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止凄凉

 林涛乱翻书 2020-02-15



上海《文汇报》曾报道过一条新闻: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接到了一个诈骗电话,对方谎称是他儿子,但他儿子在两年前已经死了。可那骗子的声音和她儿子实在太像,她舍不得挂断。骗子说得口干舌燥,发现骗不了她,她便把真相都说了,最后请求对方"最后再说一句吧。"骗子思考片刻说:"妈,保重啊。"挂了电话。

这条新闻在微博上有超过180条的留言,1300多次的转发。很多人看过之后留言,有人说鸡汤味太浓,看着更像是一个编造的故事,太假。有人说愿意相信这个新闻是真的。更多的人则是发出了一番感叹,感慨无论真假,电信诈骗,失独,空巢老人,这些深入肌体的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了我们不得不面对,不得不去解决的时候了。

真实的社会现实,总是既勾起人的同情,又令人泛起些许无耐。 小说《空巢》的故事,与这个故事有些相似。一个独居的空巢老人,孩子都在国外,自己疾病缠身,身体每况日下,生活毫无质量而言,每日残羹冷炙,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发呆,沉默,甚至很少出门。可以交往的人越来越少,对屈指可数的几个邻居与朋友疑心重重,保持着安全交往的距离,唯一信得过的一个人是向她推销保健器材的年轻人,她视其为自己的亲生子女与心灵寄居之所。

小说描写了她接到一个诈骗电话后,一系列的反应与心理变化。在经过漫长的一夜之后,在得知她惟一信任的这个保健推销员也被抓进了派出所后,她的精神世界彻底崩塌了。故事的最后,老人在幻想中看到了自己的母亲,她向母亲伸出了手,“妈妈,我想和你走”……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已是无法避免的现实,随之而来各类社会问题,劳动力缺口,退休养老,失孤家庭,空巢老人,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将为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到中国未来发展的脚步。而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在养老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该如何干预与解决,则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对老年人的关心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生理与身体层面,他们的心理应该得到更多的呵护与照顾。

 曾经在网上看到工人日报社摄影记者王伟伟的一组照片,拍摄的是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大街老年公寓。拍摄历时四个月,对老人的生活进行了详细的记录。看到那些老人,有人已经完全不能自理,有人产生了认知障碍,说得残酷一些,有些明明就是在等待死亡。他们的生活毫无质量可言,他们的思维几乎陷入了停滞。读完之后让人不禁感叹,这些人的老年,何止凄凉。


老年公寓里拿着假牙睡着了的老人

一个人老了,可能对世界没有什么眷恋了。但是唯一惦记的,也许就是自己的子女与亲人。可是一个老人,失孤,空巢,老无所依,心无所寄之时,已经找不到任何活着的意义之时,他的生活该去往何处呢?

余华的《活着》有一个答案,活着,没有什么理由,仅仅就是为了活着。生命可以赋予很多的意义,但生命本来就是无任何意义的存在。我们总是为生命寻找存在的意义。找来找去,到最后却仍是一场空。

也许每个人的归宿都是如此,但愿每个人在命运当中,都能想明白这一件事:我们活着,仅仅是活着,就已经是一个意义十足的事了。 最后想说的是,这则新闻读来太虐心了,我愿意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中国有无数这样的老人,而我也相信,并不是所有的骗子都是冷血无情的。恰好骗子中的少数遇见了无数失独老人中的一个,这个故事也就发生了。

微信号:ltbooks

微博:@林涛乱翻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