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掌上土豆”:全州所谓的九嶷山根本不具备此“湘水”记载的发源、流向特征

 大明梅语 2022-01-09

《山海经》: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
又有:“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
“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
“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这其中有提到苍梧,按照史载苍梧是百濮的一支(也有传说跟帝舜有一定渊源),生活在长江中上游流一带,跟岭南地区的百越不是一个部落族群。不能因为其南移到岭南被我们汉人有时候濮越混称就把他们列为一个部落族群。
     据《汉书》:县有蛮夷的称“道”,所以九嶷山周边的县称冷道县、营道县、龁道县等,苍梧是什么?就是汉民族对于南方少数民族也就是难移的濮人的称呼。又按照里耶出土的秦简记载,公元前212年,也就是秦朝灭亡前4年都只有苍梧郡(没有长沙郡)而且秦简记载“郴”县属苍梧郡。一般认为《山海经》是始于先秦,西汉编订的时候又补充了一部分。先秦时期,楚国南界极限也就是五岭地区,不深入到岭南的百越即包括现在的全州。汉初的长沙国才“波汉之阳,亘九嶷”。也就是说九嶷山一带就是苍梧的极限,被称之为苍梧之野,一直到西汉还是以“蛮夷”为主的“道”。

《山海经》云: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
     全州人以此认为这是说的是湘水发源于海洋山,其实不然,这里说的湘水其实是发源于九嶷山的潇水源,不是海洋河。《山海经》对此“湘水”描述的很清楚,“出舜葬东南陬”,帝舜葬在哪里?九嶷山呀。湘水发源于舜帝所葬九嶷山的“东南陬”。“陬”,角落,山脚。潇水就是发源于九嶷山的东南山脚,然后“西环之”,向西环绕九嶷山。再看《水经注》是怎么描述潇水的:“营水(即潇水)出营阳泠道县南流出,西流迳九疑山下”,又《舆地广记》:营道有营道山,营水出冷道县,西流迳九疑山下又西迳营道”,发源、流向是不是都跟《山海经》描述高度一致。


       我们再看发源于海洋山的海洋河,其三源都发源于海洋山西侧,既然本身发源于西侧也就不存在“西环之”,西环海洋山了。至于说全州方所说的大西江镇九嶷山,那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湘水(海洋河)发源于大西江镇西北的山岭吗?不是。湘江海洋河下流至今全州县城都有一百多公里了,是《山海经》所说的东南“陬”吗?湘江从全州县城东边流过,更没有西环全州西北的山岭。大西江镇所谓的九嶷山根本不具备此“湘水”记载的发源、流向特征。

        不要看到“湘水”二字就认为这是湘江海洋河发源于海洋山,我们还要看文献记载此“湘水”的发源和流向特征。因为在各个历史时期,古人对河流的发源地认识本来就是不一样。比如《水经注》就认为湘漓同源,后来清朝发现其实漓水不发源于海洋山,而是发源于猫儿山,湘水现在也被重新认定是发源于潇水,根本不同源。

       还比如《水经注》说长江发源于岷山,也是一直到明朝徐霞客考察才证明长江正源是来自金沙江。你不能刻舟求剑,源头认识不同,你不能拿现在认识的源头去照搬照套,而是要根据文献记载的河流的发源、流向特征去判断是哪条河流。很明显海洋河的发源和流向特征不符合《山海经》的记载,只有潇水的发源、流向特征才符合。《山海经》描述的湘水发源、流向特征跟《水经注》描述营水(即今潇水)的发源、流向特征一致,也跟马王堆帛书地形图上对该水的描绘一致。
    
        所以,根据《山海经》记载的发源、流向特征,此湘水就是今潇水,即又被重新认定的湘水源。湘水(潇水源)才出自舜葬的九嶷山东南陬,然后再西环九嶷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