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这首词满是孤独冷清,却不经意写出了境界,风流绝千古

 古稀老人赵 2020-02-14

1074年,苏轼在杭州的任期满了。而这时他的弟弟正在山东济州任职。他就奏请到山东去。于是他就被调动了密州去做太守。

苏轼这首词满是孤独冷清,却不经意写出了境界,风流绝千古

灯火三五夜

密州就是现在的是一个很穷的县,只生产些麻枣种些桑树。那里的生活与杭州有天壤之别。苏轼说,

而予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

苏轼刚刚来到密州的时候,整天厨房里就没有东西,简直吃不饱。有时要与朋友一起去城跟挖野菜充饥。艰苦可想而知。而当时的社会情况更是旱情严重,寇盗为患,社会治安混乱。就是在这样的景况下,苏轼写下了这首词

苏轼这首词满是孤独冷清,却不经意写出了境界,风流绝千古

灯火钱塘

蝶恋花 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苏轼1074年十二月来到密州,正月十五日在元宵节时看到了满目萧瑟,人烟稀少,又没有了那些朋友与城市的烟花雪月,感到了悲凉与寂寞,怀念起在杭州时的岁月,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词的上片,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

灯火钱塘三五夜

钱塘:这里指代杭州城。三五夜:每月十五日夜,指元宵节。苏轼来到密州,又是一年元宵节了,看到了眼前的冷清,不由得触目伤怀,自然的想到了刚离开的那杭州城,晚上灯火通明,热闹喧哗的景象。这也让我们想到了辛弃疾的那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想到宝马雕车黄金缕。……密州还没有点出,萧瑟之感就已蕴含其中了。

苏轼这首词满是孤独冷清,却不经意写出了境界,风流绝千古

杭州夜景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在古代,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在宋代这是非常重要的节日,都是月圆之夜。“明月如霜”,是写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这句意思是,明月皎皎如水,又如霜洁白明亮。而城里的人在月光的照耀下,就像在画中一样,热闹繁华。

帐底吹笙香吐麝

帐,这里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香吐麝,指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麝是指麝香,是一种名贵的香料。这句是从外面写到了屋内。堂前悬挂的帷帐内笙管笛箫,音乐声声,燃的香好似麝香那样芬芳。这是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

此般风味应无价

风味,就是事物特有色彩和趣味。唐郭仲翔 《与吴保安书》有句:“而乡里先达,风味相亲,想覩光仪,不离梦寐。”无价无法计算价值,极为珍贵。这句意思是说,杭州城这种特有的风采,是什么也不能比拟的。

苏轼这首词满是孤独冷清,却不经意写出了境界,风流绝千古

此般风味应无价

以上是上片,回忆杭州上元节的景致,他刚来到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描绘得“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应该说,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杭州的山水,城市的繁华,与杭州人感情的融洽,使他在杭州度过了他一生最快活的日子。以至于他会说,故乡无此好湖山。是的,杭州赢取了苏轼的心,让这个年轻人快活而潇洒。可是这不是生活的全部,1074年底,他来到密州,开始当上了太守。这是另一番天地,当到第二年初的时候,他还不太适应,这山城的艰难。这里的百姓,人口稀少,风俗强悍,他在适应,他在思考,他感到了为一方长官的不易。

苏轼这首词满是孤独冷清,却不经意写出了境界,风流绝千古

山城密州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

“寂寞山城人老也”

这是一句过片,过渡。山城指密州。“寂寞”二字既对应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为密州的上元作了反衬,形成鲜明的对照,衬托出了寂寞冷清的气氛。那种清冷与萧索顿时显现出来。“人老也”一词让人倍感辛酸与低沉。

在密州,蝗灾旱灾非常严重,他曾经 说,

“初至密州,以旱蝗斋素者累月,方春牡丹盛开,不获一赏。”“比年以来,蝗旱相属,中民以上,举无岁蓄。量日计口,敛不待熟。秋田未终,引领新谷。”另外还有新法扰民,使民不聊生,加上当地的民风强悍,官逼民反,治安很差。

苏轼这首词满是孤独冷清,却不经意写出了境界,风流绝千古

乍入农桑社

所有这些困难与做为一方长官,治理的不易,再加上自己生活的困窘,就使它感觉到了自己仿佛老了。

他有诗也说到自己的心态

胶西病守老且迂,空斋愁坐纷墨朱。四十岂不知头颅,畏人不出何其愚。

老守仍多病,壮怀先已灰。

不过,这不是他的全部。

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这句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社是农村节日的祭祀活动。

《周礼》:“凡国祈年于田租,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农神)。”王维《凉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在这里,我们看出了苏轼做为一个有着儒家修养的官员,那种责任感和事业心。面前的困境,我不能消沉下去,还有很多事等着我去做。就在这时,他随意闲行,听到箫鼓的声间,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的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

苏轼这首词满是孤独冷清,却不经意写出了境界,风流绝千古

昏昏雪意云垂野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这最后两句写灯火清冷而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这两句当中,我们似乎看到这是苏轼对当前形势 的总结。火冷灯稀,分明对应的是灯火钱塘,那样的繁华如画与这里的清冷寂寞。霜露,说的是霜和露水,两者连用,常指艰难困苦的条件。昏错雪意云垂野,气氛有些低沉,,但这不是全部,或者说暗含了生机与希望。你看那个雪,这就使表面上意象凄惨,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那是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要知道当时的密州面临着蝗灾和旱灾呀。

苏轼这首词满是孤独冷清,却不经意写出了境界,风流绝千古

瑞雪丰年

只因未报君恩重,雪梦时时到玉堂 。这首词从结构上来看,上片写的是钱塘的繁华,充满了回忆,也反衬了密州的萧条冷落。而下片刚直写密州的清冷与寂寞。在写作手法上,做了对比,运用了反衬,让我们感觉到了苏轼对往事的回忆,对现实感到孤独与清冷。但是,我们觉得这不是诗词的全部。我们从农桑社里,我们从昏昏雪意里,看到了春的希望,看到了苏轼对春天的憧憬与抗争,他在迎接着春的到来。

密州的春天就要来了,苏轼有信心有希望。我想我们当然也有的,让我们一起努力,迎接新冠斗争的胜利,迎接我们春天的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