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漠河市,
有一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
他所立下的丰功伟绩,
让漠河人民崇拜景仰,
被奉为金圣。
他为了国家利益
从俄国人手中
收复了相当于32个台湾省的失地,
他就是李道政先生的高祖-李金镛。
漠河人民用四句话概括了他的一生:
扶危济困为民造福
官升卓著万民拥戴
兴利实边鞠躬尽瘁
功绩彰显留芳百世
8月17日,
齐齐哈尔市中医院师承授课结束,
8月18日,
在齐市中医院领导的精心安排下,
马不停蹄,
率李氏砭法师承弟子一行9人
风尘仆仆
赶往千里之外的北国边陲城市
一漠河,
祭奠曾在这里保家卫国,
造福一方百姓的李家高祖
一李金镛。
李金镛祠堂
位于漠河金沟林场
长满樟子松和落叶松的山坡上。
门前有石级向上,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一块高达2米左右刻有' 金圣 '二字的石碑。
两侧苍松翠柏,绿草茵茵。
整座祠堂为木质结构,
雕梁飞檐,
黑色匾额上
五个金色大字“李金镛祠堂”
苍劲有力,
祠堂正面
一副楹联写着
“开矿安边兴利功业迈古今,
义帐救灾恤邻德政昭宇宙”,
祠堂背靠青山,
显得庄严、肃穆,
堂内供奉着李金镛的画像,
侧面铭牌上记录了李金镛的生平。
李金墉年谱:
李金镛,字秋亭,号翼御,1835年生于江苏无锡。
1862年-1870年,应试得官同知,在李鸿章的淮軍中任職。得李鸿章保举,被委托至淮安轉運軍械粮饷。
1876年-1877年,淮安、徐州大旱,颗粒無收,灾民流離。李金镛首倡义捐,江浙闽粤仁人踊跃。他与浙江商人胡光镛共筹赈金10万两,亲自前往灾区赈灾。山東、直隸、河南等地大灾,又至灾区散发60万赈金。
1879年-1880年,因放赈有功提升爲知府,被委派承修永定河千里長堤,歴時3個月竣工,旋即被防务督办吴大征奏調出关,辦理晖春招垦事宜。
1882年-1883年,受吉林將軍銘安举荐,任吉林首任知府。代理長春通判。任期3年間,李金镛體恤疾苦,裁革陋规,清理積訟,除暴安良,兴利剔弊。并捐薪俸、建書院、興教育、育人才、正風氣,政績卓越,深得民心,人稱之爲“李青天”。又勘定精奇里江48里旗地,争回俄方占地170餘裏,相当于32个台湾省的领土。離任時人民沿途相送。
1887年,由于李鸿章等人舉荐,從吉林調往黑龍江筹建漠河金礦。他拟定《筹辦漠河金礦章程》(十六條),督理黑龍江筹办礦務,筹銀7萬两購糧草运往漠河,積極奔走于天津、上海、烟臺等地招聘礦師,購買機械、軍火及其它物資。
10月,帶江南名士、精兵500人及千餘充軍發配之罪犯,由鄂伦春佐領臺吉善率领鄂伦春兵马20人爲前引,經墨尔根至漠河。漠河金礦總局成立,李金镛于金沟爲漠河金廠正式开工祭山。
1890年8月,金礦已累計得金4.8萬两。镌有“漠河”字様的黄金递解到宫廷,慈禧高興异常,封金沟为“胭脂沟”。
1890年9月,因寒侵霜凄,日夜劳顿,百感忧心,万事劳神,終致病勢沉重,在任所与世長辞,時年僅56歲。
李道政老师说:
高祖李金镛的一生代表了一种民族精神。
其对待外侵临危不惧的铁骨血性,
对待苍生百姓如慈父般的怜爱仁心,
是我们在弘扬和传承中医
这条艰难路途上的激励和动力。
一脉相承。
李师集30年心血,
永不言苦,永不言败,永不放弃,
终成李氏砭法,
疗民之疾苦,解疾之所困。
一腔热血与风骨与其高祖何其相似。
古人言: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良相,“先天下之忧而忧”,
为百姓谋求福利;
良医,悬壶济世,
为百姓解除疾苦。
这两个职业都是拯救天下苍生,
如出一辙。
让砭法走进千家万户,
藏医于民,愿天下无疾,百姓无病。
一路有先祖英魂的护佑,
传承之路一定会走得
更长久......
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