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后,中日两国在日本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其中,《马关条约》的第二款中的第二条和第三条是这样记载的: 第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第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现今在台北市警察局附近设有“清台湾巡抚衙门旧址”石碑 甲午战争的惨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内忧与外患,清廷已经无暇顾及孤悬在本土之外的台湾岛。而台湾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就被日本政府以“接收割让领土的名义”出兵占领台湾,日本人残暴的本性,使得日本军方在台湾实施了一场凶暴的掠夺战。 马关条约谈判 台湾作为中国自古以来固有的领土却在甲午战争之后被清政府当作与日本议和的筹码而将其抛弃,清政府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也不再履行对台湾的任何国家义务,台湾已成为一叶被遗弃的孤岛。 马关条约原件 虽然,台湾已经被清政府割让,但台湾民众却并没有放弃抵抗侵略者,反倒是为保护家园不受侵犯而纷纷发起自卫抗击,与登岛侵略的日军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英勇作战。 台湾战场上的反抗侵略战争,战斗的惨烈,持续时间的长久,日军惨重的伤亡,都远远超过了在甲午战争中位于中国本土以及朝鲜战场上的战争。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的内容是:《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台湾民众抗击日寇的反侵略战争。 澎湖列岛战役1895年1月13日,日本大本营在结束了威海为作战之后,立即开始了夺取澎湖列岛和台湾本岛的作战计划,力图先摧毁台湾本岛的前沿防御体系,再借助澎湖列岛作为跳板攻取台湾本岛。 此次澎湖列岛战役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前,同威海卫保卫战的作战方式一样,也是日本陆海两军相互配合作战。 日本海军吉野舰 在海军参战兵力方面,1895年3月12日,日本海军新编“南方派遣舰队”,由在甲午海战中组成的联合舰队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担任派遣舰队司令,率领主力军舰“松岛”、“严岛”、“桥立”、“千代田”,第一游击队中的“吉野”、“浪速”、“秋津洲”、‘“高千穂”,第四水雷艇编队第25、24、15、16、17号鱼雷艇以及相关补给辅助舰船前往台湾海域。 伊东祐亨 在陆军参战兵力方面,日本陆军任命新编临时混成旅团比志岛义辉大佐为此次澎湖列岛战役的陆军总司令官,率领日本陆军第一师团第一、第二大队;第六师团第二大队;第四师团山炮中队、水雷队、弹药纵队,共计5508人,其中军夫1572人。1895年3月15日,参与澎湖列岛战役的日本陆军随同海军南下,直航台湾海峡进入澎湖列岛海域。 前排中间者为比志岛义辉 而当时驻扎在澎湖列岛的清军兵力十分薄弱,仅仅只有步兵12营、炮兵2营、海兵1营,缺乏后方补给,战斗力十分贫弱。 不过在日本陆海两军南下的作战行动也并非一帆顺利,在航行至澎湖列岛的途中,比志岛义辉的混成旅团受到风浪和疾病的袭击,起初有19名士兵感染霍乱而病亡。3月20日,在海军舰队抵达澎湖列岛将军澳屿湾时,由于此地暗礁密布、风浪过大,日军登陆作战失败、此时的船舱之内又因空气浑浊,感染霍乱的日军士兵人数又增长至54名。 澎湖列岛示意图 3月23日上午10时10分,日军发动了对澎湖列岛的登陆作战。清军凭借有利的地形条件以及拱北炮台猛烈炮击,但由于实力悬殊,最终日舰密集的火炮压制。日军登陆部队趁机迅速占领澎湖岛的太武山和尖山的清军防御阵地,并在此建立起三座临时栈桥,引导后续部队登陆。此次登陆战役中,日军战死1人,战伤10人,清军战死54人。 日本基于欲占台湾,先取澎湖的战略思考 3月24日,清军在澎湖岛上的拱北炮台、大城北庄西方炮台在与日舰的对抗之中,被日舰速射炮迅速摧毁,登陆日军随即占领了炮台。中午12时左右,日军攻入澎湖岛上的重镇妈宫城,清军50人战死,55人被俘,日军仅仅以战死1人,战伤16人的的代价就将妈宫城所攻陷。 图为桦山总督和清廷代表李经芳在基隆港湾停泊的“横滨丸”号上举行了台湾受渡签字仪式 3月25日,位于澎湖岛西侧圆顶半岛的清军统领郭润馨率领营官12人,兵勇576人向日军投降,澎湖列岛作战也宣告结束。日军共计战死4人、战伤26人、感染疾病而死亡者736人,而日军在这场战役中战死的士兵,却远远不及因感染霍乱而病死的人数。 抗击日军侵略的台湾原住民 日军武力夺取台湾以及台湾民众的反抗斗争1895年3月26日,日军在澎湖岛设置行政厅,开始对澎湖列岛进行行政管理。由于澎湖列岛远离日本本土,且日军与国内也无快捷联络的手段,直至4月7日才收到日本政府与清政府休战条约书的通知,4月25日澎湖岛上的日本守军才知道了中日两国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6月1日,位于澎湖岛的日军混成旅团在比志岛义辉的带领下归编为台湾临时总督指挥。6月3日,日军驻守澎湖岛的守军,除了负伤感染伤病者之外,余下的部队全体开赴台湾基隆作战,为全面占领台湾充当铺垫。 “台湾民主国”的黄虎旗 此刻台湾本岛上清政府的最高统领是布政使唐景菘继任台湾巡抚一职,在他上任之后,立即开始招募兵马强化台湾岛的方位,在前任台湾巡抚的帮助之下,唐景崧有从广东调来了大队清军支援台湾防卫。台湾当地的富商林维源向处境尴尬的唐景崧举荐了台湾本地出生的进士丘逢甲,丘逢甲向其提出了“台湾民主国”的构想,反对朝廷割让台湾。 台湾民众只能凭借落后的武器以及有利的地形来抗击日军 在丘逢甲的建议之下,唐景崧出任台湾民主国的总统,建年号为“永清”,定都台北。日本政府对于台湾人民用成立民主国获得外国承认的手法,排斥日本占领的台湾的企图,也吸引了日军的注意。在此情况之下,日军立刻派遣大军武力征台,这其中就有战斗力堪称精锐的近卫师团支援登陆台湾作战,作为精锐部队,日军近卫师团的士兵装备了当时最新型的连发式村田步枪。 唐景崧 日军武力夺取台湾的作战部署,由先头部队占领澎湖列岛,再借澎湖列岛为跳板,之后大部队在台湾北部基隆登陆,并向台北进犯,一路向台湾南部推进,同时澎湖列岛的日军部队再转而向台南地区合围。在日军武力征台的背景之下,唐景崧以及县官和官吏,慌忙从台湾逃亡厦门。在此等严峻的形势下,主张抗日的台南守备刘永福以帮办身份继续统率“黑旗军”自发组织抗日,台湾岛上的抗日民众先后与日本占领军展开了台北作战、台中作战、台南作战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顽强抵抗斗争。 刘永福雕像 而这场没有军饷、没有支援、没有精良武器甚至是被清廷遗忘抛弃的台湾民众反侵略战争一直持续到1896年3月才得以结束,台湾军民阵亡和懁难人数多达14000人。而日军为了能车彻底占领台湾全境,为了维持这场战争,共计投入了两个半师团的兵力,也付出了10841名官兵战死和病死的代价。 装备精良的日本陆军 1896年4月1日,日本军方在台湾的作战彻底结束,最终的结果是以台湾军民的反抗斗争失败而告终。虽然台湾民众反抗日军的战争失败,但从另一方面却展现出了台湾民众不畏强敌的顽强精神,并给予日本侵略者予以重创。 被日军逮捕的台湾民众 1895年6月17日下午三时,原台北清廷驻台湾巡抚衙门上升起了日本国旗,而台湾也从此刻开始成了近代日本的第一块殖民地,这面象征着殖民统治的国旗,经过五十年的漫长岁月,终究在1945年随着日本的战败,永远降落了下来。台湾也在二战胜利后重新回归了祖国的怀抱,虽然日本在台湾统治了五十年之久,但在这五十年之间,台湾民众抗击日寇的斗争却一刻也不曾停歇。 在北白川宫亲王率领之下进入台北城北门的近卫师团绘画 在日寇侵略奴役的殖民化统治之下,台湾人民不屈的民族气节,令后来人无限敬仰。 |
|
来自: 袁承志dtau70na > 《宝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