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学习中医外科学的疖证 疖是指肌肤浅表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色红,灼热,肿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厘米左右,易脓、易溃、易敛,可反复发作,以颈后、腋窝、臂部居多。现代医学亦称疖、疖病,或皮肤脓肿。 而我们昨天学的疔呢 疔是指发病迅速,危险性较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颜面手足等处。现代医学的痈、疖的一部分,急性淋巴管炎可参考本章节辨证,在此仅介绍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 有这两个关于疔,疖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疔本身就是疖的一种 那么习惯上,把发生在颜面,手足的叫做疔; 把其他部位的叫做疖 【病因病机】 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于肌肤所致;或夏秋感受暑毒而生。患疖儿童头部因处理不当,可使脓毒旁窜,如蝼蛄窜穴,在头顶部皮肉薄处蔓延,甚至可深达颅骨,称蝼蛄疖。若体质虚弱或有消渴者,容易染毒发病,并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伴随着西医抗菌素的发明,这类病已经不常见了 ,从治疗上看,于疔证差不多的分型。 【辨证论治】 热毒蕴洁的用五味消毒饮来清热解毒。 然后用外敷药,那些个外用药我们都说过了 。暑热浸淫 :暑季的气候特征就是湿热,闷,那么这个就是热毒+湿邪(脓)的证,那么治则一定是清暑利湿,解毒。清暑热的药,一般有荷叶,西瓜皮,地骨皮,淡竹叶等。 我们看看所用的方子: 清暑汤是一道由连翘、花粉、赤芍等做成的药汤。 组成:连翘、花粉、赤芍、银花、甘草、滑石、车前、泽泻各等分。 这个方子体现一个清热解毒,利小便的作用,这个方子对于热毒兼湿作为基础方没问题 ,直接的化裁加减就可以了 第三种:体虚邪恋的,阴虚你补阴清热解毒凉血,补气。 体虚邪恋的麻烦在于脾虚,或者脾肾阳虚脾虚的,你用一大堆的清热解毒,利湿,再加入白术,黄芪来护脾阳虚的,你还要用热药 但如果这个疖病,兼阳虚的话,热毒病的程度,也不会那么严厉反倒是脓会较多,局部也不会那么红肿,这种病最难治, 但也是锻炼功力之处。 下面学习痈证 痈是一种发生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胀痛,病变范围为6-10厘米,起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现代医学的体表浅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等,可参考本章节辨证。 痈与疔疖的区别是,头端是不是有硬结,痈无头,体现的是漫肿。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外感六淫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火毒内生,或外伤邪毒导致经络阻隔,营卫不和,气血凝滞所致。热毒蕴结,故患部赤热。热毒较盛,腐血烂肉乃成脓。气血虚弱之体,因毒滞难化,不易透毒外出,常致病情加重 一、风热毒盛(初期) 风热毒盛的治疗用: 仙方活命饮出自《校注妇人良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的功效。主要成份为:白芷(3克)贝母(6克)防风(6克)赤芍药(6克)当归尾(6克)甘草节(6克)皂角刺(炒,6克)穿山甲(炙,6克)天花粉(6克)乳香(6克)没药(6克)金银花(9克)陈皮(9克)。 这个方子中,它怎么消这个漫起的肿势呢 ,主要用的是: 皂角刺,穿山甲来消这个肿势。这里面它又用到了温药:白芷,防风,当归尾,陈皮。 那么平衡与其他的寒凉药之贝母, 赤芍,天花粉,金银花,其药性仍然属于偏凉。 但你用药的时候,头脑中始终要知道这点 ,治疗热毒盛,整体的配伍怎么也不能形成温性的 ,好在这个方子有穿山甲,皂角刺的活络,则能平衡这些温寒。 二、湿热火毒(成脓期) 黄连解毒汤:黄芩,黄连,黄柏,栀子 那么脓的去除有多少办法呢 1 透法: 就是你用的药势必须有上托的趋势 这个脓长熟,向外溢出,这是透法,具有上托的趋势,川芎,当归都有这种势,但性偏热,所以,以黄芪,当归,川芎上行而脱,皂角则软坚排脓,这个组方正好对应于“托法”。唯独是性热之方,所以有下面的黄连解毒汤来转性,再加上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来清热解毒 应该知道,就整体用方来讲,是属于凉而上托的方式,所以叫做托脓而出。 2 利法:热毒脓,夹湿邪的,以清热解毒,利小便的方式去除 3 泻法,脓毒严重,兼大便不通的,可以通过泻腑通便治疗 三、脓泄邪退(溃后期) 主要的脓已经祛除 但痈肿的部分的周围仍然有硬结,这个时候,你要注意病人的脉象,脉象虚的,必须要托里败毒,因为此种情形是余毒未尽 托里消毒散. 1 《外科正宗》卷一. 处方. 人参 3克;川芎 3克;白芍 3克;黄耆 3克;当归 3克;白术 3克;茯苓 3克;金银花 3克;白芷 1.5克;甘草 1.5克;皂角针 1.5克;桔梗 1.5克. 功能主治. 治痈疽已成,不得内消者。 托里以,川芎,黄芪,人参,当归,白芷为主; 败毒则是金银花,皂角刺。健脾为白术,茯苓。 此药药性偏温,关于对于药性的掌握问题,请大家注意药方的名字,为什么叫托里?哪个药物起到了托里的作用?为什么叫透脓?哪些药起到透脓的作用 ?通过药方名字,也可以去思考药的作用。 现在学习疽病 疽是由毒邪阻滞,气血不通而导致的发生于肌肉及筋骨的化脓性疾患。初起有头的,称为有头疽。初起时皮肤有粟粒样脓头,灼热,肿痛,脓头相继增多,脓肿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溃后状如蜂窝,脓液难于畅泄,病变范围在9-12厘米之间。本病好发于脑后、颈部、脊背等皮肤厚而坚韧的部位,相当于西医的痈。另一种是初起无头的,称为无头疽,发生于骨骼与关节间,初起时无脓头出现,病变部位漫肿色白,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可能形成瘘管,产生死骨,造成关节畸形。现代医学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及肌肉深部脓肿可参考本章节辨证。现分述于下: 特点在于疽病的毒邪“向深发展,以及周围扩散”,所以它远较疔疖严重。疔疖治疗不及时,向内发展,我们叫走黄,这个病本身就是内趋的浸淫,其四个特征: 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 什么是瘘管呢,就是病邪沿一定的通道传播,这个通道是有病形成的,并不是身体有什么道路,因病所致的通路,叫做瘘管。 一、 有头疽 【病因病机】 多由外感风热、湿热、火毒之邪,内有七情内郁,气郁化火;或劳伤精气,水不济火;或恣食膏粱厚味,内生湿热火毒,最终导致脏腑蕴毒,气血阻滞,毒邪凝滞肌肉而发为疽。素体虚弱之人,如消渴患者,常易患本病。 根脚收束指的是,这个局部的疽,你按它的周围,根部,会发现根收束发硬。 黄连解毒汤+活命饮的化裁,解毒汤药不用去,仙方活命饮,皂角刺,贝母,穿山甲保留。 提脓去腐的主药是升丹,升丹以其配制原料种类多少的不同而有小升丹和大升丹之分。小升丹又称“三仙丹”,其配制的处方中只有水银、火硝和明矾三种原料。大升丹的配制处方除上述三种药品外,尚有皂矾、朱砂(硫化汞)、雄黄(三硫化二砷,含砷70%)及铅等。升药又可依其炼制所得成品的颜色而分为“红升”和“黄升”两种。两者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用法等大同小异。升丹是中医外科临床常用的一种药品。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升丹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汞化合物,如氧化汞、硝酸汞等;红升丹中还含有氧化铅,其中汞化合物多有毒,能杀菌,起消毒作用,药理作用机制是由于汞离子能和细菌呼吸酶中的硫氢基结合,使之固定而失去原有活力,终致病原菌不能呼吸而趋于死亡。而硝酸汞是可溶性盐类,加水分解而成酸性溶液,对人体组织有缓和的腐蚀作用,可使病变组织与药物接触面的蛋白质凝固坏死,逐渐与健康组织分离而后脱落,产生了所谓“祛腐”的作用。此外,尚有不含升丹的提脓祛腐药,如黑虎丹。 当个中医的外治法医生也不容易这些都得亲自动手去配制,还要切开疮疡,引流等。 (二)湿热壅滞 这个第二条的湿热壅滞,如果湿多,用上面的方子加藿香,佩兰等可以,如果热多,用燥药,则会助热耗阴,阴虚火炽证的,因为是虚,所以肿势不强, 那么根脚的维束力也不够,那么治本是清热滋阴,标则为清热解毒,而且用托法,因为塌陷。 竹叶黄芪汤: 淡竹叶、生地黄各二钱,黄芪、麦冬、当归、川芎、黄芩、甘草、芍药、人参、半夏、生石膏各一钱。 这体现的是清热,上托,解毒药不多,上托的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了,不重复。 气虚毒滞的,用托里消毒散,与前面的治法一致。其实你倒不一定记住那么多的病名,中医不是根据病名诊断的,而是根据局部的表象,四诊来诊断的。 人参3克,川芎3克,白芍3克,白术3克,金银花3 克,茯苓3克,白芷1.5克,皂刺1.5克,桔梗1.5克,黄芪3克。 二、无头疽 【病因病机】 疔疮、疖肿病后治疗不当,或麻疹、猩红热、伤寒等病后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余毒湿热壅盛,乘虚而走散入血,流结于骨骼,致使经络阻隔,气血不和,血凝毒聚而成本病。亦可由于外来伤害,尤其开放性骨折、局部骨伤,复又感染邪毒,瘀血化热,邪热蕴蒸,以致经络阻塞,凝滞筋骨而成。 如果是外感热湿毒入侵的话,一般是,表皮,腠理,肌肉,骨这样进度,到骨这个位置,病附在上面,在正气亏损的情形下,会达到这样的深度,外伤后形成的邪毒直接入里,也可以导致附骨疽。 【辨证论治】 仙方活命饮白芷(3克)贝母(6克)防风(6克)赤芍药(6克)当归尾(6克)甘草节(6克)皂角刺(炒,6克)穿山甲(炙,6克)天花粉(6克)乳香(6克)没药(6克)金银花(9克)陈皮(9克)五神汤【来源】《辨证录》卷十三。 【组成】茯苓30克车前子30克金银花90克牛膝15克紫花地丁30克 如此严重的附骨疽, 滑石是必须用的,另外 穿山甲,全蝎亦可以使用 (二)热毒炽盛 七三丹 七三丹
来源: 本品以矿物水银、硝石、白矾为原料炼制而成的粗制氧化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