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师寰簋铭的“越”字

 李平东方明珠 2020-02-14
师寰簋,一件制器于西周宣王时期的青铜食器。
簋内铭文记述宣王命令师寰率师讨伐淮夷的事件。
铭曰:
“王若曰:'师寰,咸(今释文普遍作“越”)淮夷繇我帛贿臣,今敢搏厥众,遐反工吏,弗迹东国。今余肇命女率齐师、纪嫠(无女旁)、莱棘(bo)、尼、左右虎臣征淮夷。’即睿(gai,从贝从斤)厥邦兽曰冉曰荧曰铃曰达。师寰虔不遂肆(夙)夜,恤厥墙事。休既又工(有功),首执兹无言其(ji)。徒驭欧俘士女羊牛,俘吉金。今余弗遐组,余用作朕后男腊尊簋。其万年孙孙子子永宝用享”。
此铭之发现,与《诗经.江汉》、《兮甲盘》等同期作品相吻合。*针对该铭器,笔者将对其现有个别释读问题,提出一点意见。现今在对它的普遍认知上,大多数人将该器的第六字儿释为“越”,有人将其意为“越地”。对此,笔者以为该释读不甚妥切。
第一,在同期的铭器中,“淮夷”的统称多见“南淮夷”,“越淮夷”之说很难有所倚托;
第二,该字从戊从口从又,将其释为“越”,仍可有待商榷。结合了古代语法、字形特征以及音韵特点,笔者将该字释为“咸”。

理由如下:
(1)在《说文.卷二上》有“咸,皆也,悉也,从口从戌”,从语法而言,咸属副词,作用于动词与形容词。铭中新释“咸淮夷繇我帛贿臣”的语法问题,以《孟子.万章上》为例,有“四罪而天下咸服”之句,其式换与铭文相似句式为“四罪,咸服于天下”。由此处,我们可将此铭转换为“淮夷繇我咸帛贿臣”或作“淮夷繇我皆帛贿臣”,意为“淮夷对于我周国而言都是进贡丝帛财物的属国”。这里的“咸”作“皆”都带有全称肯定的语境,符合铭文的文辞语法;
(2)从字形上,将其释为“越”主要基于该字从口从戊从又,下形符“又”似“止”,故以为“越”,且十分近似于勾践剑中从邑从戊的“越”字。但据郭忠恕《汗简》王庶子碑所记“咸”从又从戊从各,与铭中从戊从口从又近同,可作“咸”;
(3)另从字韵来看。“越”喻母月部字,“咸”匣母咸部字,匣喻声近,亦都属外转平上去入,或也有些联系,但笔者认为除该字有“咸”本义外,与“先”或可通。“先”与下文之“后”恰为呼应。“先”心母先部,按敦煌《守温三十字母》,心母是喉中清音,匣是喉中浊音,同属喉音声近,且咸部、先部同属平声,音近。综合来说,或可通之。*於此,笔者以为无论是作“咸”本意解还是有作“先”的可能,释作“咸”当比解读为“越”,更为合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