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天苏轼的四种情感

 王兆善 2023-01-12 发布于安徽

周国平先生曾说过“人这一辈子,能安顿好自己的心,就是一种圆满。”21岁考中进士、26岁外放当官的苏轼,在一般人的眼里,可谓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然而,此后的几十年里,他浮浮沉沉,几起几落,遍尝人间冷暖,但是,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苏轼总能以超然旷达、坦然平和的心态面对贬谪带来的不幸和灾难,并用随缘自适、清淡从容的心态去化解人世间的艰辛与烦恼,乐观愉快地享受着生活。就像海明威所说的“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急景凋年,四季轮转,转眼间凛冬已至。冬天是凄冷萧瑟的,烟浮雪野,宿露成霜,却也藏着世间最美的风景。在诗人们的笔下,冬天别有一番景象:在马致远的笔下,冬天是“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在杜耒的笔下,冬天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在袁枚的笔下,冬天是“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在王旭笔下,冬天是“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而在白居易的笔下,冬天却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不同的诗人,面对同一片冬景,就会有不同的心情,也会写出不一样的诗词来。

作为大名鼎鼎的苏才子,苏轼也写了很多关于冬天的诗词,然而,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在贬谪的不同地方,苏轼笔下的冬天也是很不一样的,有时很深情,“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回似杨花。”有时很失意,“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有时喜悦,“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有时很落寞,“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读这些极具画面感的诗词,瞬间就会把我们带回漫天飞雪、玉树琼枝的冬日美景中。

文章图片1

下面,就一起欣赏下苏轼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冬日诗词,看看他对于冬日的四种情感。

第一种,深情。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放,任杭州通判。这使他第一次来到杭州,远离了政治上的纠绕纷争,摆脱了公务上的案牍劳形,美丽的西子湖畔,庄严的灵隐禅寺,汹涌的钱塘大潮,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冬,他被任命为两浙转运使,派往常州润州一带赈济灾民,长达半年之久。出门在外,思念家人是人之常情,苏轼也不例外,他想念留在杭州的妻子王闰之,于是那便写了首《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王闰之是苏轼的第二任妻子,也是第一任妻子王弗的表妹。王闰之与苏轼共同生活了25年,期间正是苏轼人生起伏最大的时期。王闰之尽管没有王弗那样才华出众,但温顺贤惠,宛丘淑媛,在苏轼人生最低潮的时期不离不弃,一直陪伴左右,死后苏轼与之合葬,可见,苏轼对她的感情之深。

去年相送于余杭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卷起窗帘,对酒邀月,引清风透过窗纱,扑入襟怀。月光无限爱怜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

尽管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已不是冬季,而是春季,可我仍然把它看成一首描写冬景的词作。尤其是起句“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很有画面感,一下子就把人带入那个洁白迷蒙的境界:大雪纷飞,似杨花起舞,离人相送,执手无语,泪眼婆娑,迷离而凄美,纯真而纷乱,由此可见苏轼对妻子的一片深情。

文章图片2

第二种:失意。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轼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从正六品到从五品,职务上总算又高升了。然而,此时变法派与保守派纷争不断,朝野震荡,自请外放虽然可以避免身处斗争漩涡的凶险,但也失去了左右政局的能力。仕途不顺,胸中虽有激愤却无从宣泄,苏轼内心的郁闷可想而知。那年元宵节,苏轼到街上赏灯,月挂中天,灯火璀璨,游人如织,可苏轼的心情就如同云朵低垂,霜雪齐至的寒冬,惆怅迷惘,孤寂落寞,于是他写了首《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虽然离开杭州城了,可那里的元宵节(元宵节古称上元节)想必也是三五夜万家灯火,月亮的清辉如霜一般,将行人照耀的如同图画一般。我在帐下吹笙,香气像麝香一样,顿时空气清爽,奔马也不见有尘。相比之下,密州的元宵节就十分寂寞,感觉人都老了。人们击鼓吹箫沿街而行,最后却转入农桑社祭拜土地神。灯火暗淡霜露皆下一派萧索,天色昏沉云低垂,似乎就要下雪了。

能看出,苏轼对于杭州城的留恋,那里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有“庐山烟雨浙江潮”的钱塘潮,有“最爱灵隐飞来孤”的灵隐寺,那里的元宵节总是灯火辉煌,如炽如昼,月光与灯火交织,满城百姓盛装出游,摩肩接踵极为热闹,如此景致接连三五日,一派旖旎风光。相比之下,密州却无杭州那样的繁华,加之连年蝗灾,盗匪丛生,百姓生活极为艰苦,所以这里的元宵节灯火清冷,暗云低垂,霜露齐至之下倍觉萧索,此刻感觉天气似乎都有雪意了,百姓在苦中作乐之时依然心心念念今年收成,作为父母官的苏轼痛心疾首,十分自责,于是境随心转,一句“寂寞山城人老也!”将苏轼此刻寂寞失意、自责痛心的复杂情绪体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图片3

第三种,喜悦。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初到黄州,苏轼的生活很艰苦,住在寺院,开荒种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冬,黄州大雪,苏轼看着一尺多厚的大雪,感慨到:“吾方种麦东坡,得此固我所喜。但舍外无薪米者,亦为之耿耿不寐,悲夫!”意思是有了这么厚的雪,来年自己种的庄稼能有个好收成,可大街上还有那么多的讨饭的,这么冷的天,他们怎么办呢?想着这些,自己就焦虑地睡不着觉了。

有一天,苏轼到黄州当地有名的游乾寺游玩,当晚,趁着夜色,苏轼到寺院转了转看了看,木屐在台阶上留下一串串印痕,四周的树木挂满了白雪,如同梨花开遍,夜雪初霁,月光如水,月光与雪色交相辉映,鸟雀叽叽喳喳欢鸣,苏轼非常愉悦,于是提笔写了首《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能看出,尽管是贬谪,但此时苏轼的内心是喜悦的。是啊,到黄州已经三年了,他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熟悉并喜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也结交了像张怀民、陈季常这样的好朋友,雪后那么冷,他都不管不顾,不仅赏雪,还要留宿,聆听雪化的声音。能看出,心如止水的他,或许想着自己就在这儿终老一生了。

坦率地说,这首诗在苏轼浩如烟海的诗作中算是一首平庸之作,清代的纪晓岚对这首诗很不以为然,他认为“然不成语,三四俗格,五句拙。”但我以为,尽管相比苏轼其它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作来说,质量不高,可珠穆拉玛峰旁边的小土丘再矮,也比泰山的海拔要高太多。从这首诗中能看出,尽管起起伏伏,颠沛流离,苏轼却总能找到一个窗口,看见生活的亮光,怀揣希望,又心怀善意地生活。

文章图片4

第四种:落寞。

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冬,四十五岁的苏轼已经在黄州居住了两年了。黄州是长江边上的一个小镇,这里民风淳朴,风景优美。这个荒远的小地方恰好是上苍呈给苏轼的一方宝地,温润的气候和远离朝廷的烦恼滋润了他的心田,使他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探究,让他在这里冥思,在这里寻觅,在这里挥洒,在这里行吟。

那年腊月初二,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不久转为小雪,太守徐君猷携带酒探望苏轼,俩人把酒言欢,赏雪聊天,苏轼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趁着酒劲儿,连写了三首《浣溪沙》,第二天,他对着茫茫大雪,旷野江渚,感觉仍不过瘾,又写了两首,其中一首写到:

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

深夜下起鹅毛大雪,野草丛上覆满白雪,犹如一座座银山,早晨看到田野里雨雪交加,昔日大江里奔涌的波涛和沙渚上弥漫的水烟,这时间都没有了,变成了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饥饿的肚子里只有诗词,衣服上编织成结,潮湿的柴火像桂木一样宝贵,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珍贵,再没有人能和我在寒天里捻着胡须吟咏诗句了。

白居易曾写过一首《花下自劝酒》:“酒盏酌来须满满,花枝看即落纷纷。莫言三十是年少,百岁三分已一分。”意思是倒酒的时候一定要把酒倒得满满的,你看这枝头的花已经纷纷飘落。不要说三十岁的年纪还算年轻,即使你能活到一百岁,那也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啊。作为白居易的头号粉丝,苏轼也有深深的同感。

能看出,此可的苏轼内心是极为苦闷的,不惑已过,直奔天命,自己却一事无成,遭遇天灾人祸,被贬至此,前路茫然,怅惘空虚,失落孤寂,就如同昔日里大江里奔涌的波涛和沙渚上弥漫的水烟,不见了踪迹,就连昨晚一同饮酒作乐的好友,此刻也不见了踪影,又有谁能和我一同在这天寒地冻的时刻,捻着胡须吟咏诗句呢?

常言道,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片冬景,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的苏轼就有不同的心情。正是这些或深情,或失意,或喜悦,或落寞的心情,造就了苏轼笔下绰约多姿、风情万种的文字,而这些文字,滋养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也滋养了现在的我们,让我们仿佛感同身受,安顿自己的心灵,舔舐自己的伤口。

文章图片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