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州,雅称“莲城”,位于湖南省南部,潇水中游,属永州市管辖,东、南、北三面,与本市的宁远县、江永县、江华瑶族自治县和双牌县交界,西面则与广西的全州、灌阳县相接。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1′-110°56′,北纬25°09′-25°50′。南北长77千米,东西宽62.6千米,总面积2448平方公里。至2014年底,全县总人口808716人,辖7个街道办事处、11个镇、1个乡、3个瑶族乡、2个林场,1个农场。 有一首《道州八景咏》:“元峰尧舜育钟英,高峻宜峦献秀屏。不二月岩仙境美,含晖石室百花馨。莲池霁月波清澈,濂水光风石藏青。更有窊樽存古酌,开元胜景远扬名。”将道州旧八景“元峰钟英、宜峦献秀、月岩仙境、含晖石室、莲池霁月、濂水光风、窊樽古酌、开元胜景”的风光神韵,一网打尽,且描摹得栩栩如生,令南来北往的行客无不欣欣向往,而且让离乡背井的游子们个个梦绕魂牵,经久难忘。但父老乡亲们的记忆深处,最最难忘的恐怕还是那众口相传的“道州六色古音(故事)”。 红色经典血与火 道州是革命老区,有不少红色的故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先后分五批,经过这里,渡潇水,战湘江,在枪林弹雨中厮杀,血水染红了江水,也留下了数不尽的传奇。1934年11月18日,红一军团第2师第4团,在团长耿飚和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长途奔袭,占领道县城;随后,红军主力,相继进入道县境域,拉开了抢渡湘江的序幕。 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红军后卫师师长陈树湘的古音。陈树湘1905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在毛泽东、何叔衡等影响下,投身革命。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树湘率领红三十四师,担负全军后卫,掩护全军主力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同敌人追兵频繁作战。 1934年12月1日下午,西进的军委纵队全部渡江之后,34师脱离军团建制直接由军委指挥,接到了最后一个命令:“立即向湘江渡口转移,并且迅速渡江,向东折返,从三面顶住强敌的攻势。”当他们掩护到最后一支部队——红八军团渡过湘江时,陈树湘的34师所部,已经锐减到不足1000人,而且遭到空中敌机的轰炸,被敌阻截在湘江东岸。在惨烈的湘江之战中,他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殊死激战4天5夜后,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 在与大部队失去联系之后,陈树湘率余部突出重围,沿湘江东岸继续北进,却因腹部中弹,身负重伤。最后,部队弹尽粮绝,陈树湘伤重被俘。1934年12月18日拂晓,敌人将陈树湘抬往道县县城的保安司令部,以便向上司邀功。上午8时许,当行至道县蚣坝镇将军塘自然村后的潇水河畔时,陈树湘乘敌不备,咬紧牙关,忍着巨痛,用手从伤口伸入腹部,抠出肠子,使尽全力,大叫一声,突然绞断了肠子,以死明志,慷慨就义,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牺牲时年仅29岁。 陈树湘牺牲后,敌人将他的头颅割下,送到长沙悬于城门示众。道州百姓将陈树湘的无头遗体,与一同牺牲的警卫员,葬于现在的道县城内,潇水之滨的飞霞山上。解放后,每逢清明,常有成群结队的中小学师生,前去扫墓祭奠。 同年12月29日,陈树湘烈士英勇牺牲80周年之后,道县潇水河畔,江雾蒙蒙,仿佛是老天有情,心怀愧疚而泪眼婆娑。上午十时,祭拜陈树湘烈士英灵、为陈树湘烈士立像,为红34师无名烈士立碑的活动,在此地隆重举行。一批红军后代和当地群众上百人参加,含泪祭悼英烈。 专程从北京前来的“红军传人组合”,在现场放声高歌《长征》和《千山万水外》两首歌曲,歌声高亢,壮烈而又凄婉,在潇水河的上空回荡,经久而不息,在场的人个个为之动容。 陈树湘烈士的塑像,由著名雕塑家刘林教授原作,一座由“将军红”花岗岩石和汉白玉镶嵌的红34师石制军旗,永远飘扬在陈树湘烈士的墓旁。旗座上刻写着:“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为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和主力红军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34师六千闽西红军将士永垂不朽。” |
|
来自: 昵称1278371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