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苏东坡不一样,他有4个

 十二读诗词 2022-05-04 发布于四川

第107篇文章,共5062字


作者:丁十二

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苏东坡不一样,他有4个。

看到这句话,很多人可能会质疑:苏东坡一生不是只有2位夫人和1位妾室吗?为什么是4个女人?

因为除了妻子王弗、王闰之和妾室王朝云,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人,没有她,就不会有苏东坡。她就是苏轼的母亲——程夫人。

苏东坡的一生是坎坷的,是贬谪的,不幸的,但是他又是历史上众多不幸人物中最幸运的一个。因为在他每一阶段都有一位女性始终陪伴着她,对他痴心不改,至死不渝。

古代贤母——程夫人

竹林、梨树、开满洁白荷花的小水池,周围是清新整洁的菜地。与屋外平常景致所不同的是屋内的万卷藏书。这就是苏轼童年生活的地方,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家。

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

高树红消梨,小池白芙蕖。

常呼赤脚婢,雨中撷园蔬。

——《答任师中家汉公

苏轼幼年时,父亲苏洵常常游学在外,教育孩子的重任自然就落到母亲程夫人身上。程夫人不仅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其在家庭教育上还有着独特的教育方法。相较于学识,她认为一个人的品格更重要。

因此程夫人经常挑选历史典籍上重要的人事成败的问题来问苏轼苏辙。年幼的苏轼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回答问题简明扼要,深受程夫人喜爱。

一天,程夫人教儿子读《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名士。范滂有儒家用世的志意。这一点深深影响着苏轼。所以当范滂被朝廷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他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但当时朝中宦官弄权,政风败坏,仁人志士共起抗争,于是发生了党锢之祸,范滂牵连其中被迫害。但他没有逃避,没有曲意逢迎,最终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

范滂在临刑前,去向母亲告别:母亲,我对不起您。弟弟足够孝顺,他可以供养您。我今天就要离开您了,希望您不要过分悲伤。

范母擦干儿子的眼泪说:一个人又想有好的品德名声,又想长寿,怎么可能呢?我愿意您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完成自己的理想。

读到这里,苏轼和母亲都为这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所感动。感慨之余,苏轼站起来激动的对母亲说:母亲,倘若我以后也要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

程夫人回答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

就这样,在程夫人的言传身教下,苏轼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要做一个为理想敢于牺牲的人。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是由于从小受到母亲的良好教育和影响。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还有苏轼,深受母亲影响,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时代巨人之一。

伴读良友——王弗

苏轼为人坦率豪爽,待人真诚,不管是否了解对方,想啥说啥,毫无防备之心。正如他自己所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而这也正是父亲苏洵所担心的,因此苏洵在《名二子说》中语重心长地告诫苏轼:儿子啊,我之所以给你取名轼,就是担心你不知道人生在世,不可以太直露,应该有所“外饰”。

可惜苏轼终究不懂“外饰”,好在有青梅竹马的的妻子,王弗。她深知丈夫心无城府,所以特别留意苏轼在外面的日常行事,担心苏轼恐有失误,吃亏上当。

每当有客人前来拜访,王弗总是悄悄躲在屏风后面听他们的谈话,待客人走后,便用自己独特的识人手法帮助丈夫分析判断,明辨人情是非。

有的人专意讨好,第一次见面就显得亲密无间,王弗说:这种人交情不会长久,来得快,去得也快。

有的人毫无主见,说话模棱两可,王弗就对苏轼说:这种人,你和他说话就是浪费时间。

有一次,章惇未发迹的时候来拜访苏轼,走了之后,在帘后偷听的王弗赶紧对丈夫说:这个章惇一定是个大奸大恶之人,不可不防。

苏轼不以为然。

后来这个章惇仕途得意之后果然是个阴险小人,一路把苏轼贬到了岭南,以至于苏轼这么豁达的性格的人都说做鬼也不愿再碰到章惇。

足见王弗识人之明。

王弗不仅能识人、达礼,而且还知书。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十六岁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轼。王弗二八年华,楚楚动人。苏轼才思横溢,坦率豪爽。当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

王弗嫁到苏家后勤快孝顺、性情温柔。但从来没有跟人提起自己知书识字。只是每当苏轼读书,她就拿着针线活静静在一旁陪着丈夫。开始苏轼只是以为王弗喜欢腻着自己。

有一天,苏轼背书,突然卡壳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王弗悄悄抿嘴一笑,轻轻提示了一句。这一句提示,苏轼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紧接着却是大吃一惊,于是他指着满屋子的书逐一考问,王弗都能说出个所以然。这一发现令苏轼大喜,原来自己的妻子如此聪慧颖悟而又沉静自持!小两口的感情遂前进了一大步,可谓一日千里。

这么一段绝世姻缘就这样一直美好下去,该是多好。

但是好景不长,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五月二十八日,王弗因病去世,年仅27岁,留下不满7岁的儿子——苏迈。

苏轼万分悲痛,回想十一年来夫妻间美满幸福的生活,苏轼久久不能释怀。

直到十年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轼来到密州,正月二十日,他又梦见爱妻王弗,依然悲痛不已。梦醒之后,泪水早已打湿了枕头,窗外北风凄厉,苏轼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将对亡妻的满腔思念倾注于笔端。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整首词字字带泪,句句真情,哀思切切、情意绵绵。让人不忍卒读。不愧为千古第一悼亡词。

贤妻良母——王闰之

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王弗堂妹王闰之嫁给苏轼。

王闰之出嫁之前,家中称其“二十七娘”。“闰之”的名字显然是苏轼取的,纵观历史,当时的普通妇人多是没有具体名字记录的,就连苏轼的母亲也只叫程夫人。唯有苏轼的两个妻子和妾室有自己的名字,不仅如此,苏轼甚至为王闰之取了表字:季璋。

王闰之来到苏家,不仅将堂姐的孩子苏迈视为己出,而且始终恪守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古训。有条不紊的操持着家务,从来不让苏轼为家中琐事操心。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

除此之外,她处事明智,几年的夫妻生活,王闰之早已摸透了苏轼的脾气。苏轼虽然比王闰之年长11岁,但是作为一位敏感多情的诗人,苏轼的情绪总是起伏不定,时而开怀大笑,时而唉声叹气。但王闰之深谙其中道理,始终以不变应万变。

苏轼刚到密州当太守,时逢大旱,蝗灾四起,百姓饥馑,民不聊生。苏轼到任伊始,便投入救灾,忙得不可开交,几乎心力交瘁。

一天回到家,苏轼筋疲力尽,救灾的事情让他焦头烂额。三岁的苏过咿咿呀呀跑了进来要苏轼陪他玩,要是平时,苏轼最喜欢跟孩子嬉戏,但是今天内心烦闷,便大声呵斥了苏过,吓得苏过哇地哭了起来。

王闰之闻声进来抱过孩子,柔声劝慰脸色阴沉的丈夫:小孩子不懂事,你又何必跟他生气?

她转身出去,把苏过交给丫环,拿来一壶酒和几碟小菜,对苏轼说:我看你呀,还不如两三岁的小孩子呢,天天愁眉苦脸有什么用?来,喝两杯,开开心吧。

浓浓的暖意瞬间让苏轼回到家庭温馨的氛围中,后来这件家庭小事被苏轼记录在了《小儿》一诗中。

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

我欲嗔小儿,老妻劝儿痴。

儿痴君更甚,不乐愁何为?

还坐愧此言,洗盏当我前。

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

最后两句可以看出苏轼对王闰之德行的高度评价。当然这件事带给了苏轼更多的人生思考。一方面他为有这样一位善解人意的妻子而欣慰,另一方面,王闰之朴实的话则引起他更多的思考。于是他决定重读《庄子》。

只是没有王弗时常的叮嘱,苏轼依旧想啥说啥,略无外饰。

元丰二年,苏东坡调任湖州知州,依例向皇上上表感谢,苏轼写了“难以追陪新进”的牢骚话,被新党抓住把柄,定下“无尊君之义,无大忠之节”的罪名。苏轼被捕入狱,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这就是震惊北宋的“乌台诗案”。

苏轼入狱期间,各方都想方设法营救。王闰之想到丈夫是因为写诗入狱,为了防止牵连更多人和被新党搜到更多“证据”,第一时间把苏轼的大量诗稿焚毁。在今天看来,王闰之此举虽然带给我们尤其是喜欢苏轼诗文的人无限遗憾,但当时来看怎么不是对苏轼淳朴真切的爱呢?

好在经过曹太后干预和王安石等上书求情,苏轼在入狱130天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黄州团练副使不仅是一个虚职,而且月俸少得可怜,每月仅四千五百钱。这点钱要养活一大家子人,这是很困难的。好在王闰之持家有方。

每月苏轼领到薪饷之后,王闰之将钱均匀分成30分,每份150钱,用绳子系于房梁之上。每天取一份来使用。当日没有用完的钱就存起来用于接待宾客。

苦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熬过去,王闰之从无半点怨言。

后来,通过关系在城东批得一块坡地,夫妻二人便开始了自给自足的生活。苏轼还援引白居易的故事,自号东坡居士。

妻子王闰之贤惠勤俭,持家有方。苏轼在给王巩的一首诗中得意的夸赞自己的妻子。

子还可责同元亮,妻却差贤胜敬通。

若问我贫天所赋,不因迁谪始囊空。

此后,苏轼辗转扬州、杭州、颖州、定州等地,王闰之一直随行陪伴。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八月一日,王闰之因病去世,终年46岁。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王闰之或许不会诗词歌赋,但是她陪伴苏轼经历了宦海的大起大落。他们共同生活了25年,先后历经著名的“乌台诗案”和“黄州贬谪”。可谓同生共死,福祸相依。

苏轼不止一次夸赞和感谢王闰之对苏迈的爱,三子如一,这种爱是换了任何人都给不了的。

王闰之死后,苏轼亲自写下祭文《祭亡妻同安郡君文》,并承诺“唯有同穴,尚蹈此言”。

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苏轼《蝶恋花》

所以,虽然苏轼为王闰之作的诗词不多,上面《蝶恋花》是一首,但是最后和苏轼同穴而眠的正是王闰之。

红颜知己——王朝云

如果说王弗在苏轼最初的仕宦生活与处理人际关系工作中给予苏轼深深地关注和帮助;王闰之在苏轼经历大起大落的人生沉浮中,始终让他感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那么,王朝云则以其艺术气质,能歌善舞,和对苏轼内心的了解带给苏轼精神上的慰藉。

据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就是苏轼有感于王朝云而作的。

那一年,十二岁的王朝云遇到年届不惑的苏轼,他为她的美貌气质所吸引,她被他的才华所折服。

诗明写西湖旖旎风光,而实际上寄寓了苏东坡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朝云时年十二岁,虽然年幼,却聪慧机敏,由于十分仰慕苏轼的才华,且受到苏轼和王闰之的善待,决意追随苏轼终身。

王朝云进入苏家不久,苏轼即遭逢乌台诗案,人生起起落落、浮沉不定,犹如飘絮。苏轼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加上后来王闰之去世。苏轼内心更加悲痛,几年时间,身边的人大都各奔前程,只有王朝云一直留在身边。

贬居穷乡僻壤,苏轼作词,朝云歌吟。为苏轼苦闷的贬谪生活增添不少乐趣,这种乐趣是精神上的相知。与王闰之的持家有方不一样,但却同样重要。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据说苏东坡被贬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这首《蝶恋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东坡问何因,朝云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

原来朝云唱到那两句时,想起苏轼宦海的浮沉、命运的无奈,对苏东坡忠而被贬、沦落天涯的境遇是同感在心,于是泪下如雨,不能自已。

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

据说有一次苏东坡吃完饭,摸着发福的肚子,玩笑着问仆人们,这肚里装的啥?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苏东坡都不吭声。王朝云突然说,装的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东坡心悦诚服地说:知吾者,朝云也。

但就是这样一位红颜知己,在陪伴苏轼23年后便匆匆离苏轼而去,年仅34岁。

朝云的离去,让苏轼痛彻心扉,不仅作诗《悼朝云》,还写下多首词来赞美朝云。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袢。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朝云走了,不留一丝痕迹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苏轼尽管内心悲怆,但他没有重复凡俗情侣“生生世世为夫妻”的誓愿。而是送别知己和挚友,衷心希望她能超脱生死轮回,进入佛仙的境界。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梅花》

朝云虽为苏轼侍妾,但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过普通夫妻。于苏轼而言,朝云是患难与共的枕边人,是志趣相投的挚友,更是此生唯一的知己。

苏轼的一生,是仕途坎坷、不幸贬谪的一生,但同时也是幸福、幸运的一生。因为在他人生每个阶段,都有一位最懂他的女人陪伴着他。

---End---


“十二读书会”读书群建立啦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

喜欢诗词的进

喜欢苏东坡的进

作者:丁十二

号慕瞻舟人,诗词爱好者。

心随东坡,小舟从此逝

不念过往,江海寄余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