢?您太太生孩子的时候,喝鸡汤还是鸭汤呢?您喝豆浆时,是吃油条还是苹果呢?水煮花生和油炸花生,哪种花生您敢多吃呢?肾脏得病,为什么医生让您少吃盐呢(注:咸味走肾经),肺脏得病,您还敢在秋天吃辣椒吗?(注:辛味走肺经)。如果您留意,我们至今还称吃药为“服药”,缘起于古人把药物放入贴身衣服口袋中(注:古人称靠肉穿的衣服叫“服”,不靠肉穿在外面的衣服叫“衣”),身体的热量使其产生药气,病人服药就是吸入药的气,以此治病。中华文化蕴含的智慧,让您“服气”吗?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所以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通俗而言 离开蕴含四气五味的水谷,人是无法存活的。其实,食物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助我们活下去的同时,也在伤害我们的健康,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就是这个道理。《黄帝内经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注解: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储藏阴精的五脏,也会因五味而受伤,过食酸味,会使肝气淫溢而亢盛,从而导致脾气的衰竭;过食咸味,会使骨骼损伤,肌肉短缩,心气抑郁;过食甜味,会使心气满闷,气逆作喘,颜面发黑,肾气失于平衡;过食苦味,会使脾气过燥而不濡润,从而使胃气滞;过食辛味,会使筋脉败坏,发生弛纵,精神受损。)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水谷食物对我们身体的伤害呢?请站上五楼,重拾经典,回归平淡吧!

     “五楼”吃平淡,这是吃的最高境界。《黄帝内经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曰“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注解:因此谨慎地调和五味,会使骨骼强健,筋脉柔和,气血通畅,腠理致密,这样,骨气就精强有力。所以重视养生之道,并且依照正确的方法加以实行,就会长期保有天赋的生命力。)《黄帝内经 五脏生成篇第十》曰:“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䐢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注解:所以过食咸味,则使血脉凝塞不畅,而颜面色泽发生变化。过食苦味,则使皮肤枯槁而毫毛脱落。过食辛味,则使筋脉劲急而爪甲枯干。过食酸味,则使肌肉粗厚皱缩而口唇掀揭。过食甘味,则使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这是偏食五味所造成的损害。所以心欲得苦味,肺欲得辛味,肝欲得酸味,脾欲得甘味,肾欲得咸味,这是五味分别与五脏之气相合的对应关系。)食物寒热温凉“四气”,可以通过食材的选择或者通过一定的炮制方法,使得“四气”趋于“平”,食物的酸苦甘辛咸“五味”,结合天时地利,烹饪调和之后,进入了“淡”的层面,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食物对我们身体的伤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