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靠自我营销入选“明四家”?浅析米万钟技法造诣与自我营销策略

 fxiaog 2020-02-15

米万钟,米芾后裔,与董其昌、邢侗、张瑞图并称“晚明四大家”,与董其昌合称“南董北米”。如此盛名,想比实力必当非凡。但事实上,我看了米万钟数年,也没能看出他身上具备的时代风骚,期初以为自己看不懂,后来才觉然,是我对古人的虚名较真儿了。

从书法水平与贡献来看,明末四家中争议最大的绝属米芾后裔米万钟。因为米万钟与祖宗米芾同有收藏石头的怪癖,所以时人对米万钟的评价中也从不乏戏谑腔调。“性好石,善喜石,有祖风,有谓无南宫(芾)之颖而有其癖”。虽然米万钟也喜欢收藏石头,但其天资与米芾相差甚远,艺术感觉毕竟不如,这也就使得他的癖好在时人眼里成了一种怪味嘲讽,简而言之就是“得了公主病,没有公主命”。

那问题来了,米万钟的书法水平够的上四家标准吗?他是如何被后人推举为宋四家的呢?先来横向对比四人的书法造诣,看看米万钟的书法水平。

技法的传承与创新

每代一流名家,对书法艺术均有“开拓新边疆”的贡献,大概可以理解为丰富了书法的玩法。从最初的钟张二王,到颜欧苏黄,他们每个人都有对书法独特的理解和表现,故成一代名家。然而,诸子所处的时代并不乏书道高手,也有享誉盛名者,但最终,多数都被历史遗忘,只剩少数为后世效法。这其中的原因便在于此,每个时代都有写字好的人,名声大的人,但能流传书史经久不衰的,一定是对书法发展有独特贡献之人。

明白了这点,我们就可以对比董其昌、张瑞图、邢侗、米万钟的书法造诣了。

 

董其昌于书法的贡献,非常全面,可以说笔法字法章法墨法都有。不懂董其昌的人,大概会觉着他的字很软,虚弱无力这样。事实上董其昌的锋尖功夫变化莫测,中侧的转换,行笔的提顿,把锋尖的变化应用开发到了极致。个人感觉,就用笔功力,董其昌是名副其实的用锋高手,锋尖功夫无人可比。至于随性雕琢的字形字势,空灵的章法和浓淡结合恰到好处的墨色,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当然,这一切都得建立在其用笔功夫上。

 

邢侗在晚明是一个异类,别人都在追求姿彩上的奇妙变化,他则像赵孟頫那样,敢逆时风,重归魏晋,抱着二王帖睡了三十年,始入化。邢侗对二王是继承多于创新,是属于吃的非常透的那类,把一家吃的透在历代都是极少数人才能做到的。融合创新上的贡献也有,不过没有董其昌王铎赵孟頫米芾等深入,他将章草笔意与唐宋笔法一同从二王胎体中展现,形成了一种雄强开阔挺拔健硕的二王风范,这种风格在那个时代也是稀缺品,在今天也是稀缺品。贡献上虽不如董、王、倪、黄等人,但水平绝不低,只是风格不同而已。同样,邢侗也是容易被很多学书者忽视的名家,因为继承多于创新,名立当代,后世不显。

 

就俩字,好看。

 

张瑞图就无需多说了,上一篇文章说过,他学二王带有逆向思维,能与笔法中求极端,能于极端中求变,这人对书法的贡献,没法说。董其昌米芾等人的贡献是属于开路型的,给别人指了一条更宽的路,而张瑞图属于跟颜真卿一路,是自立山头型,这山头跟别家不一路,但并不妨碍交通,很有意思。

 

回过头再看米万钟,这应该是他呼声最高的作品了。这作品一亮相,立马就值俩字,大家。

笔法的变化,情绪的波动,细节的神采,都有,是难得的好作品。但是细看,他的字跟创新俩字不沾边,很多东西是杂糅了二王、米芾、陈淳、徐渭的。如非要找一些个人风格的创新货,也有,不过显得低级了。

 

 

 

这也是水平较高的一幅,其特色就是书大行书时,用羊毫追求率意,浑厚。做法肯定没问题,但这种也只能成为当世名家,与之前三人对书法创新或传承的贡献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感觉上像当代沈鹏,水平不低,个人风格和创新的点也有,但于上不入民国,于下不比青俊,对草书发展的贡献,基本没有,只是写的好,名气大,大概就是这个感觉。

那为何米万钟能被称为明四家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他对自身的营销上。

荫庇下的营销大师

首先,书画这玩意比较重门第,尤其是古代,有一定氏族文化基础。即便到今天也是,有人打着王羲之子孙的旗号混饭吃,有人打着米芾子孙的旗号混饭吃,更有人打着XXX之子,XXX弟子的旗号混饭吃,细一看字画水平,长了几十年的膘,还不如学了几年的科班更懂传承。

怎么说呢,这一套虽然恶心,但很实用。

米万钟自然不是当代这些混世魔王,他还是有真才实学的,而且作为米芾后裔,家里也有米氏真传。在古代,书法还需口传手授时,诸多名家都是靠碑刻入手,靠蹭真迹看学笔法,心追手摹终成名家。家里有真迹,无疑是得了“名家”的直达票,所以米万钟能把字写好,并不奇怪。

有了这点家底,还有荫庇,在文人圈自然能混个好名声。谁人都可不知米万钟,但无一人不知米芾。傍着祖宗,米万钟也走进了历史,这种基因上的殊荣,使得米万钟的门槛几乎被踏破,求字者络绎不绝,最终落得一句“扬名四十年,书迹遍天下。”

补充一句,米万钟一共活了五十八年,也就是说十八开始扬名。

 

米万钟的精品并不多,上边这个显然比起前几张差些。书迹遍天下,但真迹确实明四家中流传最少的,精品更少,这就不用细讲了。如以今天的眼光看这张作品,有几个部分不多,其余都很差,但在少作大尺幅挂壁的明朝,这种水平却也算高的。包括文征明王宠的一些轴作,水平相比小字也差很多,这属于正常情况。

另一营销手段刚才也讲过了,就是爱石头,疯爱,跟米芾一样爱石头,痴迷到了“败家”的程度,别人收藏石头图个“时(石)来运转”,他重金藏石,运气也没转来,反而在运石头的过程中被罢官了。

人有一好,如成痴成魔,则必然名声大振,米芾算宋朝时比较特殊的一例,今人也有不少,就不举例了。

如从书画的综合角度来看,米万钟于当世称名家并不奇怪,起码其山水花卉是有米氏家风的。但只从书法的角度来观察,他的字能熟名家,代表作品很少,贡献也不突出,“明四家”的评价实在有些过誉,甚至将其与董其昌齐名,更有偏颇,应多都是靠祖宗所带来的荣誉。

明四家,起初只把心思花在了董其昌和张瑞图二家身上,对其余二家的书作并不感冒。在追求取法乎上的原则中,之所以会对后世公认的时代佼佼有此等漠视,最重要的一点原因是“看不懂”。

“看不懂”是我学书过程中的常态。“懂”是一个很难去细化的词语,更趋近一种直觉,是一种在对技法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能下意识得出粗略结论的感觉。抑或说,“懂”是对自身书法认知层次的一种综合考量,而非单纯“以貌取人”,只凭字形定高低。

时间一长,逐渐看懂了邢侗的作品,唯独米万钟还没看出什么,还是困惑他水平是不是真那么高,这种困惑多数来源于不自信,以为世人称道必有缘由,自己理解不了,肯定是自己还没能力看懂。后来才发现,这种心态多数时候是对的,少数时候碰见米万钟这类确实也容易栽跟头,困惑了半天不是因为真看不懂,而是被名头蒙蔽,想太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