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人文始祖”:究竟是黄帝还是伏羲?取决于这套学说!

 传统文化管窥 2020-02-14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基础。战国后期的阴阳家宗师邹衍,将之发展成了“五德终始说”

“五德”,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用这个学说来为王朝更替、历史变迁作解释——

他认为:黄帝、大禹(夏)、成汤(商)、文王(周),依次得土德、木德、金德、火德而建朝。也就是说,从黄帝至夏、商、周,是按照“五行相克”的顺序来改朝换代的: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

依据这一理论,《吕氏春秋》得出“代火者必将水”(水克火),周朝之后的新朝一定是一个以水为德的王朝。秦朝以水德自居


这个“五德终始说”对后世影响巨大,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推演五德之序,以为本朝建立的合法性寻求理论依据:比如唐为土德,宋为木德(木克土),元为金德(金克木),明为火德(火克金),清为水德(水克火)。

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由“后金”或“金”改为“清”,就是受了五行观念的影响:以“满”为族名,以“清”为国号,偏旁均为三点水,即是宣告满族建立清朝是以水德立国,目的是以水克火(朱明),要代明而立。(而原来的国号“金”,却为火所克。

可见“五德终始说”影响之大!后来,满清果然入主中原,一统天下,满清之“水”克胜了朱明之“火”!

在后世,仍很盛行用这套学说来解释历史兴衰,直到今天仍不乏其人。比如,有人提出这样一个现象: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多以北方兴起的民族或势力,打败、取代南方,比如元代宋、清代明等;又,多以西方兴起的民族或势力,打败、取代东方,比如周代商、秦代周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的解释还是五行原理:北方属水,南方属火,水克火;西方属金,东方属木,金克木。甚至延安政权最终打败了南京政府,也被纳入了这套理论来解释。

当然,今天,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五德终始说”早已没有了市场。绝大部分受过教育的人恐怕都不再真的相信:清朝取代明朝,是因为“水克火”。

然而,由于“五德终始说”在历史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其意义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黄帝和伏羲,今天都被我们称为“中华人文始祖”或“中华人文初祖”等。那么,中华古史究竟是应从黄帝讲起,还是从伏羲讲起呢?这就与“五德终始说”的两套系统有关:

一套是上面我们讲到的由邹衍创立的系统,是以“五行相克”来解释自黄帝以来中国历史王朝的更替情况。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撰述《史记》时,便汲取了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接受了以得土德的黄帝为历史开端的说法,系统宣扬了“祖黄帝”的思想,确定了黄帝为中华人文始祖的地位。

而在西汉末年,由著名经学家刘向、刘歆父子,在邹衍“五德终始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另一套解释系统:即以“五行相生”来解释自伏羲以来中国历史王朝的更替情况。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撰述《汉书》时,采纳了刘向、刘歆之说,因为《周易》中有“帝出乎震”的说法,在“后天八卦”中,“震卦”位于东方,属木,故以得木德而王天下的伏羲氏为人文始祖,帝位依“五行相生”之序而依次下传于:得火德的炎帝神农氏(木生火)、得土德的黄帝轩辕氏(火生土),他们被合称为“三皇”

这两套解释系统的主要区别是:前者认为后朝取代前朝是“革命”,所以以“五行相克”为序;后者认为后朝取代前朝是“禅让”,所以以“五行相生”为序。
由此可见,中国历史有的从黄帝讲起,有的从伏羲讲起,他们都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这与“五德终始说”不同解释系统有关。

“阴阳五行学说”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底色”之一,它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我们下次再说。

/完.

古今神秘文化

小传统,大视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