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97年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成立,西奥多.赫兹尔提出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犹太人有组织有目标的为这个政治目标奋斗了整整半个世纪。如果抛开立场与成见,只说这群人所做的事业,以色列的创立者们应该得到人们的尊敬。他们为了心中的理想与信念,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大义,克服困难孜孜以求的不懈奋斗,最终把一件看起来没有希望的事情变成了现实。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之父西奥多.赫兹尔在建国目标提出的时候,就对需要做的事情做了规划。 在赫兹尔最初的计划里,建国要争取到其他国家的支持,通过买地移民,有意识的把以色列人集中起来,通过文化把以色列人团结发动起来,在移民造成的既成事实地方组织军队建立国家。整个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的过程,基本主要就是围绕这些计划的实施过程。为了达成这些目标,以色列的建国先驱们不计个人得失,目的明确前赴后继,同时也审时度势灵活务实朝着建国的方向坚定地践行。 以色列建国的国际活动人们经常说时势造英雄,以色列的建国过程可以说每次都恰到好处地利用好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最终抓住了历史机遇,实现了自己的目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刚刚开始时的世界形势是,英国仍然是个资本主义列强的老大,但是法、德、俄、意等其他列强也不甘示弱,大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争夺,矛盾日趋尖锐。同时,今以色列所在的巴勒斯坦地区处于没落的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且由于其处于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的重要地理位置而成为列强们垂涎的对象。 几乎在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成立同时,赫茨尔就开始在各国进行外交活动,争取欧洲大陆的国王大公支持。他被德皇威廉二世接见了几次,在签署海牙公约的会议上和不少政治家见面,但最终并未得到他们的支持。另一方面,按《巴塞尔纲领》的计划,犹太人家园将建立于巴勒斯坦,由于巴勒斯坦正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赫茨尔便想方设法争取土耳其的支持,结果也以失败告终。接着在1902至1903年,赫茨尔受邀请在英国皇家移民委员会上作证,因此与英国搭上线,他便想争取英国支持,把犹太人移居当时属于英国的殖民地埃及西奈半岛,此事未成。后来,英国要他协助在英属东非建立一个大型犹太人定居点,并成立自治但附属于英国的政府(又称乌干达计划),但是赫茨尔去世后这个计划最终也没有实施。 可以说,直至作为第一代领导人的赫茨尔去世,犹太人都没有取得他们想要的大国的支持,没有人理会这个寄人篱下的民族。但是历史给了犹太人机会,当时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不断的加剧,并最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末期,战争双方陷入胶着状态,英国出于对巴勒斯坦进行殖民扩张和战局发展的需要,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定居巴勒斯坦。一战后统治巴勒斯坦的奥斯曼帝国在大战中战败并瓦解,英国赢得了巴勒斯坦的控制权,其后犹太人又争取到美、法等国对《贝尔福宣言》的承认 。 有了英国的支持,犹太人便可以大规模的向巴勒斯坦移民,推进实现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的既定事实。犹太人能够抓住这次机会是有必然性的,战争爆发后,犹太人出于争取支持的目也加入了战争。因为对谁会取得胜利判断不同,战争的双方都有犹太人参与,你可以说他们两边押宝,但是无疑他们意识到了这是取得大国支持的一次机会,最终他们也如愿了。 一战以后二十多年,犹太人大量向巴勒斯坦移民,这样就导致与当地的阿拉伯人的矛盾日益突出,英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渐渐不那么支持犹太人。但是历史又一次给了犹太人机会,此时二战爆发了,并且二战期间发生了纳粹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事件。犹太人的遭遇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舆论的广泛同情,特别是在新兴崛起的美国赢得了朝野的普遍同情。与此同时,犹太复国主义者想方设法扩大在美国的影响,二战期间的1942年,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美国纽约召开比尔特莫尔大会,决定重点争取美国的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支持。犹太人再次抓住了这次机会,利用二战及战后形势争取到了世界主要大国对其建国的支持。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以美苏等33票赞成,阿拉伯国家等13票反对,英国等10票弃权通过了巴拉斯坦分制方案,至此犹太人达到了争取世界承认他们建立一个国家的目的。 以色列建国前的移民潮现代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前,犹太人一共六次有组织的向巴勒斯坦移民。 第一次发生在1882年到1903年之间。1881年发生了沙皇遇刺事件,乌克兰南部开始袭击、驱逐和屠杀犹太人,从沙俄开始的排犹浪潮很快蔓延到东欧各国。导致俄国苏瓦乌基(今波兰境内)等地产生了“热爱圣山运动”,其成员包括正统派犹太教徒和一部分激进的犹太知识青年,到1890年“热爱圣山运动”已经有138个协会。1882年热爱圣山分支组织卢比的成员到达巴勒斯坦的雅法,在两个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资助下在雅法东南面购买了100英亩土地,建立犹太农业定居点,由此掀起俄国和东欧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定居点的高潮。此次移民潮前后有约2.5万犹太人从俄罗斯迁入巴勒斯坦,使得当地的犹太人数量增加了一倍。第二次发生在1904至1914年一战爆发之前。俄国1903年又爆发了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此次大约有4万俄国和波兰的犹太人移民至巴勒斯坦。起初的这两次移民主要来至于俄国和东欧,因为这里的犹太人生存条件最恶劣,大批犹太人被迫迁移出这一地区。前往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只是这些外迁移民的一部分,还有很多人移民至世界其他地区,比如美国和美洲。 1918年到1923年间发生了第三次移民潮,一战后期英国发表了支持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的《贝尔福宣言》,一战结束后,沙俄被推翻,俄国发生内战,此次约有2.5万俄国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1924年至1926年,因波兰政府打击犹太人商业,同时美国的移民政策限制变严格,产生了第四次移民潮,共计约6万波兰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这两次移民是《贝尔福宣言》发表之后,取得了大国庇护和殖民地政府支持的迁入,只短短几年便迁入了前两次移民潮几十年的移民量。移民主体仍然是俄国和东欧的犹太人,而生存环境较好的西欧犹太人并没有往条件更差的巴勒斯坦大规模移民。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战期间和1927至1932年间,分别由于战争和经济原因,迁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比之前减少。 1932年至1939年英国政府对犹太人政策改变的这段时间,是第五次移民浪潮。由于之前的移民基础,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机构越来越完善,这次移民潮的人数达到22.5万。另外,由于纳粹德国的反犹排犹活动,致使大量犹太人逃离欧洲移居巴勒斯坦,除去东欧这次的移民还包括很多来自中欧和德国的犹太人。 1939年之后,英国的巴勒斯坦政策发生了变化,犹太人迁入受到严格的限制,二战期间,犹太人进行非法移民迁入巴勒斯坦。二战结束后,1945年至1948年是以色列建国前的第六次移民潮,共有12万欧洲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其中有7万非法移民。这次移民主要是纳粹对欧洲犹太人的迫害和大屠杀导致的,绝大多数欧洲犹太人无家可归朝不保夕,不得不沦为难民四处逃生,同时也是犹太复国主义者大力组织的结果。 经过这六次移民,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巴勒斯坦地区近200万人口中,犹太人达到65万,阿拉伯人132万,犹太人占比约31%。与阿拉伯人的比例由移民开始时的1:40大幅增加至1:2,从而造成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实际存在,为以色列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以色列建国前的生产发展与经营一个国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要有自己的国土,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民。犹太人为建立自己的国家(开始的时候叫民族家园),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的向巴勒斯坦地区移民,同时努力定居下来。这个过程有犹复国主义者的组织,也有的人是因为当时形势的逼迫。 第一次与第二次移民潮原因是沙俄与东欧的排犹运动,这期间有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被迫离开这里。在这种情况下,受犹太文化中回归思想的影响,有少部分犹太人选择回到他们祖先的发源地巴勒斯坦地区。相比于欧洲和美洲,当时的巴勒斯坦可以说是条件艰苦,气候干旱土地贫瘠,文明落后。这部分人很多是凭着一腔热血来的,他们移民后在当地的生存也不是很成功,虽然尝试进行农业生产,但是最后都没有取得多大的成绩,主要是靠其他犹太人组织的支助才得以生存下来。因此,可以说第一次移民潮对犹太人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让后来的犹太人移民的时候多了巴勒斯坦这个地方可以选择。 早期的这种定居点叫做“伊舒夫”,农村的犹太人村庄叫“莫沙瓦”,他们自购或者由犹太组织支助购买土地,进行农业生产,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怀着让犹太人回到故乡拥有自己的土地的理想来的。到第二次移民潮的时候,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已经建立起来了,他们建立了组织移民的机构,成立了购买土地安置移民的金融机构,有计划的进行土地改良和农作物种植的研究。同时,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接管了之前致力于巴勒斯坦移民的犹太组织,及其在巴勒斯坦建成的定居点。在组织形式上,受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先后产生了“基布兹”和“莫沙夫”两种集体所有制形式。基布兹是以个人身份加入的集体所有制农庄,莫沙夫是以家庭为单位加入的集体所有制合作农庄。 巴勒斯坦地区的很多地方是沙漠,约旦河谷多是沼泽,而且属于地中海气候,大部分土地并不适合种植弄作物。但是犹太人先驱们克服困难,排干沼泽,开垦贫瘠的荒漠,改良土壤,在以色列发展起了现代农业。他们因地制宜,种植柑橘和葡萄,不仅仅自给自足还有出口。今天的以色列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农作物产量高,品质优良,农作物育种技术,农业生产技术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除了农业,犹太人在20世纪20年代起也开始发展工业,有火柴、纺织、食品等日用轻工业,也有水泥、金属加工、石油、电力等重工业,约旦河上建立了发电厂,死海的钾盐矿产也得到开发。考虑到建国的军事需要,他们甚至秘密建立了军工厂,为后来以色列建国做军事准备。后来的移民中,有很多小工商业者、手工业人员以及产业工人,他们中有部分继续去农村开垦土地,也有很多在城市发展。后来的以色列首都及港口特拉维夫就是犹太人不断努力,在荒漠上建立起来的城市。 总之,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后,先是通过买地,在土地贫瘠和气候条件恶劣的情况下艰难的发展农业。客观的说,他们为当地带去了现代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你可以说犹太人有预谋的侵占阿拉伯人的土地,但是,形势上犹太人是通过买卖获得的,并没有对阿拉伯人进行武力逼迫。此外,犹太人带去了大量资本,发展了巴勒斯坦的工业,客观上也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 以色列建国的组织与军事基础1884年热爱圣山运动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西里西亚的卡托维茨城举行,大会明确提出圣地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国家,该组织主要致力于普及希伯来语、宣传犹太复国主义理论、争取犹太富豪资助、协调推进犹太人迁徙巴勒斯坦以及在当地的垦殖活动等。后来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发生后,该组织就成为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一部分。哈伊姆・魏茨曼、大卫・沃尔夫佐恩、纳胡姆・索科洛夫、纳坦・比恩鲍姆等一大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领袖和骨干都是出自该组织。 以色列的早期移民,一开始就是带有理想和目的去往巴勒斯坦的,最开始由于迫害而离开俄国和东欧的犹太人之所以会选择巴勒斯坦,主要是受传统犹太文化中回归思想和萌芽期的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影响。如果说第一次移民潮的移民还只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而移民巴勒斯坦地区,那么,第二次移民潮的移民很多都是有坚定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先驱,他们移民巴勒斯坦是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的。这批移民到达后,自然的开始考虑社会管理与未来国家的组织模式。 早期移民都是带着建立犹太人自己的国家的理想去的,而移民又主要来自俄国和东欧,那里的人民有很多受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因此,早期的移民根据这两种思想分为两个政治派别,于1905年成立了青年工人党,1906年成立了锡安工人党,其中锡安工人党倾向于社会主义立场。一战后,更多东欧移民的到来,受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的产业工人更多。1920年,各政治立场的党派联合成立了犹太工人总会,锡安工人党后来改组为劳工联盟,成为犹太工人总会中最大的党派。由于以色列早期的经济来源很大一部分是世界其他犹太人的捐赠,而以色列以组织或集体的身份接受这些捐赠,并实施分配。所以以色列的土地,其他公共资源其实就是一种公有制或者集体所有制。所以以色列移民的多数人都是犹太工总的成员,因此劳工联盟的领导地位一直延续到以色列建国,犹太工总的领导集团后来成为以色列建国后的重要国家组织基础。因此,外界认为以色列的国家组织有一定的社会主义倾向,这可能是当初苏联支持以色列建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早在一战时期,犹太复国主义先驱就在谋求建立犹太人自己的军事力量,为建立犹太人国家做准备。前面提到过,一战爆发后,很多犹太人意思到这是犹太人登上世界政治舞台的一次机会,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加入了不同的阵营。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中有一些人看好协约国集团,比如魏茨曼、博雅廷斯基等;而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则倾向于同盟国集团,因为当时巴勒斯坦还处于同盟国集团的奥斯曼帝国统治下,代表人物有本.古里安。本.古里安开始希望加入奥斯曼帝国一方,但是被拒绝并驱逐。后来,应该人出于战争需要组织了一支犹太人军团,一战结束后,这只军队被解散,但是犹太人还是借此机会培养了自己的军事骨干,为后来的军事力量建设打下了基础。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早期犹太人定居点处于阿拉伯人之中,并且得不到当地政府的保护。面对阿拉伯人日渐积累的敌视,伊舒夫内形成了早期的防卫组织,它属于一种自发的自卫组织。后来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矛盾不断加剧,1920年,发生了阿拉伯人袭击犹太人村庄的事件,犹太人以此为契机开始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1920年6月,在原来的防卫组织基础之上,犹太人联络当时所有巴勒斯坦境内的军事力量,建立起侧重于防卫的军事组织“哈加纳”,并且想以此为基础建立未来的国家军队。哈加纳建立后没有得到英国托管当局的认可,由于得不到当局的法律许可,哈加纳长期是打着自卫旗号的秘密地下武装,在犹太人内部也因分歧而没有获得足够支持。1929年再次发生阿拉伯人暴乱,犹太人又一次被殃及,此后犹太人内部达成一致意见,需要有自己的正规武装来保护他们。1931年,哈加纳的组织进行了调整,组织更加健全,同时一部分更加激进的成员分裂出来,1937年形成了犹太人另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伊尔贡”。“伊尔贡”中一些更极端的成员,在他们的领袖雅博廷斯基去世后,在1940年又分裂出一个军事组织“希莱”。1936年至1939年,阿拉伯人爆发了反抗英国托管当局的起义,犹太人乘机争取英国人对他们建立武装的支持。哈加纳除了防卫,渐渐开始主动出击,1941年,利用二战的机会,哈加纳组建了“帕尔马赫”,这支队伍后来发展成犹太人又一个激进的军事力量。到二战结束后,犹太人的军事力量已经发展到几万人,其准军事力量羽翼益丰,为后来的以色列立国打下了良好的军事基础。 以色列建国的国家政治机构基础整个以色列建国的过程来看,主要是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发起并领导推动的,到了后期巴勒斯坦当地的犹太移民发展成为决定力量。 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很多时候以国家为分界进行活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犹太人组织,各国的犹太人组织代表再开会商议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行动内容。1905年最后达成在巴勒斯坦建国的一致意见后,1907年的代表大会上决定成立巴勒斯坦分部,并与1908年在巴勒斯坦的雅法成立办事处,正式直接在巴勒斯坦开展活动。一战后,统治巴勒斯坦的英国托管当局允许一个犹太复国主义委员会进入巴勒斯坦,该委员会合并此前的巴勒斯坦办事处,取得英国人授权,建立了各种职能机构。1921年第十二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大会召开,对组织进行改组,成立了巴勒斯坦犹太复国主义执行委员会代替了犹太复国主义委员会,显然该委员会受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领导。后来,犹太复国者为争取更广泛的犹太人的支持,决定成立世界犹太人协会取代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1929年,新协会成立,次年,新组织在巴勒斯坦的政治地位得到当局的承认,巴勒斯坦犹太复国主义执行委员会被并入新成立的犹太人协会执行委员会。 另一方面,迁移到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也逐步建立了自己的自治机构。1920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组织了第一次犹太人大会,这次会议后成立了犹太民族委员会作为其执行机构。1926年,犹太民族委员会取得英国托管政府的承认,合法的成立社会管理执行机构。犹太工总是犹太人大会中代表最多的组织,执行机构犹太民族委员会中也是工人代表的人数占多数。 开始的时候,犹太人大会只是巴勒斯坦地区犹太复国主义者的代表,随着巴勒斯坦犹太复国主义者在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中地位的提升,到了以色列建国的后期,巴勒斯坦的犹太民族委员会渐渐取得犹太复国者的领导。到以色列建国是,民族委员会获得立法权,并成为领导以色列建国的临时政府的主要力量。 从整个以色列建国的历程来看,犹太人的宗教传统也对以色列建国产生了作用,但是这里并没有做专门的介绍。因为在笔者在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发现,唯物主义者关于“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一论断在此得到很好的体现。 纵观犹太人复国的各个历史机遇,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都是由于客观条件造成的。犹太复国主义思想萌芽之后,并没有得到人民强烈相应,直至东欧和俄国的犹太人因迫害而生存难以为继不得不逃离时,才开始有少数人出于宗教感情把巴勒斯坦当做一个逃难目的地,当时的大部分人选择的是逃往谋生机会更多的英国、美国、美洲等地区。往巴勒斯坦的迁徙规模开始并不是太大,扎根安家也不是很顺利,直到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犹太人抓住战争胶着时期的机会,获得英国的支持,才在一战后真正获得大规模移民的成功,取得殖民地社会经济的有效发展。军事基础方面也类似,移民到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民开始并不热忱与建立军队,阿拉伯人的袭击和英国人的搪塞使得他们有了建军的需要,同时恰逢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其他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也都有类似的现象,都是因人民的客观需要和恰逢其时的机遇促成的。 笔者此时有感:任何一个事业,不管有多高尚,前景多么的美好,只有被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时候才会得到支持和积极的响应。也还要顺应历史潮流,抓住了发展的机遇,才能够取得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