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了苏轼二十五载的王润之,虽平凡但刻骨!

 夏之民 2018-11-25
                                                                                                                                                                         

公元1068年二月,苏轼续弦,新娘是第一任妻子王弗的堂妹,王杰的女儿,王润之。

她没有王弗的才华,也不及朝云更懂苏轼,她可能是苏轼最平凡的一个妻子,但她陪伴苏轼的时间最长(25年),其中包括苏轼最难捱的日子和最显耀的时光。

公元1056年,21岁的苏轼参加科举考试得中魁元,一表人才、才学过人。也是在这一年,他的母亲过世,苏轼回乡奔丧。在家守丧的这段时间里,他常到青神县妻子家中去,润之得以认识这个名动京师青年才俊。

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当年她尚只12岁,就是一个小迷妹),这个俊美的少年,这个出口成章的少年,这个举止文雅的少年,这个处处散发魅力的少年,是那么的迷人。

时间来到王弗去世之后,苏轼寡居,此时他且30岁,尚需要人照顾,还一个6岁的儿子正需人管教。

21岁的王润之,似乎一直在等他心中的偶像眷顾她,21岁未嫁这在那个时代绝对算得上是大龄女青年了。

在润之哥哥的帮助下,1068年他们结为夫妻。如此顺利当然还得益于一点,这个时候的苏轼双亲过世,已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了,因此,他幸运的娶得这位贤妻良母。

王闰之和王弗一样的谨慎、质朴和贤惠,很善于持家。对苏轼的体贴、关心,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她本就对苏轼佩服的五体投地,现在结为夫妇,更是对丈夫百依百顺。她为丈夫做喜爱的眉山菜,爱喝的姜茶,在生病时照顾他,甚而也能忍受他雷鸣般的鼾声,以及其他古怪习惯。

王润之聪明,她懂得官场中的丈夫最需要的就是信任和了解。她聪明解事、圆通,她知道丈夫会经常和歌妓在一起,她也知道丈夫会写露骨的诗赠予她们,但她她也坚信她的丈夫绝不会迷恋她们,她知道她她的丈夫是管不住的,所以她充分的信任他,而我们都知道苏轼没有让她失望。

王润之懂得,她嫁的人是一个天才,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所以她当然不会和丈夫去比文才和文艺的荣誉,她也不会去吟唱那些只有歌妓才会吟唱的诗。她早就打定主意,她需要做的就是一个妻子,一个贤妻,好好爱他、关心他,管理好家庭,养育好儿子,让他有一个舒适的家,让他在外面风光体面。

王润之是他穷困潦倒时温暖的港湾。

公元1079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苏轼在狱中度过了艰难的103天,新党们定要置他于死地,他一度也认为自己非死不可。这期间,王润之并没有离他而去,她对她不离不弃,给予他极大的精神支持,她经营着这个风雨飘雨飘摇的家庭,让这个家成为他最温暖的避风港。

王润之惊闻苏轼被捕后,考虑到苏轼是因为文字获罪,这位妇人便将苏轼大部分与友人的通行和手稿一把火给烧了,以至后来东坡出狱后发现残存的不过三分之一而已。事后证明,王润之救了苏轼。当她们到达安徽宿县,御史台派人截住了她们坐的船,搜查他们的行李,找寻苏轼的诗稿、书信等罪证,一无所获。

不过,这件事虽然得以保全苏轼,但是也导致今人看不见许多苏轼早期的文字,实为大憾。

幸运的是,在多方求情之下,当然还要得益于太祖皇帝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得以逃过一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团练副使,官位极低,微薄的俸禄已经不够养活一大家子人了,这时王润之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即使如此,日子依旧艰苦,苏轼曾在诗中记述:“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他们为了生活,采摘过野菜,耕种过稻田,苏夫人也一定没少做寻常妇女做的活计。

但是,如果你仅仅觉得她是一个妇道人家,只是善于操持家务,没有甚多乐趣,那就特错大错了。

她还是一个善解人意、有趣的女人。

在《后赤壁赋》中有这么一段:“客曰:‘今者薄暮,举纲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那位说我有斗酒的妇人便是王闰之了。

如此之妻,夫复何求啊。

其实,类似的事已不是第一次。苏轼在密州时,也曾过着苦日子,当时他正为新所得税而恼怒,心情极为不好。一天,孩子揪着他的衣裳缠着着他问这问那时。

他说:“孩子们可真傻啊!”

王润之道:“你才傻,你一天闷坐到晚,有什么好处?好了,我去给你弄点酒喝吧。”苏轼听到这句话,肯定会释然不少,也肯定欢喜这样的妻子。

后来,东坡在诗中说自己的妻子比刘伶的妻子贤德。

为什么?

因为刘伶的妻子不许丈夫喝酒。

有比较就有伤害啊!!!

我想苏轼在黄州能渐渐走出困境重拾信心,重拾对生活的热情,肯定也得益于妻子的细心疏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他在黄州留下了《赤壁赋》这样的佳作,我想也定有王润之的功劳在里面。

《赤壁赋》节选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公元1085年,哲宗皇帝即位,高太后以新皇帝年幼(尚9岁),临朝听政。总能得到皇后庇护的苏轼,这次又得到皇后的青睐,不久就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三品,再进一步就是二品的宰相,而更重要的是这个职务永远都是名气最高的学者担任,这也充分说明了皇上对他政治上的信任和才学上的认可。

此时的他可以说已是位极人臣了,风光无限了。

在他身边的妻子依旧是王润之,能在苏轼一生中最荣耀时陪伴在他左右,是何等的幸运。

八年后的公元1093年八月,王润之因病去世,终年四十六岁。苏轼为她写了祭文,并按佛教仪式办理后事,丧事办得十分隆重。

祭文中曾有一句“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唯有同穴,尚蹈此言。”

公元1101年七月十八日,病重的苏轼躺在床上,身体极度虚弱,他把三个儿子叫到床边安排后事,死后与妻王润之葬于子由家附近的嵩山山麓,这基本上算是他的遗言了。十天后他便离开了人世,后人们按照他的意愿将他与王润之合葬于嵩山山麓,后来子由也葬于此。

合葬,足以显示王润之在苏轼心中无可取代的地位,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他想到的也是这位曾经的槽糠之妻,也足见真情。

又有谁敢说苏轼不爱王润之呢?

岷江

苏轼曾为王润之作诗一首《蝶恋花·泛泛东风初破五》:

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上述的《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王闰之的家乡眉州青神,那里江山秀美,岷江穿境而过。在漫天曼陀花雨中,山岭青翠,碧水孱湲,佳气葱郁,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闰之,在苏轼眼里,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男人一生在心思和精神上有那么奇特难言的惊险变化,所以女人只要聪明解事,规矩正常,由她身上时时使男人联想到美丽、健康、善良,也就足够了。”

王润之是最平凡的哪一个,她用了25年的陪伴证明了自己的爱。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不平凡的爱情,最终大都落得“泯然众人”亦或是“中途夭折”。殊不知平凡才是爱情应有和最美的样子,在漫长的“柴米油盐”中默默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