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难忘小学生活·回忆往事》导学案和课后练

 滕训超 2020-02-15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回忆往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回忆值得细细回味的点点滴滴,回忆印象最深的人或事。

2.和同学分享令人难忘的集体活动,舍不得的人,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或者一两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3.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阅读、交流、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

4.回忆小学生活的美好时光,在说一说、写一写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5.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师生情、同学情及学生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围绕“难忘”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学习难点】

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师生情、同学情及学生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了解活动主题,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教学准备】

收集班级及本人照片。

学习过程】

一、谈话,激发兴趣。

二、读题,了解活动内容。

1.学生自由读题目,了解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

2. 指名反馈,教师小结。

(1)写写难忘的人或事。

(2)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

(3)共同寻找成长的足迹。

(4)制作成长纪念册。

三、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 教师:这么多项的活动内容,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我们必须进行合理的安排。请同学们先讨论一下,我们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2.指名反馈。

(1)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班级的照片,以及自己成长的照片,搜集制作成长纪念册的插图等。

(2)写一写难忘的人或事。

(3)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

(4)集体反馈寻找到的“成长的足迹”,然后合作制作成长纪念册。

四、课堂小结,鼓励积极参与活动。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活动中需要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 预习“阅读材料”的文章。

【板书设计】

回忆往事

主题 计划

第二课时

【课时内容

学习“阅读材料”中的《老师领进门》。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老师引导下,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学老师的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加深对“师恩难忘”的认识。

学习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学老师的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加深对“师恩

难忘”的认识。

学习过程】

一、 检查、了解学生自读的情况。

1. 指名反馈:“阅读材料”中一共为我们提供了几篇文章?题目分别是什么?

2.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老师领进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老师是谁?老师领谁进什么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检查词语:正月 生涯 小喜神儿 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 引人入胜 戛然而止 恭恭敬敬

3.交流课题提出的问题(随机形成板书:田老师领刘绍棠进文学创作之门) 

4.主要内容:这是一篇回忆录,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启蒙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受到文学感染,在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表达作者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和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三、研读课文:田老师讲故事。

1.自学提示:同学们,田老师真有本事!培养了一名大作家。田老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当年上课时到底用了什么“绝招”?(学生轻轻读田老师讲故事的那一段)

2.交流:你觉得田老师讲故事的本事怎样?田老师编故事、讲故事真可以说是“天下一绝”!你能用课文中的三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吗?(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

3.“我”听得怎么样?交流出示句子。

(1)“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话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我”为什么会入迷?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田老师讲故事娓娓动听、引人入深,使人身临其境。“我”喜欢听田老师讲的故事,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被田老师的文学艺术吸引了,感染了,从此“我”爱上了文学,形成了从事文学的愿望。)

4.过渡:一首小诗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一粒文学的种子,播入作者幼小的心田。

出示句子:“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1)“门下受业”是什么意思?(跟老师学习)这是个什么句子?从哪里看出来的?(比喻)(明确这是个比喻句,重点词组是“春雨点点入地”。) 

(2)你从动人的故事中读懂了什么?(田老师口才好,文笔好,想象力丰富。还教给作者做人的道理。)

(3)小组讨论:田老师讲故事和 “春雨点点入地”有什么联系?(田老师那上千个故事不仅把作者引入令人神往的境地,而且大大激发了他的想象力,激发了他编故事的欲望,这样也就把他领入了一扇文学创作之门。田老师的教学方法真高明!)

(4)田老师“春雨入地”般的教育悄然无声地进入了孩子的心田,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一首古诗(出示)中的四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田老师就是这样渐渐地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

四、研读课文:感谢老师。

1.同学们,田老师讲故事真是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使人身临其境,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后成了作家。

(1)再见到老师时,“我”是怎样做的?(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2)这说明什么?(“我”深深地感谢田老师在“我”的幼小的内心深处播下文学的种子,诱发了“我”对文学的爱好,形成了从事文学的愿望,打下了文学的创作基础。)

2.想象作者会对田老师说些什么?

3.大作家深深感谢“老师领进门”,(指着课题)同学们,这个“门”指的是什么门?(文学的大门,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学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了。)

4.面对学生的深深感谢,田老师是怎样做的?老师摇摇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1)理解“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学生交流后出示: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2)田老师说的“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反映了什么?

田老师谦虚。 当年只不过是讲讲故事而已,不必感谢。 田老师当年并没有刻意要去培养一名未来的作家。 意在说明“你的成功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5.齐读: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6.课件出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如何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①比喻人才的培养是百年大计;②形容培养人才不容易。)

如何理解“插柳之恩,终身难忘?(①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我”不能忘记;②即使是小的恩情“我”也不能忘记。)

7.齐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作者对田老师的什么感情?

(培养一个人才要花费很多的心血,即使田老师谦虚地认为自己并没有特别为作者做过什么,但作者仍旧对老师当年的栽培深怀感激。)

8.有感情地朗读。

当作者回忆起自己的老师讲述着那娓娓动听的故事时,他不禁感慨万千;当作者回到家乡路遇恩师,感激之情涌上心头时,他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话语——(齐读最后一段)

当作者功成名就,在文学上取得伟大的成就时,他还时时想起这句话——(齐读最后一段)真是“师恩难忘,难忘恩师”啊!(板书: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真是师恩难忘啊!有一天,当你长大成人,面临选择职业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正是由于当年的一位老师激发了你对于某一专业的兴趣才决定了你今天的选择。当然,有句话说得好,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走进门后,想开拓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还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

六、课外延伸。

感念师恩的作品有很多,老师想推荐几篇给大家,课后感兴趣的可以找来读读。毛泽东的《我的老师徐特立》,鲁迅的《藤野先生》。

【板书设计】

老师领进门

田老师领刘绍棠进文学创作之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第三课时

【课时内容】

学习“阅读材料”中的《作文上的红双圈》。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师对“我”人生的引领作用。

学习重难点】

抓住98个红双圈,体会老师对“我”人生的引领作用。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在《老师领进门》一文中,老师把作者领进文学的殿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章《作文上的红双圈》,看看老师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又有哪些帮助。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3)“我”听说作文被贴在报栏里时,“我”有什么表现?

(4)“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组织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自学并交流。

3.教师点拨。

(1)文章写了一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自此以后,作者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贴在报栏里——登在县办刊物上——发表在地区刊物上——发表在正式刊物上。

(3)我很兴奋,立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

待。 挨到中午,校园里寂静无人时,我像做贼一样地溜到报栏前,傻乎乎地笑着。

(4)影响:“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陆续发表了很多小说,最终成为作家。(板书:九十八个红双圈——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三、总结归纳,体会手法。

1.主旨:《作文上的红双圈》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自此以后,作者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从本文中你学到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文章以小见大,写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 (板书: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

3.作文《补考》可以说是作者成长中的一块里程碑,而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则开启了作者文学创作的大门。可见,有时候成功就来自于一点小小的鼓励。

四、拓展延伸。

 1.文中讲述的故事在你身上发生过吗?请与同学交流类似的经历,并谈谈你的感想。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2.让学生将交流的情况整理成文。

【板书设计】

作文上的红双圈

九十八个红双圈——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

第四课时

【课时内容】

学习“阅读材料”中的《如何制作成长纪念册》。

【课时目标】

1.认识制作成长纪念册的意义,讨论成长纪念册的内容和形式,学习制作成长纪念册。

2.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养团队精神。

学习重难点】

搜集材料、整理材料。

课前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准备纪念册所需资料。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成长纪念册”送给母校。你们同意吗?但是,光有照片还不够,建议你们为自己的照片写一点说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二、练习口述,全班交流。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获奖证书、相关的习作等)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3.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得较好?

4.教师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介绍各自所选照片的特点。

三、合作讨论,制作成长纪念册。

1.:六年的小学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把那些珍贵的回忆留住,那不仅是对过去日子的美好回忆,也将是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激励。许多年后,当一个个同学长大成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的时候,成长纪念册将永远连接着小学老师和同学们的情谊。

2.根据需要,给收集的资料分类。

(1)小组讨论,可以采用“编年体” “栏目式”。

(2)集中小组建议。

预设:,“师恩难忘”“同学情深”“个性特点”“集体荣誉”“运动场上”“艺术天地”“美好祝愿(离别赠言)” “依依惜别”……

3.师述:制作成长纪念册是为了留下美好回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纪念册,都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努力做到图文并茂,有的还可以用实物。教师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制作纪念册。

四、编排成长纪念册。

1.读读课本第100,说说如何编排成长纪念册。

2.学生交流编排成长纪念册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1.上交一张照片,写上自己的特点(简明扼要)

2.有特色的照片要配上说明和故事。

3.继续完成成长纪念册的制作,并在班级展示。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回忆往事》课后练

一、读句子,给带点的字注音。

1.明德小学新    )来一位姓王的语文老师。

2.“老师,我是    )生,没人提问我的。

3.陈立是班上    )一数二的淘气包。

4.我很    )奋,即刻就想去看看。

5.我想想也是,就接着往下“    )腾”,后来发表了很多小说,成了作家。

二、用   ”划去句子中括号里不合适的字。

1.从那以后,(慢  漫)长的岁月过去了,经(历  厉)的事情许多也(以  已)淡忘。[来源:学.科.网Z.X.X.K]

2.陈先生阅后在(末  未)尾批了“(嗅  臭)觉特长”四个字。

3.从(是  事)文学创(做  作),(需  须)要丰富的想象力。

4.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幻  幼)小的心田上(播  插)下文学的种子。

三、判断下面哪几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在后面打“√”。

1.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    

2.田老师执教40年,桃李满门。(    )

3.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    )

4.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

四、按要求写句子。

1.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双重否定句)

                                                                            

2.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陈述句)[来源:Zxxk.Com]

                                                                            

3.刘老师批改作业。(扩句)

                                                                            

五、说一说你如何制作成长纪念册?

                                                                             

                                                                                                                                              [来源:Z&xx&k.Com]

六、课内阅读。

我回家乡去,在村边、河畔、堤坡,遇到田老师拄杖散步,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1.田老师所说的“不过是无心插”对作者而言,是指                          

                                                                           

2.最后一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3.“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七、课外阅读。

他要感谢那双手

感恩节的前夕,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编辑部向一位小学女教师约稿,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他想感谢的东西。

孩子们高兴地在白纸上描画起来。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谢的东西是很少的,可能大多数孩子会画上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等。

当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画时,她吃了一惊,他画的是一只手。是谁的手?这个抽象的表现使她迷惑不解。

    女教师走到小道格拉斯——一个皮肤棕黑色又瘦又小头发卷曲的孩子桌前弯腰低头问他能告诉我你画的是谁的手吗

这是你的手老师孩子小声答道 

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她常常拉着他粘乎乎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他家很穷,父亲常喝酒,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工作,小道格拉斯破旧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当然,她也常拉别的孩子的手。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谢这只手。 [来源:Zxxk.Com]

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其中不仅有物质上的给予,而且还有精神上的支持。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却难以估计。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

1.文中小道格拉斯要感谢的是      的手?原因是                                 

                                                                                 

2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是                    

3.在你的生活中,有要感谢的手吗?请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答案

一、1.diào    2.chà    3.shǔ    4.xīnɡ     5.zhē

二、1.             2.        3.            4.    

三、1    2

四、1.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

2.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

3.刘老师在灯下认真地批改作业。

五、略。

六、1.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从小受到文学感染,在心田里播下文学的种子

2.点明中心

3.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对老师深深的感激。

七、1.老师    老师常常拉着他粘乎乎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给他温暖和关爱

2.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3.略。[来源:Zxx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