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血管解剖学习笔记第15期:眶下动脉

 阿力克松 2020-02-15

导 言:

眶下动脉(infraorbital artery)是从上颌内动脉翼腭段发出的,朝向前方走行的一支动脉分支,主要供应面部。与神经介入的意义主要在于与眼动脉和面动脉之间的吻合。我们简要了解一下这支动脉分支。

眶下裂、眶下沟、眶下管和眶下孔

眶下动脉经过的骨性标志包括眶下裂(inferior orbital fissure)、眶下沟(infraorbital groove)、眶下管(infraorbital canal)和眶下孔(infraorbital foramen)。认清了这些骨性标记的位置,就基本确定了眶下动脉的大致走行。

上颌骨的前面观(Rahman 2009)。眶下动脉沿上颌骨眶面的眶下沟内走行,进入眶下管,出前方的眶下孔至面部。

右侧眼眶前面观(Rahman 2009)。显示眶下裂、眶下沟、眶下管和眶下孔。

眼眶底面的上面观,显示眶下沟和眶下管的位置(Rahman 2009)。

双侧眼眶底面的上面观(Rahman 2009)。眶上动脉和眶上神经在眶上沟内向前走行,进入眼眶底面和上颌窦顶壁之间的眶下管。

眶下动脉主干


眶下动脉发自上颌内动脉翼腭段(第三段),向前经眶下裂入眶,走行于眶底的眶下沟和眶下管内,出眶下孔至面部,供应下睑、颊部、外鼻侧面和上唇等。

右侧翼腭窝解剖模式图,上面观(Tanoue 2013)。显示眶下动脉经过眶下裂、眶下沟和眶下管。

CTA,矢状位,显示眶下动脉从翼腭窝走行至面部。眶下动脉经眶下裂入眶,走行于眶下沟水平,进入眶下沟(Tanoue 2013)。

CTA,冠状位,显示眶下动脉从翼腭窝走行至面部。眶下动脉经眶下裂入眶,走行于眶下沟水平,进入眶下沟(Tanoue 2013)。

翼腭窝解剖,正位,可见眶下动脉发自上颌内动脉向前走行(Elhadi 2016)。

解剖显示眶下动脉的起点及走行的眶下沟(Elhadi 2016)。

颈外动脉造影,侧位,显示上颌内动脉第三段分支(Tanoue 2013)。可见眶下动脉向前方走行。

颈外动脉造影,正位,显示上颌内动脉第三段分支(Tanoue 2013)。

眶下动脉分支

(一)分支概况

眶下动脉的主要分支包括:

1、发出牙槽动脉,主要是牙槽前上动脉(anterior superior alveolar artery)。

2、在眶内发出分支供应眶壁。

3、在眶下沟和眶下管内发出分支供应与之伴行的眶下神经。

4、出眶下孔后的终末分支包括向内侧的鼻支和眼角支,向外侧的颧支,和向下方的牙槽支。


(二)牙槽动脉

在眶下管内,眶下动脉发出牙槽前上动脉,向下走行供应前齿和上颌窦前部。有的还有牙槽中上动脉(middle superior alveolar artery)。牙槽前上和中上动脉沿上颌窦外侧壁向下走行至犬齿(canine teeth)和外侧切牙(lateral incisor teeth)区,与牙槽下动脉和牙槽后上动脉(posterior superior alveolar artery)吻合。

牙槽后上动脉发自上颌内动脉翼腭段(第三段)。牙槽下动脉发自上颌内动脉下颌段(第一段)。

上颌内动脉供应牙槽的分支模式图(Pham 2012)。

(三)面部分支

眶下动脉出眶下孔后,主要分布于面部的组织,是面部血供的来源之一。面部另外的动脉血供来自面动脉和面横动脉。

眶下神经的皮下段,也同时显示了伴行的眶下动脉(Elhadi 2016)。

眶下动脉面部分支示意图(Hufschmidt, Bronsard, , 2019)。可见眶下动脉出眶下孔后,向外发出颧支至颧弓,向内发出鼻支和眼角动脉,向下发出分支至上齿。

Hufschmidt等(Hufschmidt, Camuzard, , 2019)还研究了眶下动脉的终末分支的形式。但是这些终末分支的解剖主要应用于整形外科的颜面部的皮瓣移植。

眶下动脉终末支的分类的模式图(Hufschmidt, Camuzard, , 2019)。

眶下动脉吻合

眶下动脉主要的吻合包括:

1、眶下动脉发出的牙槽前上动脉,主要与牙槽前动脉和牙槽后上动脉吻合。

2、离开眶下管后,眶下动脉发出眼睑支和鼻眶支(naso-orbital branch),与眼动脉的终末支吻合。 

3、眶下动脉的面部分支与面动脉和面横动脉吻合。眶下动脉的重要性在于与面动脉的发育呈负相关。如果面动脉供应面部大部分区域,那么眶下动脉发育不良或不可见。在面动脉近端结扎或者栓塞后,眶下动脉是最常见的重建面动脉供血区的代偿通路。反过来,如果眶下动脉近端闭塞,面动脉也会是其主要的代偿通路。

眶下动脉瘤

以一例外伤性眶下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为例,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眶下动脉的解剖。

Leung等于2017年报道了一例外伤性眶下动脉假性动脉瘤(Leung 2017)。

89岁女性患者,高处坠落伤致左侧眼眶损伤。CT提示左侧眼眶骨折,累及眶下管,上颌和眶下血肿。DSA示由眶下动脉供血的假性动脉瘤。Excelsior SL10微导管到达眶下动脉近端,邻近动脉瘤处,4枚2 mm × 4 mm Target Nano弹簧圈栓塞左侧眶下动脉。再次造影假性动脉瘤未显影,提示左侧眶下动脉的主干闭塞。

CTA,冠状位,可见左侧眶下壁的明显骨折,左侧上颌窦内血肿(Leung 2017)。

DSA的正位显示眶下壁骨折处由左侧眶下动脉供血的假性动脉瘤,并与正常上颌内动脉造影正位比较(Leung 2017; Tanoue 2013)。

DSA的侧位显示眶下壁骨折处由左侧眶下动脉供血的假性动脉瘤,并与正常上颌内动脉造影侧位比较(Leung 2017; Tanoue 2013)。

弹簧圈栓塞治疗后DSA造影蒙片,显示眶下动脉内的弹簧圈(Leung 2017)。

小结


1、眶下动脉发自上颌内动脉翼腭段(第三段),向前经眶下裂入眶,走行于眶底的眶下沟和眶下管内,出眶下孔至面部,供应下睑、颊部、外鼻侧面和上唇等。

2、眶下动脉的分支主要包括:牙槽前上动脉,至眼眶的分支,面部的终末分支等。

3、眶下动脉的发育与其他面部供血动脉,如面动脉的发育等呈负相关。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190722101955.jpg

赵沃华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出血性脑血管病区主任。

1996年硕士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分别师从赵洪洋教授和朱贤立教授,学习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工作五年后,赴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做博士后研究,师从凌锋教授学习神经介入技术。2007年底回到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持脑血管病介入和手术工作。

主要从事脑和脊髓血管疾病介入和显微手术,如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动静脉瘘、烟雾病、脑出血、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等疾病的治疗。

学会任职: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学会心脑血管疾病分会委员

中国抗衰老学会神经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毕业后教育委员会(CBNS)师资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卒中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卒中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秘书

参考文献

  • Elhadi, A. M., Zaidi, H. A., Yagmurlu, K., Ahmed, S., Rhoton, A. L., Jr., Nakaji, P., Preul, M. C., & Little, A. S. (2016). Infraorbital nerve: a surgically relevant landmark for the pterygopalatine fossa, cavernous sinus, and anterolateral skull base in endoscopic transmaxillary approaches. J Neurosurg, 125(6), 1460-1468.

  • Hufschmidt, K., Bronsard, N., Foissac, R., Baque, P., Balaguer, T., Chignon-Sicard, B., Santini, J., & Camuzard, O. (2019). The infraorbital artery: Clinical relevance in esthetic medicine and identification of danger zones of the midface. 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 72(1), 131-136.

  • Hufschmidt, K., Camuzard, O., Balaguer, T., Baque, P., de Peretti, F., Santini, J., Bronsard, N., & Qassemyar, Q. (2019). The infraorbital artery: From descriptive anatomy to mucosal perforator flap design. Head Neck.

  • Leung, V. C., Hussain, A., Krings, T., & DeAngelis, D. (2017). Endovascular Management of a Traumatic Infraorbital Pseudoaneurysm Causing Orbital Compartment Syndrome. Ophthalmic Plast Reconstr Surg, 33(5), e110-e112.

  • Pham, N., Sivapatham, T., Hussain, M. S., Bhalla, T., Masaryk, T. J., & Hui, F. K. (2012). Particle embolization of the bilateral superior and inferior alveolar arteries for life threatening dental socket hemorrhage. J Neurointerv Surg, 4(4), e20.

  • Rahman, M., Richter, E. O., Osawa, S., & Rhoton, A. L., Jr. (2009). Anatomic study of the infraorbital foramen for radiofrequency neurotomy of the infraorbital nerve. Neurosurgery, 64(5 Suppl 2), 423-427; discussion 427-428.

  • Tanoue, S., Kiyosue, H., Mori, H., Hori, Y., Okahara, M., & Sagara, Y. (2013). Maxillary artery: functional and imaging anatomy for safe and effective transcatheter treatment. Radiographics, 33(7), e209-2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