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沙方歌括》 白话版】卷三 太阳方

 昊晟堂 2020-02-15

卷三

太阳方

本卷论述22首方剂,是赵本《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所载之方。其中有治疗胸膈郁热证的栀子豉汤及其加减方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有治疗少阳病的主方小柴胡汤及其加减方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有治疗阳虚水泛证的真武汤;有治疗太阳蓄血证的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有治疗结胸证的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小陷胸汤、白散;另有太阳上篇桂枝汤的加减方小建中汤、桂枝加桂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与治疗水寒郁遏表阳证的文蛤散。

栀子豉汤

【方歌】

山栀香豉治何为,烦恼难眠胸窒宜,

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后豉法煎奇。

【白话解】由栀子、香豉组成的栀子豉汤主治的病证是什么呢?本方所治病证的主要症状是心烦、胸中懊憹、不能入睡、胸中窒塞。全方由十四枚栀子与四合香豉组成,其煎法为先煮栀子,后入豆豉,此煎法也有奇妙之处。

【药物组成】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临证用法】

1.药物用量:栀子10g 豆豉30g

2.煎服方法:以水800ml,先煮栀子,用微火煮至500ml,加入豆豉,再煮取300ml,去掉药渣,分为两份,温服150ml。

3.关于得吐者止后服:本方服后是否出现呕吐,即本方是否为吐剂,历代医家认识颇不一致。如成无己、柯韵伯等认为是吐剂;陈修园、张隐庵等认为不是吐剂;此外,还有的医家认为服后应有汗出,理由是本方为清宣之剂,有透达郁热的解表作用。从临床来看,服栀子豉汤后,有得吐而解者,有不吐而解者,有得汗而解者,有不汗而解者,也有不吐不汗而解者。因此,笔者认为此方非为吐剂,即使服药后出现呕吐,亦多因病邪郁结较重,服汤后宣散开郁,郁热发越而导致呕吐,此可视为郁热外出之象。由于呕吐已使郁热外达,故可因此而停药,但并不能因之而将其作为涌吐之剂。

【方药分析】栀子豉汤在《伤寒论》中为治疗汗吐下后,无形热邪郁于胸膈证的主方。汗吐下后,表邪内陷,若与有形之物如水、痰饮、宿食、瘀血等相互搏结而致烦者,称为实烦;而本方所治之烦,热邪并未与有形之邪相结,只是无形之邪热留扰胸膈而蕴结不去,故称为“虚烦”。虚烦虽无有形之实邪,但有火热之郁,故又称作“郁烦”。本证之轻者,可见“心烦不得眠”,重者则见有“反得颠倒,心中懊憹”。懊憹之状,刘河间在《伤寒直格》中比喻为象服用巴豆或草乌之后那样的心中不适,此足见懊憹之痛苦已非一般。本证除上述之主症外,还因其病位之深浅、火郁之轻重,而见有其他的症状。如热郁气分,影响胸中气机不畅,可见“烦热、胸中窒”;如由气及血,可见“身热不去,心中结痛”。除此之外,由于无形热邪郁于胸膈,还可见外有热、手足温、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舌苔薄白或微黄芩等。

栀子豉汤中,栀子苦寒,体轻上浮,既可清宣胸膈郁热,又可导热下行;豆豉气味轻薄,既能解表宣热,又可和降胃气。二者相伍,清中有宣,宣中有降,是清宣胸膈郁热,解郁除烦之良方。使用本方,须先煎栀子取其味,后纳豆豉取其气,才能发挥栀、豉一清一宣的治疗作用,临证时务须注意。

【方剂功效】清宣郁热。

【适应证候】

1.发汗吐下后,无形热邪郁于胸膈,轻者见虚烦不得眠,重者见反复颠倒,心中懊憹。(76)

2.发汗或攻下后,无形热邪郁于胸膈,影响胸中气机不利,而见烦热、胸中窒塞者。(77)

3.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无形热邪郁于胸膈,由气及血,气血运行不利,而见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78)

4.阳明热证,症见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误用下法之后,胃中空虚,热郁于胸膈,出现心中懊憹,舌上胎者。(221)

5.阳明病误下后,无形邪热入于胸膈,证见外有热,足温,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228)

6.下利后,无形郁热未清,留扰胸膈,证见心烦,按之心下软而不硬者。(375)

【禁忌证候)

素体脾阳不足,平日大便溏薄者。(81)

【临床应用】

1.古代应用

(1)《肘后备急方》:治霍乱吐下后心腹烦满。

(2)《圣济总录》:治蛤蟆黄,舌上起青筋,昼夜不眠。

(3)《小儿药证直诀》:治小儿蓄热在中,身热狂躁,昏迷不食。

(4)《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懊憹烦心,反复颠倒不得眠者,烦热怫郁于内而气不宣通也,或胸满结痛,或烦、微汗出、虚烦者,栀子汤主之。

(5)《伤寒论翼》:此阳明半表里涌泄之和剂也。少阳之半表是寒,半里是热,而阳明之热自内达外,有热无寒,故其外症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或目痛鼻干不得眠;其内症咽燥口苦,舌苔烦燥,渴欲饮水,心中懊憹,腹满而喘。此热半在表半在里也。脉虽浮紧,不得为太阳病,非汗剂所宜。又病在胸腹而未入胃府,则不当下,法当涌泄以散其邪。

(6)《伤寒大白》:《伤寒论》言懊憹,唯太阳阳明发汗吐下后有此症,则知是三阳经阳邪内陷,郁结心胸,而为半表半里之症,非三阴证。故仲景虽立大陷胸汤、人参白虎汤、猪苓汤等,然于懊憹条归于栀子豉汤。今余分各经见症施治,如太阳表邪,用羌活汤合栀子豆豉汤;阳明表症,用葛根汤合栀子豆豉汤;少阳见症,以小柴胡汤合栀子豆豉汤。不见表症,而有邪热内结,则有清里药合栀子豆豉汤。若食滞中焦,栀子豆豉汤加陈枳实;兼有痰凝,小陷胸汤合栀子豆豉汤。此余推广之法也。

(7)《伤寒论求是》:《临证指南医案》用此方加减化裁者凡三十七案,从这些病案分析,既用于外感病如风温、暑湿、秋燥等,又用于杂病如眩晕、脘痞、心痛等;气分郁热固然用之,嗽血、吐血证亦间用之;上中焦病用之,下焦病亦间用之,甚至邪热弥漫上中下三焦亦用之。这就大大扩充了该方的运用范围。将三十七案予以归纳,叶氏运用该方的经验如下。①风温入肺,肺气膹郁:加入杏仁、瓜蒌皮、郁金等;②暑湿内侵,肺胃不合:参用杏仁、郁金、半夏、陈皮、黄芩等;③秋燥咳嗽:加桑叶、杏仁、沙参、贝母等;④少阳阳明痰火眩晕:佐羚羊角、连翘、广皮白、半夏曲等;⑤胃热遗肺:加杏仁、瓜蒌皮、郁金、石膏等;⑥木火犯胃,纳谷哽噎:加郁金、黄连、半夏、生姜、丹皮、竹茹等;⑦肺胃痰热,脘痞不饥:加杏仁、瓜蒌皮、郁金、桃仁、降香等;⑧吐伤胃津,噫气下泄气:加入橘红、半夏、竹茹、石斛;⑨肠痹大便不通:加瓜蒌皮、杏仁、郁金、枇杷叶、紫菀、枳壳、蔻仁;⑩热邪内郁,胃中不和:加半夏、枳实、广皮白、杏仁、桔梗等;⑪湿热散布三焦:加杏仁、枇杷叶、滑石、薏仁、通草、茯苓皮等;⑫积劳再感,湿热发黄:加连翘、赤小豆、通草、花粉,并煎送保和丸;⑬嗽血、吐血:加杏仁、桔梗、瓜蒌皮、郁金、苏子、降香等;⑭肝郁胃痛:加杏仁、瓜蒌皮、郁金、竹茹、半夏曲等。

(8)(伤寒论类方汇参》:东垣用治出痘烦躁者;王孟英用治暑热霍乱、兼解暑证误服桂附而致殆者;周凤岐用治卒然发呃不止,用栀子豉汤一服即安。

(9)《古方药囊》:主治热病或发汗,或吐,或与下剂,已下之后,胸中空虚,心神不宁,烦而不眠,严重时,辗转反侧无所依,咽喉堵塞者,或胸痛,或胃痛者,或手足温,胸中苦,腹空不能食者。

2.现代应用

(1)外感热病初起:邪在气分之轻证,见发热、胸闷不适、舌尖红、苔薄黄者。

(2)肝炎、胃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等属于胸膈郁热者。

(3)郁热胃痛: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属郁热在里,症见胃脘疼痛,口干便燥,舌红苔黄,可加入小陷胸汤。

(4)郁热心烦不眠:由神经官能症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其他原因所致之郁热心烦不眠,症见胸中满闷、烦乱不宁,夜卧少寐,口燥咽干,脉细略数,舌红苔黄者,可加入生地、百合、远志、麦冬、酸枣仁等。

(5)郁热呕恶:由于无形郁热留扰胸膈,症见身热不退、虚烦卧起不安,呕吐苦水或欲呕不得,恶心难耐,胸脘痞塞,脉数寸盛,舌红苔微黄,可加陈皮、竹茹之属。

(6)小儿肺胃蕴热:症见口疮舌红,或牙龈肿痛,便燥舌红者,可以本方合入竹叶石膏汤。

(7)其他:由于本方药物简练,毕竟力薄,因此临床应用多随证加味,如外感热病表邪未清者加牛蒡子、薄荷、金银花、芦根;里热盛者加连翘、黄芩;由于内热而引起的咽痛、吐血、鼻衄加白茅根、金银花;湿重而伴胸闷呕恶者加枳实、厚朴、茯苓;秋燥咳嗽加桑白皮、杏仁、北沙参、贝母等。

(8)龙野一雄氏整理各种症状条文如下:胸部症状为心中懊憹,心中结痛,心愦愦,胸中窒,喘;神经症状为不得眠,谵语,烦躁;腹部症状为腹满,胃中空虚,客气动膈,不结胸,心下濡,饥不能食,口苦,舌上胎;全身症状为身热,恶热,烦热,烦躁,休惕,反复颠倒,身重,头汗出,手足温;热症状为虚烦,烦热,烦躁,外热,咽燥。此类复杂诸证用山栀、香豉二味有良效。(矢数道明.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72)

(9)综合现代研究报道,本方的药理作用有:栀子具有镇静、消炎、利胆、止血、通便、利尿等作用;豆豉具有抑菌解热、兼助消化等作用。故临床对于一切热性病早期或恢复期具有余热内扰胸膈所致的各种病证如黄疸、失眠、产后虚热、出血等均可应用本方。属郁热所致的胸痛、胃脘痛也可应用。但脾胃虚寒或便溏者则非本方所宜。

(10)复发性口疮:以栀子豉汤加桑叶或桑白皮为基础,再加苍术、连翘、草豆蔻,枳壳、甘草、神曲、麦芽、山楂等,名为四三饮,(药共四组,即三清、三燥、三消、三补)主治湿热口疮。(袁胜.李孔定临床应用栀子豉汤经验.实用中医杂志,2005,11:658)

栀子甘草豉汤

【方歌】

栀豉原方效可夸,气羸二两炙甘加,

若加五两生姜入,专取生姜治呕家。

【白话解】栀子豉汤原方的效用优良,已可夸耀,若因误治伤气或邪火食气而出现少气者,可加入二两炙甘草以益气,如果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五两生姜,则是为了取生姜降逆之功以治疗在栀子豉汤证的基础上兼见呕吐之症。

【药物姐成】

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临证用法】

栀子甘草豉汤:

1.药物用量:栀子10g 炙甘草6g 豆豉30g

2.煎服方法:以水800ml,先煮栀子、炙甘草,取500ml,再加入豆豉,煮取300ml,分为两份,温服一份。

栀子生姜豉汤:

1.药物用量:栀子10g 生姜15g 豆豉30g

2.煎服方法:以水800ml,先煮栀子、生姜,取500ml,再加入豆豉,煮取300ml,分为两份,温服一份。

3.关于得吐者止后服问题:参考栀子豉汤。

【方药分析】此二方皆为栀子豉汤的加减方。栀子甘草豉汤是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用炙甘草,主治栀子豉汤证而兼见少气者。少气即短气之谓,其原因是误治伤气或邪热伤气,故加用炙甘草以益气。栀子生姜豉汤是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生姜,主治栀子豉汤证而兼呕者。呕症的产生是由于热郁胸膈,影响胃气不和所致,故加生姜以降逆止呕,同时生姜也可佐香豉以开胃进食,佐栀子以宣发火郁。

【方剂劝效】

栀子甘草豉汤:清宣郁热,兼以益气。

栀子生姜豉汤:清宣郁热,降逆止呕。

【适应证候】

栀子甘草豉汤:栀子豉汤证兼见少气者。(76)

栀子生姜豉汤:栀子豉汤证兼呕者。(76)

【禁忌证候】

素体脾胃虚寒而大便溏泄者。(81)

【临床应用】

由于此二方均系栀子豉汤的加减方,故其临床应用范围与栀子豉汤相似,凡栀子豉汤所治之证兼见少气者可用栀子甘草汤,而兼见呕者可用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厚朴汤

【方歌】

朴须四两枳四枚,十四山栀亦妙哉,

下后心烦还腹满,止烦泄满效兼该。

【白话解】栀子厚朴汤由厚朴四两、枳实四枚、山栀十四枚组成,其主治病证为伤寒下后,正气受损,表邪化热内陷,郁于胸膈之中,滞于脘腹之间,所致心烦、腹满、卧起不安之证。本方的功用是清热除烦与宽中消满兼而有之。

【药物组成】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临证用法】

1.药物用量:栀子10g 炙厚朴12g 炒枳实12g

2.煎服方法:以水700ml,煎取300ml,去药渣,分为二份,温服一份。

3.关于得吐者止后服问题:参见栀子豉汤。

【方药分析】栀子厚朴汤为《伤寒论》治疗伤寒下后,正气受损,邪气化热乘虚内陷,无形热邪郁于胸膈之中,滞于脘腹之间所致之证。由于无形邪热郁于胸膈,扰于心神,故而心烦;邪热滞于胃脘,胃气不降,气机受阻,故见腹满;邪热扰心而心烦,壅遏气机而腹满,故起卧不宁,烦满难耐。由于病机为无形邪热作祟,郁热并未与有形实邪相结,故无疼痛拒按,大便不通等证。治当用栀子厚朴汤清热除烦,宽中消满。方中栀子苦寒,既可清透郁热,解郁除烦,又可导火下行;厚朴苦温,行气消满,枳实苦寒,破气消痞。三物相合,则具清热除烦,宽中除满之力。本方可看作栀子豉汤与小承气汤之变方。由于邪热内陷胸膈,下及脘腹,病位较栀子豉汤证为深,故不用豆豉之发散宣透;由于本证无有形邪热内积,故不用大黄之推荡攻下,而用栀子之清宣透邪。服药后,郁热得以清宣,气滞得以下达,故心烦腹满之症可除。

【方剂功效】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适应证候】伤寒表证下后,热邪郁于胸膈之中,滞于脘腹之间所致之心烦、腹满、卧起不安之证。(79)

【禁忌证候】平素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81)

【临床应用】

1.古代应用

(1)《伤寒大白》:栀子豆豉汤,治心烦懊憹,腹不满,重在懊憹;此方去豆豉,加厚朴、枳实,治心烦、腹满,不懊憹,重在腹满。观此二方加减治烦,全在懊憹、腹满二症上分别。小便不利,加木通;大便结,有下证,加大黄。

(2)《医学摘粹》:实邪在上,故用厚朴、枳实泄满而降逆,栀子吐浊瘀而降烦也。

2.现代应用

(1)胸膈郁热:刘渡舟治董某,女,37岁。病心中烦懊,不能控制,必须跑出屋外,方得小安,并且脘腹胀满,如有物塞之状,大便无秘结,小便黄,切其脉弦数,舌苔黄腻,辨为心胸热郁,下及于胃,为疏栀子厚朴汤原方,服1剂而愈。(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74)

(2)凡栀子豉汤下所列诸证,病位偏下,界于脘腹之间者,可用本方治之,或于栀子豉汤中加用厚朴、枳实二味以行气除满。

栀子干姜汤

【方歌】

十四山栀二两姜,以丸误下救偏方,

微烦身热君须记,辛苦相需尽所长。

【白话解】栀子干姜汤由十四枚栀子和二两干姜组成,在《伤寒论》中是作为救治伤寒表证误以丸药攻下后所致病证而使用的救逆之方,在使用时一定要牢记本证的主要见症是微烦、身热不去,(另从“医以丸药大下之”的治疗经过及方中用干姜温中来看,应有下利,腹满疼痛等证)。本方以干姜之辛温与栀子之苦寒相配,可起到各尽所长,既清上焦之热,又温脾家之寒的功效。

【药物组成】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临证用法】

1.药物用量:栀子10g 干姜6g

2.煎服方法:用水700ml,煮栀子、干姜,取300ml,去药渣,分为两份,温服一份。

3.关于得吐者止后服问题:参见栀子豉汤。

【方药分析】栀子干姜汤在《伤寒论》中是为伤寒表证误用丸药大下之后所致病证而设。伤寒表证,理当以辛温发汗解表,但医者误以丸药峻下,致令中阳受损,虚寒内生,则有下利、腹满疼痛等证,此种情况虽未明言,但根据“医以丸药大下之”的治疗经过及方中的干姜可以推知。误下不仅导致中寒,亦使表邪化热内陷,郁于胸膈,故还可见到身热微烦等证。此证上有无形之邪热郁于胸膈,下有虚寒生于脾胃,治热则碍寒,治寒则碍热,故以栀子干姜汤寒温并用,清上而温下。方中栀子苦寒,清中有宣,宣中有降,善清无形邪热之内郁;干姜辛温,温中有补,补中有行,独擅温补脾家虚寒之长。二药相合,一清一温,一治上一治下,各司其职,且有相互监制之妙,既可使栀子不伤中阳,又可使干姜不助郁热。

【方剂功效】清热除烦,温中暖脾。

【适应证候】伤寒表证误用丸药大下之后,无形热邪郁于胸膈,虚寒生于脾胃之上热下寒证,出现身热不去,微烦,下利,腹满疼痛者(80)。

【临床应用】

1.古代应用

(1)《杨氏家藏方》:治阴阳痞结,咽膈噎塞,状若梅核,妨碍饮食,久而不愈(方名二气散)。

(2)《圣惠方》:以本方加薤白治赤白痢疾。

(3)《伤寒大白》:阳证烦躁用栀子,阴证烦躁用干姜。今因本是阳证,宜清不宜下,反误下之,身热不去而微烦,故以二味合用。仲景常以一味解表药,一味清里药和解表里之邪,今以化出一味寒药一味热药,和解冷热不调误下后之身热心烦,极开化方用药之妙。

(4)《伤寒论翼》:或以丸药下之,心中微烦,外热不去,是知寒气留中,而上焦留热,故任栀子以除烦,用干姜逐内寒以散表热,此甘草泻心汤之变方也。

(5)《医学入门》:以生姜易干姜,名栀姜饮,主治郁热脘腹作痛。

2.现代应用

(1)胃热脾寒吐血:多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症见胸膈不适,心烦难耐,呕吐鲜血量多,舌红,苔薄黄,大便溏泻,脉虚无力,用此方时可加入白及、藕节炭等。

(2)寒热错杂之胃脘痛:如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所致之胃脘痛,见症寒热错杂,可以此方合半夏泻心汤治之。

(3)顾氏报道曾治一患因食不洁海鲜,导致严重恶心,腹痛,泄泻,经西医治疗症状明显好转,但仍有心中烦热不安,胃中寒冷隐痛,大便溏泻,日3~4次,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弦细,予生栀子15g,淡干姜10g,日一剂,分三次服,连服三剂而痊愈。(顾文忠,栀子干姜汤治验一则,实用中医杂志,2002,6:43)

真武汤

【方歌】

生姜芍茯数皆三,二两白术一附探,

便短咳频兼腹痛,驱寒镇水与君谈。

加减歌:咳加五味要半升,干姜细辛一两具,小便若利恐耗津,须去茯苓肾始固。下利去芍加干姜,二两温中能守住。若呕去附加生姜,足前须到半斤数。

【白话解】真武汤由生姜、芍药、茯苓各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组成,其主治证的症状以小便不利,或咳嗽频作,腹痛(除此之外尚有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身热等等)为主,此证乃因肾阳虚水气泛溢所致,本方的主要功效为驱除阴寒,镇摄水邪,故对此证有较好的疗效。

本方的加减法如下:

若咳,乃因水寒之邪射肺,肺气上逆,故加干姜、细辛各一两,五味子半升以温肺散寒,摄敛肺气;若小便利者则不须利水,反恐伤损阴液,故须去茯苓;若下利者,是阴盛阳虚较甚,因芍药苦泄,有通便之效,故去之,加干姜以温中散寒,暖脾固肾而止利;若呕者,乃水寒犯胃,胃失和降,当去附子,加生姜以温散水饮,降逆止呕(因附子为本方主药,以不去为佳)。

【药物组成】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临证用法】

1.药物用量:茯苓9g 芍药9g 生姜9g 白术6g 炮附子9g

2.煎服方法:以水1600ml煮上药,微火煮取600ml,去药渣,温服140ml,1日服3次。

【方药分析】真武汤为《伤寒论》治疗肾阳虚,水气泛溢的主方。本方所治之证或因太阳病过汗伤及肾阳,或由少阴病阳气日衰而成,由于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寒在内,泛溢周身上下,故见证颇为复杂。由于肾为水脏,膀胱为水府,水寒困于下焦,肾阳虚气化失职,则小便不利;水寒之气浸渍于四肢,经气运行不畅则四肢沉重疼痛;水气内停,浸渍于肠间则下利;肾阳虚,虚阳外越,则见身热;水气上凌于心则心下悸;水气上冲蒙蔽清阳则头目晕眩;肾阳虚筋脉失于温煦,加之水气浸渍则身体筋肉跳动,全身振颤不定每欲仆倒。由于水气变动不居,随气机上下而攻冲,故此证每多或然之症。如水气犯肺则咳,水走肠间则下利,水气犯胃则呕。本方用炮附子以壮肾中之阳,补命门之火,以使水有所主;白术苦温,燥湿健脾,使水有所制;术附同用,还可温煦经脉以除寒湿;生姜宣散,且助附子以温阳,是于主水之中有散水之意;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是于制水中有利水之用;芍药活血脉,利小便,又可敛阴和营制姜附刚燥之性,使之温经散寒而不伤阴。诸药合之,温肾阳以消阴翳,利水道以去水邪,共奏温阳利水之效。

由于所治之证有或然之症,故此方也有加减之法。若见水寒犯肺之咳,则加干姜、细辛温肺以散寒,加五味子以敛肺气;若小便利者不须利水,故去茯苓;若见阴盛阳衰之下利甚者,则去芍药之苦泄,加干姜以温中散寒;若见水寒犯胃而呕者,可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

【适应证候】

1.太阳病发汗,大汗伤阳,阳虚水泛,症见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82)

2.少阴病,肾阳不足,水气内动,症见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或兼咳,或兼小便利,或兼下利,或兼呕者。(316)

【临床应用】

1.古代应用

(1)《王氏易简方》:此药不唯阴病伤寒可服,若虚劳人憎寒壮热,咳嗽下利,皆宜服之,因易名为固阳汤,增损一如前法。

(2)《直指方》:治少阴肾证,水饮与里寒合而作咳,腹痛下利,于本方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凡年高气弱,久嗽能用。

(3)《资生篇》:误汗伤阳,筋惕肉,亦为水逆,真武汤主之。

(4)《济阴纲目》:真武汤治伤生冷饮食,数日后发热腹痛,头目昏沉,四肢疼痛,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涩,或呕,或咳,并宜服之。

(5)《伤寒全生集》:凡伤寒四五日腹痛小便自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此有水也,真武汤主之。

(6)《类聚方广义》:治痿病,腹拘挛,脚冷不红,小便不利,或不禁者,腰酸,腹痛,恶寒下利日数行,夜间尤甚者,此名疝痢,宜此方。又久痢见浮肿或呕者亦良。产后下利肠鸣腹痛,小便不利,肢体酸软,或麻痹有水气,恶寒发热,咳不止,成劳状,尤为难治。

(7)《伤寒绪论》:不得眠者皆为阳盛,切禁温剂,唯汗吐下后虚烦,脉浮弱者,因津液内竭,则当从权用真武汤温之。

(8)《临证指南医案》:用此方治疗湿痰积聚水饮;湿邪伤脾肿胀;单腹胀;呕吐、泄泻因水饮所致者。

(9)《医学摘粹》:若饮积于上,气不化水,致饮留心下而化饮时,真武汤主之。

2.现代应用

凡是病机符合心肾阳虚,水邪泛溢者,皆可斟酌用之,据有关报道,多用于以下疾病:

(1)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克山病所致心力衰竭:如关氏报道对风湿性心脏病所致心力衰竭应用真武汤治疗能使水肿很快消退,心脏血液循环也随之改善(关世林.真武汤治疗风心病心衰.广西中医杂志,1966,4:22)。裴氏报道以真武汤为主随证加减治疗痨型克山病63例,结果显效10例,有效17例,无效24例,死亡12例,观察到本病皆属阴证、里证、寒证、虚证,用攻下祛邪法可使病情迅速恶化(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199)。沈阳市中医研究所用本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以原方加黄芪、细辛、五味子、五加皮为基本方,下肢肿甚者加防己,喘促气逆者加杏仁、车前;呕吐腹胀者加广木香、砂仁,共治疗14例,全部有效。他们认为,温阳益气是治疗的基本法则。(沈阳市中医研究所.真武汤加味治疗慢性心衰.辽宁中医杂志,1984,2:22)

(2)慢性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呼吸系疾病:多见久咳不已,甚则喘息,痰多稀白,白苔水滑,脉沉弦,证属阳虚水寒射肺,用本方加五味子、干姜、细辛、款冬花。

(3)肺源性心脏病:徐氏报道以本方为主随证加减治疗肺源性心脏病19例,临床控制5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3例(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199)。用此方治疗本病时可加入猪苓、泽泻、桂枝、泽兰叶、丹参、人参等。

(4)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陈氏报道用此方治疗慢性肾炎30例,有效24例,有效率为80%。马氏报道治疗慢性肾炎肾病型12例,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3例(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199)。张氏报道以本方加味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服3剂后尿量大增,服至12剂,水肿基本消失,继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善后,水肿及各证消失,尿检各项指标正常(张致祥.运用仲景方治疗水肿的实践.陕西中医杂志,1963,6:16)。

(5)梅尼埃病:姚氏报道用本方加味治疗梅尼埃病41例,痊愈35例,好转6例。(姚天源.从真武汤治疗41例内耳眩晕证试论中医肾开窍于耳.福建中医药,1982.5:38)

(6)闭经:侯氏报道用本方加味治疗阳虚寒盛之闭经60例,治愈54例,有效4例,好转6例。(侯锡武.真武汤加味治疗肾阳虚闭经60例.辽宁中医杂志,1981,1:46)

(7)慢性胃炎、胃下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症见胃脘疼痛,泛恶欲呕,时吐涎沫,畏寒喜暖,手足清冷,脉沉弱,舌淡苔白滑,可以本方加党参、吴茱萸、大枣、砂仁。

(8)慢性肠炎:症见腹痛下利,小便不利或小便清长,日久不愈,脉沉而迟,舌胖苔白,属心肾阳虚者,以本方加猪苓、泽泻、桂枝、泽兰叶、薏仁,以干姜易生姜。

(9)外感发热:日本冈野氏用本方治疗10例急性外感发热者,全部有效(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199)。又王庆国报道治一例外感发热病人,先用辛凉解表,继投养阴透热之剂,均未获效,反日渐加重。自觉小腹发热,日晡热甚,如火焚之状,背恶寒,头昏闷,午后则剧,而心悸不安,腹胀满不欲食,口虽渴但不欲饮,饮之则反涌吐清涎,小便清利,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苔白有津,脉浮无根,用真武汤加肉桂、龟甲、龙骨、牡蛎,连服2剂,恶寒消失,发热减轻,4剂各证消失。

(10)脑震荡后遗症:来氏报道治疗一例唐性患者,男57岁。因头部曾被砍伤,留有脑震荡后遗症,每疲劳或感冒时发作,症见面壁侧卧,不敢移动,稍动则头痛剧烈,畏光,心烦,面色黯淡,舌苔白滑,脉沉细,诊为阳虚气滞,升降失司,用本方加细辛,用1剂,头痛减半,续服1剂,头痛止,加减共服24剂,观察17年未复发。(来春茂.真武汤临床应用.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79(1):43)

(11)可逆性手足紫绀症:如吴氏报道曾治邓某,男,17岁。四肢末梢与耳鼻处遇冷则发生青紫已两个月,全身有麻木感,腰酸,恶寒,盗汗,不寐,纳减,面黄,脉弦细而迟,苔白腻,诊断为可逆性低温血凝现象并发手足紫绀症。证属寒湿重症,治以真武汤加桂枝、炙甘草,并配合针灸,服药5剂,病情明显好转。(吴刚.真武汤治疗可逆性手足紫绀症一例.江西中医药,1957(1):29)

(12)寒湿痹症:来氏报道曾治周某,男,18岁。因冬天参加筑路工程,某晨起床时两手筋脉拘挛,紧握不能伸,勉为用力,痛不可支,舌苔白腻,以真武汤加桂枝、当归、黄芪、炙甘草、大枣。服两剂后减轻,6剂而愈。以本方治疗寒湿痹证时,可适当加入草乌、羌活、牛膝、杜仲等药。(来春茂.真武汤临床应用.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79(1):43)

(13)阳虚湿浊带下:陈氏报道曾治洪某,女,59岁,白带增多已10余年,因劳累而带下如注,稠粘秽臭,少腹时作微痛,痛即洞泄,泄即畏寒,如是交替而作,神困形悴,少气懒言,面白无华,舌质淡胖,苔白垢而滑,脉沉细,诊为阳虚水气挟浊带下,以真武汤加破故纸、龙骨、桂心,5剂而痛泻瘥,带下大减。(浙江医科大学第一期西学中提高班.伤寒论方古今临床.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93)。

(14)低血压性眩晕:因低血压而致之眩晕,症见头眩,心悸,小便少,伴见泻下,脉虚弱,舌苔白滑者,用此方有效,临证时可加入黄芪、升麻、人参等物。如林氏用本方加减治疗此证20例,疗效满意。(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199)

(15)高血压病属阳虚水逆者:蒲辅周曾治马某,女,70岁,患高血压已3年,头晕,头痛,耳鸣不聪,劳累则加重,形体日渐发胖,小便有时失禁,晚间尿频,痰多,怕冷,手足偏凉,饮水则腹胀,饮食喜温,血压230/118mmHg。六脉沉细,右甚,舌偏淡苔滑。证属阳虚水逆,用真武汤加半夏、生龙牡,连续服药20剂,血压下降,症状明显减轻。(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疗经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76)

(16)其他:近年来个案报道用此方治疗术后伤口不愈、神经官能症、多发性神经炎、坐骨神经痛、胃切除后的“倾倒综合征”、窦性心动过速、高血压、头痛、脑血管硬化、不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低下、营养不良性水肿、阑尾炎、静脉栓塞、疝气、小儿多汗症、舞蹈病、脑积水、功能性子宫出血、妇女不孕症、先兆流产、产后恶露不绝、更年期综合征、肝硬化腹水、尿毒症、痢疾、胃下垂、老年性震颤、鼻窦炎、缺乳等属于心肾阳虚,水气为患者。

(17)综合现代药理研究报道,本方具有强心及改善血液循环作用,具有直接兴奋心脏,加快心率,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同时可使外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具有利尿作用,能降低肾上腺素、维生素C的含量,并使外周血嗜酸性白细胞大为减少,增加尿中17-酮类固醇的排出量,从而起到兴奋肾上腺皮质的作用。另外,该方的组成药物还有减少胃液分泌量,松弛肠管,保护胃黏膜,利胆,抑制溃疡形成等作用。

(18)羊水过多:罗氏报道以真武汤加减治疗56例慢性羊水过多,除3例发生早产为失败病例,余均正常分娩,治愈21例,显效17例,有效13例,无效5例,产后随访婴儿发育良好。(罗田.真武汤加减治疗羊水过多的临床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04,6:488)

小柴胡汤

【方歌】

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

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有奇能。

加减歌曰:胸烦不呕除夏参,蒌实一枚应加煮。若渴除夏加人参,合前四两五钱与,篓根清热且生津,再加四两功更钜。腹中痛者去黄芩,芍加三两对君语。胁下痞硬大枣除,牡蛎四两应生杵。心下若悸尿不长,除芩加茯四两侣。外有微热除人参,加桂三两汗休阻。咳除参枣并生姜,加入干姜二两许,五味半升法宜加,温肺散寒力莫御。

【白话解】小柴胡汤以柴胡八两为主药,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方中其他药物为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生姜、人参、黄芩、炙甘草各三两,其煎煮法为先煎诸药,待煮好后再去滓重煎,这一特殊的煎法具有十分奇妙的作用。

加减法曰: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大人参的用量至四两半,并加入瓜蒌根四两以清热生津;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入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并温覆取微汗;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以温肺散寒。

【药物组成】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临证用法】

1.药物用量:柴胡24g 黄芩9g 人参9g 半夏10g 甘草9g 生姜9g 大枣15g

2.煎服方法:以水2400ml,煮上药至1200ml,去药渣,再煎至600ml,温服200ml,1日3次。

【方药分析】小柴胡汤是《伤寒论》治疗少阳病的主方,病入少阳,邪气居于半表半里,致使少阳枢机不利,正邪分争,进退于表里之间,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由于正邪相争,各有进退,故寒来而热往,热来而寒去,寒热交替而作,谓之往来寒热。少阳之脉下胸中而贯膈,络肝属胆,循胸胁,邪郁少阳,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肝胆气郁,疏泄不利,故神情默默而寡言。肝木郁滞,影响脾胃之受纳运化,故不欲饮食。少阳胆木内寄相火,气滞则火郁,郁火扰心则烦。少阳不和,胆热犯胃,胃失和降,以致频频作呕。以上皆少阳病之主证,其病机总由少阳受邪,枢机不利所致,故以和解为治。本方药物可分为三组:一是柴胡配黄芩。柴胡味苦微寒,气质轻清,以疏少阳经中之邪热;黄芩苦寒,气味较重,可清少阳胆腑之郁火。二药相合,经腑同治,清疏并行,使气郁得达,火郁得发,枢机通利,胆腑清和,半表之邪从外而解,半里之热从里而彻。二是半夏配生姜。一则调理胃气降逆止呕,一则佐柴芩以逐邪,一则行甘枣之泥滞。三是人参、炙甘草、大枣相配,其用有三。一者,扶正祛邪。由于病入少阳,正气有衰,故以此以益中气,和营卫,助正抗邪;二者,防邪内入。因少阳为阴阳之枢,正虚之时,外邪易入三阴,故遵“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原则,预为固护,使邪气不得内传。三者,抑制柴、芩之苦寒,以防伤害脾胃之气。本方药虽七味,但配合巧妙,既有柴芩之苦寒清降,又有姜夏之辛开散邪,复有参枣草之甘补调中,七药相辅相成,寒热并用,既能疏利少阳之枢,又能调达气机升降,更使内外宣通,气血条达,是和解之良剂,故后世称其为“和剂之祖”。

本方用去滓再煎之法,乃因方中药物性味有寒温之差,苦甘辛之异,功用又有祛邪扶正之别,去滓再煎可使诸药气味醇和,有利于透邪外达,而无敛邪之敝,此正如徐灵胎所云:“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

由于少阳病多或然之症,故本方又设加减之法。若胸中烦而不呕,是热聚胸膈,未犯胃腑,热聚不得以甘补,胃气不逆则不必以辛散,故去人参、半夏,加瓜蒌实一枚以除热荡实;若渴,是木火内郁,犯及阳明,胃燥津伤,故去半夏之辛燥,加人参之量至14g,更加甘苦清润之瓜蒌根12g以清热生津;若腹中痛者,是土被木乘,脾络不和,故去黄芩之苦寒,加芍药9g于土中泻木,和络缓急止痛;若胁下痞硬,乃邪郁少阳之经,阻遏较重,故去大枣之壅滞,加牡蛎12g以咸寒软坚;若心下悸,小便不利,为三焦决渎失职,水饮内停,故去黄芩之苦寒,加茯苓12g以利水宁心;若不渴外有微热,是太阳表证未罢,无里热伤津之象,故去人参之壅补,加桂9g以解外;若咳者,属肺寒气逆,故去人参、大枣之甘温壅气,生姜之辛温宣散,加干姜6g、五味子15g以敛肺降逆。

由于本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既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枢机,又可调畅肝胆脾胃,既可扶正祛邪,又可宣通内外,故在《伤寒论》中除主治少阳病外,又可治疗其他多种病证,而后人更在《伤寒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其主治病证的范围,而应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

【方剂功效】和解少阳。

【适应证候】

1.伤寒中风,邪入少阳,枢机不利,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96、97)

2.伤寒四五日,三阳合病,以少阳之邪为主,症见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99)

3.伤寒邪入少阳,枢机不利,脾胃虚寒,木邪克土,症见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拘急而痛者。(100)

4.妇人中风或伤寒,热入血室,症见得病七八日后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如疟状者。(144)

5.厥阴病,正气得复,邪气转出少阳,症见呕而发热者。(379)

6.伤寒差后,余热未尽,症见差后更发热者。(394)

7.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症见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紧或弦者。(266、37)

8.柴胡汤证误下后;邪气仍在少阳,但正气偏弱者。(101、103、149)

9.伤寒阳微结证,症见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沉紧者。(148)

10.少阳阳明并病,症见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229)

11.少阳阳明并病,症见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230)

12.三阳合病,症见脉弦浮大而短气,全腹胀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都黄,小便难,发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经针刺治疗后病情减轻,但外症不解,病过十余日,脉仍浮者。(231)

13.伤寒少阳之邪未解,兼阳明里实,误用丸药攻下后,症见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者,先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104)

【禁忌证候】

1.太阴表证,误用攻下后,致使脾虚不运,寒湿停郁肝胆之经,症见不能食,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98)

2.脾虚失运而寒饮内停,症见渴欲饮水而呕者。(98)

【临床应用】

1.古代应用

(1)《伤寒活人书》:以本方加白术、麦冬名柴胡半夏汤,主治痰热头痛,利膈除烦闷,手足烦热,营卫不调,肢节拘挛,身体疼痛,嗜卧少力,饮食无味,并兼治五饮、消痰癖。

(2)《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以本方加石膏、知母、黄芪,名增损柴胡汤,主治产后经水适断,感于异证,手足牵搐,咬牙昏冒。

(3)《苏沈良方》:归纳小柴胡汤的适应证为五点:一是治往来寒热;二是治烦热;三是治身热;四是治心烦胁下满;五是治伤寒瘥后更发热者。

(4)《宣明论方》:以本方去半夏、大枣,加当归、芍药、大黄名为柴胡饮子,主治骨蒸积热,寒热往来,高热寒战,及伤寒发汗不解,或口干烦渴,或下后余热未愈,汗后劳复,或骨蒸肺萎,喘咳等。

(5)《景岳全书》:用本方合平胃散,名柴平汤,治湿疟,一身疼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

(6)《伤寒六书》:以本方去人参、半夏,加羌活、葛根、桔梗、芍药、白芷,名柴葛解肌汤,具有解肌清热,除表散邪之功。主治风寒外感,郁而化热,证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目眶疼痛,脉浮数微洪者。若此证无汗,恶寒甚者,去黄芩加麻黄,冬月宜加,春宜少,夏月去之加苏叶。

(7)《伤寒蕴要》:以本方去黄芩加桂枝、芍药,名柴胡建中汤,主治腹痛恶寒,自汗恶风,腹痛发热等证。

(8)《寿世保元》:以本方加大黄、枳壳,名驱瘴汤,主治感受岚瘴溪源蒸毒之气,其状血乘上焦,病欲来时,令人迷困,甚则发狂躁,亦有呕而不能言者,皆由败血瘀血毒涎聚于脾经所致。

(9)《六科准绳》:以本方合四物汤并加白术、茯苓、黄芪,名三合汤,主治产后虚劳发热。

(10)《张氏医通》:以本方加枳壳,桔梗,名为柴胡桔梗汤,主治少阳寒热,痞满。

(11)《十便良方》:用本方去大枣,加麦门冬、竹叶,名人参饮子,主治阳毒伤寒,四肢壮热,心膈烦躁,呕吐等。

(12)《济阴纲目》:用本方治妇人风邪,带下五色。

(13)《东医宝鉴》:以本方加生地,名为柴胡地黄汤,主治妇人产后往来寒热,少阳脉弦。

(14)《名医方考》:疟发时耳聋胁痛,寒热往来,口苦喜呕,脉弦者,名曰风疟,小柴胡汤主之。

(15)《直指方》:小柴胡汤治男女诸热出血,血热蕴隆,于本方加乌梅。

(16)《皇汉医学》:小柴胡汤加橘皮汤不仅治恶心呕吐有效,即呃逆及干咳频发诸病,亦有奇效,若热炽烦渴者,加石膏,祛痰困难者,更加桔梗。

(17)《伤寒大白》:此方和解少阳,若见恶寒身痛,仍加羌活、防风;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饱闷,去人参,加枳壳、厚朴;小便不利,加木通。治少阳寒热眩晕症,若恶寒,加羌活、防风;有火加栀、连。治少阳风发之疟,消渴特甚,小柴胡汤去半夏,加天花粉,乃不易之常法。治少阳胁痛,若见太阳表邪,加羌活;阳明表邪,加葛根;痛即汗出,火也,多加山栀、青皮、木通、苏梗;热痰胶结合小陷胸汤。

(18)《伤寒论附翼》:本方为脾家虚热四时疟疾之圣药。

2.现代应用

(1)感冒、流感及上呼吸道感染:屏南县中医院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上呼吸道感染203例,平均退热时间为1.64天(西医对照组为2.23天)。李氏报道用本方治疗感冒29例,总有效率为94%(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67)。据中日友好医院著名老中医印会河经验,治疗外感病,凡病人自觉寒热往来为主的一般均可以本方之柴胡、黄芩、半夏三药为基础,见发热(不论高热和低热)即加石膏;大便二日未行者,即加生大黄(后下);有咽痛、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即加山豆根、鱼腥草;无汗加薄荷;一般疗效满意。临床表明该方对虚人感冒、胃肠型感冒、感冒发热时间久而不退,且见少阳证者疗效颇佳。

(2)疟疾:上海普陀区中医院用本方合七宝截疟饮治疗间日疟45例,有较好疗效(虞士杨.中医药治疗间日疟45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10):14)。刘氏报道用本方治疗疟疾14例,均服1~2剂而愈,其经验表明,采用小柴胡汤原方加常山、槟榔等治疗间日疟、三日疟,其优点是对于一般抗疟药失败,以及新发或复发的疟疾,均有确实疗效,且不易复发。(刘光汉.小柴胡汤治疗间日疟、三日疟经验介绍.中医杂志,1959(4):41)

(3)肝炎、肝硬化:用小柴胡汤治疗肝病的报道屡见不鲜。如吴氏用本方治各型肝炎(包括肝硬化)78例,均证明对肝功能异常引起的发热、肝肿大或疼痛,以及两胁部的痞硬重压感等症状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吴德钊.治疗各型肝炎(包括肝硬化)78例疗效分析.江苏中医,1962(2):13)。钱氏报道用该方加减治疗肝炎100例,10天症状消失,15~45天肝功能恢复正常。袁氏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肝炎307例,总有效率为87.5%。日人有地氏用本方治疗慢性肝炎90例,均获痊愈。另有报道该方对非甲非乙型肝炎也有一定疗效。(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67)。用本方治疗肝炎时多合用利湿退黄及清热凉血之品。

(4)斑疹伤寒:赵氏报道治疗60例,总有效率为100%。(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67)

(5)登革热:丁氏报道治疗37例,总有效率为91.7%。(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67)

(6)胸膜炎:田氏报道用小柴胡汤治疗急性胸膜炎28例,治疗时间病程长者10天,短者1天,一般服药1~3天胸痛止,胸膜摩擦音消失,咳嗽发热也随之缓解,结果痊愈25例,减轻2例,无效1例(田德仁.小柴胡汤治疗急性胸膜炎28例.山东医刊,1957,3:22)。俞氏报道此方对渗出性胸膜炎有100%的疗效,并指出胸水显著者可合用十枣汤或控涎丹排水。(俞济仁.小柴胡汤治疗胸膜炎.江苏中医,1961,2:26)

(7)支气管炎:钱氏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疗效甚佳(钱起瑞.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支气管炎、肺炎.江西医药资料,1975,8:57)。临床应用时多加入清热宣肺止咳之药,如杏仁、百部、金银花、桑叶、桑白皮等。

(8)支气管哮喘:日人吾乡氏报道用本方合半夏厚朴汤治疗支气管哮喘33例,有效率为64%。崎山氏报道治疗15例,有效11例(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67)。临床应用时可酌加杏仁、苏子、当归、厚朴、白芥子、麻黄等药。

(9)风湿热:周氏等用本方加味(热甚加青黛、青蒿,关节痛剧加桂枝、牛膝、秦艽,心悸加麦冬、五味子)治疗风湿热,一般服药2~6天体温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也迅速消失。(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中医年鉴,1984)

(10)胃炎:李氏报道用本方治疗具有明显胆汁反流的慢性胃炎36例,用药一个月后,疼痛消失32例,好转4例,镜检发现33例胆汁反流消失,浅表性胃炎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但萎缩性胃炎无明显改变。(李康.小柴胡汤加味治愈胆汁反流性胃炎近期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84,9:40)

(11)小儿消化不良、厌食症、泄泻:何氏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50例,均获满意疗效。方用小柴胡汤去大枣,加香附、郁金、陈皮、麦芽、薄荷。心烦盛者加夜交藤、合欢皮;舌苔厚腻者加藿香、紫苏梗;脘腹气胀者加木香、青皮。郑氏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毒性消化不良和消化不良的严重泄泻患儿300例,并以西药组作对照,治疗观察结果小柴胡汤组明显优于西药组(何建业.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中医杂志,1985,11:843)

(12)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张氏报道1例慢性肾炎病人,全身浮肿,中等腹水,肾功能极坏,日排尿量仅600~700ml,复因沐浴感冒,病情加重,体温40℃,经用青霉素而热不退,尿量更少,且因其出现少阳证,乃用小柴胡汤加陈皮、瓜蒌,2剂体温恢复正常,尿量增至3200ml,浮肿及腹水亦显著减退(张琴松.小柴胡汤有利尿作用.福建中医药,1964,5:封三)。日人宫川氏报道对10例肾病综合征病人用本方变通治疗,结果显效9例,好转2例。(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67)

(13)更年期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症:由于本方具有疏肝解郁作用,故对这两种病证有效。如唐氏报道用本方加味治疗更年期综合征21例,总有效率达100%。刘氏报道治疗经前期综合征167例,总有效率为93.4%(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67)。临证使用时多加入养血活血、行气解郁及滋阴之品,如当归、白芍、生地、丹参、郁金、青皮、夜交藤、合欢皮等。

(14)胆囊炎、胆石症:小柴胡汤治疗胆系疾病疗效确实,有关方面的报道甚多。用本方治疗胆系疾患,多根据病情加入枳实、枳壳、郁金、茵陈、青皮、大黄等药。

(15)胰腺炎:李氏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水肿性胰腺炎50例,平均用药6.8剂,治疗6.8天,均获治愈,尿淀粉酶平均2.9天恢复正常(李兴华.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中医杂志,1984,9:40)。临床应用此方治疗该病时可加入元胡、川楝、大黄、丹皮、丹参、郁金、枳实等药。

(16)阳痿:王氏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气郁正虚型阳痿30例,均获痊愈。(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67)

(17)妊娠恶阻:王氏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妊娠恶阻效果明显。其基本方为小柴胡汤原方,若脾胃气虚较甚,少气懒言者,加炒白术、茯苓;中虚气滞腹胀者,加广木香、砂仁、陈皮;痰饮内停,胸脘满闷者,加重半夏用量,更加茯苓、陈皮;肝胃不和,呕吐酸水,胁胀嗳气,心烦口苦者,加苏梗、黄连、竹茹;胃阴不足,舌红口干者,加北沙参、麦门冬、芦根、石斛;气阴两虚,神疲乏力,呕甚出血者,加乌梅、麦门冬、代赭石、仙鹤草、阿胶。(王春生.小柴胡汤治疗妊娠恶阻.中医杂志,1986,5:347)

(18)乳腺炎:刘氏用本方加牡蛎、蒲公英等治疗急性乳腺炎2例,均获治愈。(刘文赋.小柴胡汤加味治愈乳痈二例.四川中医,1983,4:封四)

(19)前庭神经炎:张氏报道用本方治疗前庭神经炎23例,用药平均时间为一周,全部治愈。(张福荣.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前庭神经炎23例.浙江中医杂志,1981,11:523)

(20)扁桃体炎:日人铃木氏报道用本方治疗扁桃体炎15例,有效率为66.6%。矢数氏报道用本方治疗该病也有明显效果。(矢数道明.小柴胡汤应用.汉方临床,1968,5:11)。

(21)腮腺炎:樊氏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腮腺炎合并睾丸炎25例,全部治愈(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67)。临证应用时可加入板蓝根、大青叶、生地榆、金银花、荔枝核、橘核等。

(22)精神神经性疾病:印氏临床治疗顽固性失眠、心烦、多梦、头痛以及狂、癫等精神神经性疾患,辨证属少阳胆经热证,引动神魂不安,无论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或是精神分裂症,基本上均以小柴胡汤加减辨证施治,精神分裂症每加礞石滚痰丸,疗效满意。(印会河.论大小柴胡汤.广东医学,1982,9:26)

(23)心绞痛:邵氏以小柴胡汤治疗心绞痛46例,疗效满意。其基本方是以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附子。一般不改动药味,只是随证调整各药用量,结果服5剂而疼痛明显减轻者11例,服20剂而疼痛停止者35例,最多服药28剂。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邵桂珍.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心绞痛41例临床观察.河南中医,1986,3:18)

(24)咳嗽:汪氏报道用小柴胡汤治疗郁火咳嗽50例,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去人参、大枣,更加五味子、干姜、杏仁、枳壳等。观察结果,服1剂咳减,2剂咳大减,3剂而愈者23例,3剂咳减、6剂咳嗽痊愈者21例,连服3~6剂而未痊愈者6例。(汪新象.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郁火咳嗽50例初探.中医杂志,1986,5:283)

(25)其他:用小柴胡汤治疗获效的报道还有许多,据高氏归纳可治疗如下数十种疾病。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耳廓及周围皮肤湿疹、大疱性鼓膜炎、耳前瘘管感染、外耳道疖肿、乳突骨膜下脓肿、视力疲劳及近视、慢性鼻炎、脑震荡后遗症、不孕、麻疹、伤寒、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淋巴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肺炎、肺脓肿、病毒性心肌炎、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肝硬化、便秘、消化系统肿瘤、肾炎、肾盂肾炎、泌尿系感染、小儿遗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癫痫、癔病、精神病、肠梗阻、睾丸炎、前列腺炎、乳糜尿、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肩周炎、人流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排尿障碍、产后阴挺、滴虫性阴道炎、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带状疱疹、脱发、疱疹性结膜炎、病毒性角膜炎、泪囊炎、白内障、中心性视网膜炎、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鼻衄、败血症、菌血症、功能性低热、慢性腹泻、急性胃肠炎、丹毒、猩红热、过敏性皮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结节性红斑、习惯性流产、血友病、粒细胞减少症等。以上疾病大多遵循“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原则而用,均可获得一定的疗效。(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67)

(26)药理作用:高氏总结近年来对小柴胡汤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结果,指出本方具有抗炎、保肝、利胆、提高免疫机能、抗过敏、抗癫痫、抗肿瘤、防止动脉硬化、兴奋肾上腺皮质、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血小板恢复、抑制出血、激活造血干细胞自我复制能力、解热、镇痛、镇静、解除平滑肌痉挛、降低血压、止呕、抑制胃溃疡形成、增强大脑皮质兴奋过程的强度和灵活性、提高机体对多种致病因子的抗病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等作用,并具有中枢兴奋和中枢抑制的双重调节及维持机体的稳定性等作用,可改善饮食及睡眠状态、增强记忆、增强学习能力、抗应激、抗老化、抗痴呆。这些药理作用可能是其治疗众多疾病的基础。(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67)

小建中汤

【方歌】

建中即是桂枝汤,倍芍加饴绝妙方,

饴取一升六两芍,悸烦腹痛有奇长。

【白话解】小建中汤的药味组成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倍用芍药至六两,再加饴糖一升而成,该方治疗伤寒挟虚所致的心悸、心烦、腹中拘急而痛等症有神奇的效果。

【药物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临证用法】

1.药物用量:桂枝9g 炙甘草6g 大枣6g 芍药18g 生姜9g 饴糖50g

2煎服方法:用水1400ml,煮桂枝、炙甘草、大枣、芍药、生姜,取600ml,去药渣,加入饴糖,再用微火煮至饴糖溶化,分为3份,每次服200ml,每日服3次。

3.应用注意:以呕吐为主症,且时日较长之病人禁用小建中汤,其原因是小建中汤属甘甜剂,呕吐病人服后易加重呕吐的病情。

【方药分析】小建中汤即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而成,是《伤寒论》治疗脾胃虚寒,气血不足,复因外感邪扰,以致心悸、心烦、腹中拘急疼痛的主方。方取桂枝汤外能调和营卫,内能调和脾胃及气血阴阳。本方又在桂枝汤的基础上,重用饴糖以温养脾胃,倍用芍药以增益营血。方虽为桂枝汤加味而成,但已变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方而为温补里虚之剂。方中桂枝配炙甘草、大枣、饴糖、辛甘化阳,以温补脾胃之虚;芍药配炙甘草、大枣、饴糖酸甘益阴,以滋养阴血;生姜辛温,开胃进食,以增胃之受纳。且芍药与饴糖相伍,又能于补土中以伐木,缓肝气之横逆,温中缓急以止痛。诸药相合,能使脾胃健运,气血得充,阴阳平调,营卫调和。由于本方有温中健脾之效,故取名“建中”。建中者,有建立中气之意。脾胃居中州,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中气立则化源足,五脏皆可得养,故本方为补益中气,治疗五脏虚劳病的基本方。挟虚伤寒用此方,不仅可以健脾胃,益气血,治悸烦,而且有扶正祛邪之功。尤在泾释其方义时云:“伤寒里虚则悸,邪扰则烦。二三日悸而烦者,正虚不足而邪欲入内也。是不可以攻邪,但与小建中汤温养中气,中气立则邪自解。”

本方与桂枝汤只一味之差,然组方法度有别。桂枝汤是以桂枝为君,辛甘发散,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为主;本方以饴糖为君,配芍药酸甘化阴,以温补中州,益阴和营,缓急止痛为主。因此临床使用该方时,一是要注意选择适应证,二是要注意桂枝与芍药之比例,三是必当应用饴糖,如此方不失仲景立意之妙。

【方剂功效】建中补脾,调和气血。

【适应证候】

1.体虚感邪,因里气先虚,心脾不足,气血双亏,复被邪扰,以致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102)

2.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因邪入少阳,少阳胆邪乘于脾胃,而见脉浮取而涩,沉取而弦,腹中拘急疼痛者。(100)

【禁忌证候】

胃中湿热所致呕吐禁用本方。(102)

【临床应用】

1.古代应用

(1)《金匮要略》:治阴阳两虚之虚劳,症见心悸,衄血,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另治虚劳萎黄及妇女虚寒腹痛。又以本方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治男妇虚劳诸不足。

(2)《备急千金要方》:以本方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治男女因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四肢酸重,骨肉酸疼,呼吸少气,行动喘乏,胸满气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乏味,胁肋腹胀,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至瘦弱,五脏气竭,则难复常,六脉俱不足,虚寒乏气,少腹拘急,羸瘠百病。

(3)《圣济总录》:以本方去大枣治非时便血。

(4)《徐氏指南》:治失血,虚者以阿胶代胶饴。

(5)《济阴纲目》:治胃虚不能摄血,吐血自汗,即以本方用阿胶代胶饴。

(6)《医理真传》:以本方加附子,治头面畏寒。

(7)《经方实验录》:以本方治脾虚木乘,腹痛喜按,痛时自觉有寒气自上下迫,脉虚弦者。

2.现代应用

(1)虚寒性胃脘痛:凡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酸过多症,胃酸过少症引起胃脘疼痛,喜温喜按,得热得食则减,面色苍白或萎黄,脉虚而无力者,皆可以本方加减治疗。寒甚者加干姜或良姜,疼甚者加元胡、川楝、乌药,虚甚者加黄芪、人参,吐酸者加煅瓦楞子、煅牡蛎、左金丸,胃酸少者加乌梅、五味子、百合。

(2)慢性肝炎:肝炎日久不愈,克乏脾土,以成肝木克脾之证,症见胁痛隐隐连及脘腹,喜温喜按,喜卧倦怠,大便溏泻,面色苍白或青黄,舌质淡青或淡白,苔薄白,脉虚弦者。可酌加柴胡、白梅花、香橼皮等疏肝理气之品。如刘渡舟曾治一李某,患慢性肝炎肝区作痛,周身无力,服活血通络药无效。舌淡,脉弦按之无力。辨证为脾虚不能培土,肝血无养而作痛,用小建中汤原方,3剂而痛止。

(3)虚寒性腹痛:凡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肠系膜淋巴结核所引起的腹痛绵绵或拘急,喜温喜按,得热则舒,大便溏泻,脉虚无力,舌淡苔白者,可以此方加味治之,临证时可酌加白术、人参、茯苓、附子、乌药等。

(4)低热:排除慢性炎症之长期低热,遇劳则发,畏寒,面白无力,倦怠懒言,舌淡,脉虚无力者,用本方有效。

(5)自汗盗汗:体虚自汗或盗汗,证属阳虚者,可以本方为主治疗。自汗加黄芪、西洋参;盗汗加浮小麦、煅牡蛎粉。

(6)贫血,黄胖病:贫血日久,面色及肤色萎黄,面浮似肿,体倦乏力,气短懒言,脉细弱或虚大无力,舌淡,用此方加阿胶、当归、黄芪、熟地。

(7)遗精:遗精,每因劳而发,心悸气短,夜寐多梦,面色萎黄,食少便溏,四肢困倦,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以本方加龙骨、牡蛎、金樱子。

(8)瘰疬或结核轻症:症见疲劳,低热,盗汗,肩酸微咳,体瘦乏力,不欲饮食,脉虚舌淡者。

(9)产后体虚:产后失血过多,或难产后体虚,兼见腹中疼痛,或少腹拘急,痛引腰背,自汗身疲,舌淡脉虚,以本方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也可随证加入黄芪、人参、川芎、桃仁等补气活血之品。

(10)上睑下垂:上眼睑下垂,晨起病轻,午后加重,精神困倦,食欲不振,症重者目珠不能转动,视一为二,苔薄白舌淡有齿痕,脉虚无力。用本方加升麻、黄芪、桔梗、柴胡等。

(11)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紫癜色紫暗淡,多呈散在性出现,时起时消,反复发作,过劳则加重,神情倦怠,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苔白,脉弱。用本方加黄芪、龙眼肉、当归、仙鹤草、血余炭等。

(12)室性早搏:刘氏报道以小建中汤原方加减治疗室性早搏60例,心率60~70次/分的32个病例中,29例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症状不同程度减轻,心电图示早搏减少。3例无效,心率75~90次/分的28个病例中10例有效,18例无效。(刘涛,中医实验方剂学杂志,2005,11(6):50)

大柴胡汤

【方歌】

八柴四枳五生姜,芩芍三分二大黄,

半夏半升十二枣,少阳实证下之良。

【白话解】大柴胡汤由柴胡八两,枳实四枚,生姜五两,黄芩、芍药各三两,大黄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组成,其主要功效是攻下少阳兼阳明之实邪。

【药物组成】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临证用法】

1.药物用量:柴胡24g 黄芩9g 芍药9g 半夏15g 生姜15g 枳实12g 大枣6枚大黄6g

2.煎服方法:以水2400ml,煮上列各药至1200ml,去药渣,再煎至600ml,温服200ml,每日服3次。

3.关于是否有大黄问题:《伤寒论》原文所列大柴胡汤的药物组成无大黄,但方后注有“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之文,另据《金匮玉函经》卷七所载大柴胡汤方后注云:“一方无大黄,然不加不得名大柴胡汤也。”另外《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所载大柴胡汤有大黄,而在《伤寒论》中所用大柴胡汤多为攻下实邪而设,所以本方应以有大黄为是。

【方药分析】在《伤寒论》中大柴胡汤是为治疗少阳病兼阳明里实证而设。邪在少阳未解,由于枢机不利,正邪分争,故可见发热或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因邪热不仅侵入少阳,而且内并阳明,热壅于胃,胃气上逆,故见呕吐剧烈而不止;由于阳明胃热结聚,故不仅胸胁苦满,而且心下拘急,甚则心中痞硬;因少阳气机壅遏较重,失于疏泄,故由单纯少阳病之默默不欲食而变为郁郁微烦。除此之外,从临床上看,还可见不大便、口苦、舌苔黄、脉弦有力等。此证少阳未解,而病邪兼入阳明,若单从少阳和解,则阳明之燥实不去,若单从阳明攻下,则少阳又有禁下之例。既不可不下,又不可不和,故设大柴胡汤和解与通下并行,双解少阳、阳明之邪。

本方是小柴胡汤去人参、炙甘草,加芍药、枳实、大黄而成。因少阳病未解,故以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但因兼有阳明里实,故去人参、炙草以免助邪增热,加枳实、大黄以利气消痞、通下热结。加芍药的功用有三:一者以缓心下之急痛,一者以滋阴液而除烦,一者助枳实、大黄而泄热通便。生姜增至五两,乃因其呕吐剧烈而不止,故加大其量以增降逆止呕之力。诸药相合,既可和解少阳之邪,又可通泻阳明之实,故为少阳阳明两解之剂。

【方剂功效】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适应证候】

1.感邪日久,少阳阳明并病,症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103)

2.少阳兼阳明腑实,症见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165)

3.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136)

【禁忌证候】

因本方属攻下邪热之剂,故里虚者禁用。

【临床应用】

1.古代应用

(1)《金匮要略》:治腹部胀满,按之心下满痛者,当以大柴胡汤下之。

(2)《伤寒绪论》:治伤寒发斑已尽,外热已退,内实不大便,谵语者。

(3)《卫生宝鉴》:以本方去半夏、枳实、大枣,加人参、当归、甘草,名柴胡饮子,治一切骨蒸劳热,积热发作,或寒热往来,蓄热寒战,及伤寒发汗不解,或不经发汗,传受表里俱热,口干烦渴,或表热入里,下证未全,下后热未除及汗后余热劳复,或妇人经病不快等。

(4)《直指方附遗》:治下痢,舌黄口燥,胸满作渴,身热,腹胀,谵语。

(5)《伤寒大白》:少阳症不得卧,又有下症者,用大柴胡汤;若腹痛大便结,寒热未除,尚带三阳表邪者,即有下症,未可攻下,止以大柴胡汤双解表里。

(6)《证治汇补》:治大便不通之呃逆。

(7)《餐英馆治疗杂话》:当今之半身不遂而不语者,世医顾虽名为中风,然肝积塞经络,阻气血之顺行,而成半身不遂者颇多。故肝实者,可用此方,然当以左胁至心下有凝,或于左胁筋脉拘挛,按之则痛,大便秘而喜怒等症为目的。

(8)《和田家之口诀》:男女共栉,每次脱发,而发少与年不相应者,是为肝火所致,用此方大效。

(9)《伤寒指掌》:少阳之邪不解,炽入阳明胃腑,外症耳聋颧红,发热便秘,舌苔边红,中燥黄,乃二阳合病也,仿大柴胡意,用柴、芩、枳实、连翘、赤芍、制大黄微下之。

(10)《医学摘粹》:以本方加元参、生地,治瘟疫中于少阳之经,传阳明胃府,呕吐内实可下者。

2.现代应用

(1)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近年来,以大柴胡汤治疗胆囊炎、胆道蛔虫、胆石症的报道屡见不鲜,如黄氏用大柴胡汤加元胡、川楝子等治疗胆囊炎40例,其中30例痊愈,5例好转(黄银富.加减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胆囊炎40例.福建中医药,1961,3:1)。蔡氏报道用大柴胡汤治疗胆道疾患7例,其中急性胆囊炎2例,胆石症1例,胆石症合并胆囊炎3例,总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变1例,结果全部有效(蔡景高.大柴胡汤治疗胆道疾患.江苏中医,1962,1:14)。刘氏报道治疗胆囊炎69例,总有效率97.1%。张氏报道治疗胆石症200例,总有效率87%。杨氏报道治疗胆石症35例,结石排尽率达74.3%。张氏报道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用本方治疗,结果26例病人,18例排出结石。谭氏报道用本方治疗胆道蛔虫26例,痊愈21例,有效4例,无效1例(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72)。用本方治疗胆道系统疾病,可根据不同病情加入元胡、川楝、郁金、茵陈、海金沙、金钱草、木香等。

(2)胰腺炎:自1958年以来,各地根据祖国医学“六腑以通为用”的学说,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温州医学院报道以大柴胡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并配合必要的西药、针灸,治疗急性胰腺炎32例,比上一个年度同期单纯用西医治疗的22例明显为优。并认为“六腑以通为用、“痛随利减”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指导原则,因此,大黄的用量需到9~24g,少数病人用到30g,以使大便保持每天3~5次最为恰当(温州医学院工农兵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温州医药,1972~1974,2:24)。天津南开医院报道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急性胰腺炎400例,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他们所用的清胰汤(柴胡、黄芩、白芍、大黄、胡连、木香、元胡、芒硝),其实就是大柴胡汤加减而成。(天津南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新医药学杂志,1972,2:40)。此外,国内以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报道还有很多,1978年8月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会议,共收到论文62篇,共报道急性胰腺炎5675例,其中包括坏死型503例,总平均有效率为94.4%,与国外材料相比,显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优越性。(辽宁省中医研究院编.伤寒论方证研究.沈阳:辽宁出版社,1984.213)。

(3)肝炎:姚氏报道用该方加减治疗肝炎18例,痊愈1例,有效15例,无效2例。韩氏报道20例,均获痊愈(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72)。用此方治疗肝炎时,一是正确选择适应证,一般以湿热蕴结气机郁滞较重者为目标,二是在用药时可酌情加用茵陈、郁金、栀子等利胆退黄药。

(4)急慢性阑尾炎:张氏报道以此方加减治疗急慢性阑尾炎56例,治愈率达94.6%(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73)。临床使用时可参用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并酌加清热解毒药物。

(5)急性扁桃体炎:庞氏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扁桃体炎36例,全部治愈。(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73)

(6)胃溃疡穿孔: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报道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胃溃疡穿孔100例,鲍氏报道治疗溃疡病穿孔41例,吉林医科大学外科报道163例,天津金刚桥医院报道234例。他们的疗法除了胃肠减压外,均以大柴胡汤加减。根据他们的经验,用上法后,一般在24小时左右炎症局限在上腹部或右下腹部,48~72小时肠蠕动恢复,较单纯西医保守治疗显著缩短了住院日期,提高了临床疗效(辽宁省中医研究院编.伤寒论方证研究.沈阳:辽宁出版社,1984.213)。天津南开医院报道398例,80%的病人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97%的病人5天内腹膜炎体征消失,远期随访118例,疗效仍然很好者55.9%,尚好者31.4%,不好者仅为12.7%。据他们的经验,以大柴胡汤为基本方,腹腔感染重者加多金银花、连翘;大便秘结不下者加芒硝;瘀血重者加桃仁、红花、赤芍;郁滞重者加郁金、香附等。用法:第1剂从胃管灌入,以后每日1剂口服。(天津南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穿孔.中华医学杂志,1974,2:66)

(7)耳鸣:日人池田氏报道用本方治疗22例耳鸣患者,显效3例(13.6%),有效1例(4.5%),微效6例(27.3%),无效12例(54.6%)。(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73)

(8)新陈代谢性疾病:日人坦氏报道用本方治疗高脂血症65例,服药后症状的改善率为50%~65%,总改善度达71%,整体安全度达95%,有用度为70%(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73)。寺师氏报道用大柴胡汤加地黄治疗糖尿病患者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作者认为本方具有调整新陈代谢的作用,对于实证者有良效(寺师睦济.大柴胡汤加地黄治疗糖尿病2例.汉方临床,1968,4:37)。寺师氏还用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或桂枝茯苓丸加红花、薏仁治疗痛风2例效果显著。例1尿酸9mg/%,作者曾用大柴胡汤加石膏或麻黄,或合当归拈痛汤治疗无效,后改用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加红花、薏仁,共治疗28天,症状缓解,尿酸3mg%。例2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薏仁、红花治疗20天,尿酸从30mg%降至5mg%,症状消失,又服20剂,随访无复发。(寺师睦济.痛风病2例治验.汉方临床,1968,3:34)

(9)皮肤病:对青年痤疮、丹毒、带状疱疹、皮肤瘙痒症、斑秃等属于气郁热盛或湿热内蕴者,可以本方治疗,加用清热凉血润燥疏风等药,有较好的疗效。

(10)肾盂肾炎、膀胱炎、泌尿系结石:对肾盂肾炎、膀胱炎、泌尿系结石见有小腹疼痛拘急,小便淋痛,发热或往来寒热,舌苔黄燥,脉弦有力者,用本方加金钱草、白茅根等清热通淋药有较好的疗效。

(11)帕金森病:日本矢数氏报道用此方治疗帕金森病10余例,全部治愈。(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73)

(12)其他:个案报道还有用此方治疗感冒,百日咳,痢疾,乙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阻塞性黄疸,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脑出血,脑梗死,荨麻疹,中耳炎,咽峡炎,高血压,胃扭转,顽固性呃逆,过敏性紫癜,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面瘫,精神分裂症,肝脓肿,妊娠呕吐,急性结膜炎,角膜溃疡,梅尼埃病,鼻衄,鼻窦炎,牛皮癣,中暑,产后发热,腮腺炎,疟疾,癫痫,糖尿病,痛风,月经不调,单纯性肥胖等等。对于上述疾病使用本方时,应紧紧抓住湿热或肝胆郁热或肝胃郁热,气机阻滞的病机,并适当予以加减化裁,方能收到满意疗效。

(13)药理作用:综合现代实验研究报道,本方具有抗炎,镇静,双向调节免疫功能,利胆,降低括约肌张力,降低胆石形成率,防止动脉硬化,保护肝脏,降低血脂,抗过敏,降低血压,镇痛,止呕等作用,这些药理作用是该方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病证的基础。

柴胡加芒硝汤

【方歌】

小柴分两照原方,二两芒硝后入良,

误下热来日晡所,补兼荡涤有奇长。

【白话解】柴胡加芒硝汤的药物组成是取小柴胡汤原方分两的三分之一,再加入二两芒硝(后人)而成,其主治的病证为大柴胡汤证误用攻下后,正气偏虚,而少阳阳明邪热未清,表现为日晡所发潮热,胸胁满而呕,微利,其方即可补正气之虚,又兼荡涤少阳阳明邪热之能。

【药物组成】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 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临证用法】

1.药物用量:柴胡8g 黄芩3g 人参3g 炙甘草3g 生姜3g 半夏5g 大枣3g 芒硝6g

2.煎服方法:上药除芒硝外,以水800ml,煮取400ml,去药渣,加入芒硝,再用微火煮沸,分为两次,每次服200ml,如服药后未效,可再服。

【方药分析】柴胡加芒硝汤是《伤寒论》为少阳阳明并病的大柴胡汤证误用丸药攻下之后,正气偏虚而少阳阳明邪热未除之证所设的权变之法。本证因伤寒日久不解,邪入少阳阳明之经,但医者辨证不明,误用丸药攻下,因丸药性缓,不能荡涤胃肠之燥实,更不能清透少阳之邪热,然苦寒通下之性反留中而致利,以致形成正气偏虚,少阳阳明之热未清之证。由于少阳之邪不解,枢机不利,干犯胃腑,故症见胸胁满而呕;因阳明之热邪壅聚,故见日晡所发潮热;因丸药苦寒之性留中不去,故不见大便燥结之症,反见微利之候。此证经误治后,病邪未解,潮热未罢,仍是少阳兼阳明里实,不过毕竟处于下后之微利,故不可与大柴胡汤,而是先以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冀其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若服用小柴胡汤不愈者,方可服柴胡加芒硝汤治之。

本方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加芒硝以泻热润燥。与大柴胡汤相较,不用枳实、大黄、芍药者,乃因其下后胃肠受损,正气较虚,里有燥热而结实未甚,故不用行气荡涤之品,而用芒硝之咸寒润下,泻热去实。因正气不足,故留参、草以益气和中。本方剂量为小柴胡汤的三分之一,芒硝二两,亦属小量,故为和解通下之轻剂。

【方剂功效】和解少阳,泻热润燥。

【适应证候】伤寒日久不解,邪入少阳阳明,误用丸药攻下后,正气偏虚,邪热未除,症见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微利,服小柴胡汤后病证不解者。(104)

【临床应用】古今文献中记载单用此方者甚少,往往作为小柴胡汤的加减法用之。现今临床上凡是小柴胡汤证兼见阳明里热而不甚者,皆可以此方治之;另外,大柴胡汤证见有正气偏虚者,也可以此方治之。故其临床应用可参见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条下所载之内容。

桃核承气汤

【方歌】

五十桃仁四两黄,桂硝二两草同行,

膀胱热结如狂证,外解方攻用此汤。

【白话解】桃核承气汤由桃仁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芒硝、炙甘草各二两组成。本方主治热邪结聚下焦膀胱之位,症见如狂,少腹急结者,但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必须待表证已解之后才可使用本方。

【药物组成】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临证用法】

1.药物用量:桃仁25g 大黄12g 桂枝6g 炙甘草6g 芒硝6g

2.煎服方法:上药除芒硝外,以水1400ml,煮取500ml,去药渣,加入芒硝,然后再用小火煮至微沸下火。每次服100ml,饭前服,每日3次。

3.服药后反应:服药后见微利是药已中病之征。

【方药分析】桃核承气汤是《伤寒论》中太阳病蓄血轻证的主治方。蓄血轻证是由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化热入里,与血相结于下焦而成。由于邪热与瘀血相搏结于下焦之位,气血凝滞不通,故少腹疼痛胀满而拘急不舒;因瘀血浊热上扰心神,神明被扰,故有视听言动时慧时昧之如狂。血与热结,气血不通,故当活血化瘀,通下瘀热。本方中大黄苦寒、芒硝咸寒,功能泻热破结,且大黄尚可去瘀生新;加之桃仁活血化瘀以破蓄血,则瘀热之邪可得通下;桂枝之用,不在解表,而在辛温以通阳气,因通阳即可行阴,理气则能行血,血行而结散;甘草调和诸药,且可防攻邪之品以伤正。全方相合,祛邪与护正兼顾,泻热与行瘀并行,理气与行血同治,服药后热泻瘀行而诸证自除。

【方剂功效】活血化瘀,通下瘀热。

【适应证候】太阳表邪循经入里,与瘀血结于下焦,症见少腹急结,如狂,小便通利,表证已解者。(106)

【禁忌证候】

上证表邪未罢者。(106)

【临床应用】

1.古代应用

(1)《伤寒总病论》:治产后恶露不下,喘胀欲死,服十瘥十。

(2)《儒门事亲》:妇人月事沉滞,数月不行,肌肉不减,《内经》名为瘕,为沉也。沉者月事沉滞不行也,急宜服桃仁承气汤加当归,大作剂料服,不过三服,立愈,后用四物汤补之。

(3)《直指方》:桃仁承气汤治下焦蓄血,漱水迷忘,小腹急痛,内外有热,加生蒲黄。

(4)《脉因证治》:桃仁承气汤治血热夜发热者。

(5)《传信尤易方》:治血淋,桃仁承气汤空心服效。

(6)《妇人良方大全》:本方治瘀血,少腹急痛,大便不利或谵语,口干漱水不咽,遍身黄色,小便自利,或血结胸中,手不敢近腹,或寒热昏迷,其人如狂。

(7)《济阴纲目》:桃核承气汤治下痢紫黑色者,热积瘀血也,腹痛后重异常,以此下之。

(8)《备急千金要方》:以本方去桂枝,加蒲黄、大枣,治跌打损伤,胸腹中有瘀血,呼吸困难者。

(9)《瘟疫论》:以本方去桂枝,加当归、芍药、丹皮,治疗瘟疫昼夜发热,日晡益甚,既投承气,昼日热减,至夜独热,由于瘀血未行者。

(10)《重订通俗伤寒论》:以本方去桂枝,加五灵脂、生蒲黄、生地、犀角汁,治下焦瘀热,热结血室,谵语如狂,小腹串痛,带下如注,腰痛如折者。

(11)《医方类聚》:瘀血经闭,痛经,产后恶露不下,脉沉实或涩。

(12)《证治大还》:治胸中气塞,上吐紫黑血,属瘀血内热盛者,或打扑内损有瘀血者,本方加减下之。

(13)《类聚方广义》:治痢疾身热腹中拘急,口干唇燥,舌色殷红,便脓血者。淋家少腹急结,痛连腰腿,茎中疼痛,小便涓滴不通者,利水不能治,若用此方则两便通利,苦痛立除。小便窿闭,小腹急结而痛者;打扑疼痛,不能转利,二便闭涩者亦良。

(14)《方舆輗》:桃核承气汤,治产后恶露涩滞,脐腹大痛者;胎死腹中,胞衣不出,血晕等诸证亦佳。

(15)《柯氏方论》:此方治女子月事不调,先期作痛与经闭不行者最佳。

2.现代应用

(1)精神分裂症:赵氏报道用本方治疗精神分裂症病36例,有效23例。牛氏治疗40例女性患者,总有效率为77.5%。杨氏治疗30例女性患者,结果治愈6例,显效17例,进步4例,无效3例。李氏用本方加减治疗30例,全部治愈(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57)。用本方治疗精神分裂症,应以病机属瘀热相结者为对象,如邱氏用本方治疗2例产后发狂,精神失常而伴少腹坚满的病人,药后下黑便而愈。

(2)流行性出血热:吉林省桦甸县人民医院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58例,对少尿期的病人采用本方治疗,对改善肾功能有较好的疗效(吉林桦甸县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58例临床观察.新医药学杂志,1973,10:20)。刘氏报道用本方加连翘、生地、滑石等,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病人,亦有较好的效果。(刘良凡.桃核承气汤应用体会.四川中医,1988,8:14)

(3)血管性头痛、肌紧张性头痛或外伤后头痛:一般以头痛如劈或如针刺,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口渴等作为投药指征,用本汤加川芎、全虫、僵蚕等,效果甚佳。如秦氏以本方加减治疗外伤后头痛10例,经较长时间用药后全部治愈。(秦增寿.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外伤性头痛.河南中医,1983,4:11)

(4)高血压、动脉硬化:一般以面红带血丝、腹胀满疼痛、便秘作为投药指征。如陈氏以本方治疗一例高血压轻度脑溢血的病人,诊断为实热性中风、痰瘀两结证而获效。(陈玉英.略论瘀血的证治.上海中医药,1963,10:17)

(5)外伤瘀血:广州中医学院西医学习中医班用本方加归尾、赤芍、红花、苏木、牛膝、虻虫之类药物,治疗5例胸腰椎骨折的病人,取得满意的疗效。吴氏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引起脏腑功能失调的病人14例,其中12例用本方治疗,全部有效。(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57)

(6)瘀血性闭经:以本方加活血理气之品,如当归、川芎、赤芍、红花、香附等对瘀血性闭经有效,如伴有痛经时,可加元胡、川楝、乌药等。

(7)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病人症见小便淋涩或点滴不通,或便涩兼血,少腹急结者,用本方加滑石、车前子、木通、金银花等清热渗利之品常可取效。

(8)急性坏死性肠炎:肖氏报道用本方治疗坏死性肠炎22例,治愈19例,死亡2例,1例转外科治疗(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57)。用本方治疗此病时,应以小腹绞痛拘急,大便不下或便下少量血性脓液,小便淋痛涩滞,身热,舌质紫暗为指征。

(9)泌尿系结石:陈氏报道11例泌尿系结石引起的肾绞痛,用本方治疗全部有效。(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57)

(10)血卟啉病:游氏报道35例血卟啉病患者,结果治愈31例,好转3例,无效1例(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57)。由于本病常见有腹痛拘急,恶心、呕吐,吐物为咖啡样,伴有精神失常,神经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皮肤红斑、溃烂、丘疹等,与太阳蓄血,瘀热相结证相似,故用此方每收良效。

(11)糖尿病:熊氏把30例本病患者分为中药组与中西药合用组,用本方治疗后,中药组有效率为90%,中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0%。认为本方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不但具有类似口服西药磺酰脲类药的降低血糖的作用,同时还具有降血脂、防治并发症的作用,且副作用明显少于对照组。(熊曼琪.临证实用伤寒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68)。

(12)肠结核、粘连性肠梗阻:见有大便不下,腹痛剧烈,痛如针刺,固定不移,舌苔黄燥或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者,用此方破瘀泻热,通下腑实,每获良效。

(13)手术后并发症:刘氏报道输精管结扎术后并发症38例,用本方治疗均获较好疗效。邓氏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合并肠麻痹者20例,全部有效。(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57)

(14)雀斑、痤疮、冻疮、荨麻疹:上述皮肤疾病属于瘀热内结者,用本方加减治疗有效,尤其是女性患者伴有月经不调,大便秘结者效果更好。

(15)暴发性痢疾:对暴发性痢疾,见有腹中急疼,小便涩滞,大便不下,或便下少许脓血,高热不退,神志昏迷,谵语,舌苔黄燥,脉弦数者用本方有良效。如裴氏用本方治疗暴发性痢疾26例,治愈22例,死亡2例,转院治疗2例。(裴飞学.新订桃核承气汤治疗暴发性痢疾的体会.新中医,1973,4:44)

(16)更年期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症:日人原田氏用本方治疗更年期综合征12例,有效率为83.3%。对于经前期紧张症见有月经色黑有块,经期不准,大便秘结,心烦急躁,胸胁满闷,舌质紫暗,脉弦数者用本方加香附、郁金、柴胡效果明显。

(17)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宫外孕、产后恶露不下、经闭、痛经:对于上述妇科疾患,凡属于瘀血内结,或瘀热内结者具有良好的效果。

(18)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眼底出血:前述的内眼病见有视力急剧或逐渐减退,眼球疼痛或如针刺,眼底检查见有视神经乳头苍白或充血,全身症状伴有心烦急躁,胸胁满闷,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弦数者,可用本方治疗而取效。

(19)其他:另有个案报道用本方治疗反应性精神病,癔病,脑震荡后遗症,坐骨神经痛,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手术后尿潴留,习惯性便秘,痔疮,血瘀型不孕,子宫内膜异位,产后血栓性脉管炎,虹膜炎,蛲虫病,单纯性肥胖,溃疡病合并出血,风湿性关节炎,梅尼埃病,癫痫,破伤风,白塞氏病,牙痛,牛皮癣,过敏性紫癜,肺结核,胎盘残留,淋病性尿道狭窄等,也有不同的效果。

(20)药理作用:综合各家报道,归纳本方的药理作用为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凝,抗炎,泻下,增加股动脉、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血压,降低外周阻力等作用。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方歌】

参苓龙牡桂丹铅,苓夏柴黄姜枣全,

枣六余皆一两半,大黄二两后同煎。

【白话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药物构成为人参、黄芩、龙骨、牡蛎、铅丹、茯苓、半夏、大黄、生姜、大枣,除大枣为六枚,大黄为二两外,其余诸药的用时均为一两半,煎药时须注意大黄应后下。

本方所用的药物分量是按《金匮玉函经》与《外台秘要》所载,若按宋本《伤寒论》的剂量则不同,可参考下面的药物组成。

【药物组成】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临证用法】

1.药物用量:柴胡12g 龙骨 黄芩 生姜 铅丹 人参 桂枝 牡蛎各5g 半夏8g 大黄6g 大枣10g

2.煎服方法:上述各药除大黄外,用水1600ml,煮取800ml,再加入大黄煮一、两沸,去药渣,每次服200ml。

【方药分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伤寒论》中少阳兼表里三焦俱病的主治方。本病由于伤寒日久不解,且误用攻下之法,致使正气受损,邪入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表里三焦之气不和,故见症复杂。因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决断失职,则胸满烦惊;少阳相火上炎,加之胃热上蒸,心神被扰,则谵语;三焦枢机不利,决渎失职,膀胱失于气化,则小便不利;阳气内郁而不得宣达,三阳经气不利,则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综上可知,本证乃邪气弥漫,表里俱病,虚实互见,虽有三阳证见,但以少阳为主,故治疗以小柴胡汤和解为主,加减化裁以治兼证。

本方以小柴胡汤去甘草,加桂枝、茯苓、大黄、龙骨、牡蛎、铅丹而成。因邪入少阳,故以小柴胡汤以和解枢机,扶正祛邪;加桂枝、茯苓,以助太阳气化而行津液,通利三焦而利小便;加大黄以泻阳明之热,和胃气而止谵语;加龙骨、牡蛎、铅丹以重镇而安神明,止烦惊;因邪热弥漫全身,故去甘草之缓。诸药相合,使少阳枢机得利,三焦通达,气化以行,里热得清,神明得安而诸证悉除。

【方剂功效】和解泻热,镇惊安神。

【适应证候】伤寒八九日后,误用下法,致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107)

【临床应用】

1.古代应用

(1)《伤寒论类方》:本方下肝胆之惊痰,治癫痫必效。

(2)《经验集录》:本方治小儿连日壮热,实滞不去,寒热往来,惊悸。

(3)《类聚方广义》:本方治狂证,胸腹动甚,惊惧避人,兀坐独语,昼夜不眠,或多猜疑,或欲自死,不安于床者;又治痫症,时时寒热交作,郁郁悲愁,多梦少寐,或恶接人,或屏居暗室,殆如劳瘵者;狂癫二证,亦当以胸胁苦满、上逆、胸腹动悸为目的。癫痫,居常胸满上逆,每月二三发者,常服此方,则免屡发之患。

(4)《餐英馆治疗杂话》:此方用于痫证及癫狂,屡屡得效。当今之病人,气郁与肝郁者十有七八。肝郁者,为痫证之渐,妇人肝郁与痫证尤多。若能理解此汤之意,当今难病则不难治矣。伤寒论用于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者。此数证中,胸满为主证,烦惊、小便不利为次证也。因胸满,故胸中自烦。烦则心神不安,遇事而惊也。气上行于胸膈,结而不行则郁。上有胸结,下则小便不利,故此方之主证为胸满也。严格区分,若有大小便秘而烦惊者,尤为正证矣。又一种痫证,别于脐下而动悸,上攻心胸,发则呼吸短促,手足拘急,日发7~8次,乃至10余次。此者,必用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之类。其中由少腹至心下,水气上冲,脐下动悸者亢进者,苓桂甘枣汤为佳。病人之症常上居胸中,如发则眩晕者,宜苓桂术甘汤。此证有用奔豚汤,或五苓散者。……然而不见癫症,因有肝郁症而逐渐增剧,心腹膨胀,或痞塞于胸中而满,小便不利,肩背气塞之病人,妇人为多,此证非气郁,乃肝郁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甚为有效,但必须以胸满为标准。

(5)《古方药囊》:胸中满而有堵塞不通感,焦躁易惊,小便难,胡言乱语,身体困倦,重则身动不遂,于大病中亦发生此证,平素气郁甚,亦发此证者,大便秘结为甚。

2.现代应用

(1)癫痫:以该方治疗癫痫屡有报道,如张氏用本方治疗癫痫病常获良效,他曾治疗一张姓患者,患癫痫病10余年,每月发作,观其人体质健壮,舌苔白腻,舌边尖红赤,脉弦滑,用本方加味,连服16剂发作停止,随访两年无复发(张克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应用.陕西中医药,1974,5:54)。又如蓝氏用该方加减治疗癫痫36例,痊愈18例,好转11例,无效7例(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57)。此外,陈氏、杨氏、岳氏等均有用本方加减治疗癫痫病获效的报道,日人坂口氏也认为本方是治疗癫痫病的有效方剂。(杨百茀.实用经方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16)

(2)神经官能症:陈氏用本方治疗神经官能症50例,取得较好疗效(陈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郁证型神经官能症.陕西中医,1984,12:4);杨氏报道用本方治疗郁症型神经官能症35例,均获满意疗效。(杨培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郁证35例.山东中医,1984,3:24)

(3)精神分裂症:用本方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个案病例屡有报道。如张志民以本方治疗一男性患者,47岁,有精神分裂症史,因饮酒而复发。症见精神失常,脉沉弦,小便少,大便秘,腹拒按,烦惊不安,整天吵闹。以本方化裁,服药后4小时入睡,一夜安寐,后以原方服5剂而愈(张志民.伤寒论方应用法.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0)。周氏用本方与铁落饮配合,治疗13例早老性精神病(其中10例经检查证明为脑萎缩),痊愈3例,显著进步8例,稍进步1例,无效1例,观察到本方无任何副作用(周康.运用辨证论治治早老性精神病13例报告.上海中医药杂志,1958,11:30)。周氏还用本方合癫狂梦醒汤治疗精神分裂症40例,其中痊愈10例,好转10例。(周康.新制柴胡汤治疗40例精神分裂症的初步疗效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8:33)

(4)甲状腺功能亢进:喻氏报道用本方变通治疗甲亢100例,显效50例,有效41例,无效9例。雪材氏报道用本方治疗8例,全部有效。(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57)

(5)高血压:用本方治疗痰热上扰型高血压有效。如矢数道明曾治一男性患者,61岁。因参加选举而疲劳,某夜头痛剧烈,意识不清。意识恢复后,右下肢无力,头不能转动,言语障碍,右视野狭小,舌不能伸出,胸胁苦满,脐上动悸,血压175/100mmHg,用本方原方,服药第3日步行轻快,第7日血压下降至120/70mmHg,恢复健康(矢数道明.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30)。又曾治两例高血压引起耳鸣难忍的患者,经用本方治疗,血压下降,耳鸣及其他症状也随之改善。(矢数道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验案.汉方临床,1970,10:46)

(6)更年期综合征:张氏报道用本方治疗某女,44岁,半年来月经紊乱,两月一行,近日双目怒视,言语多时絮絮不休,时或默不理人,厌食,失眠,睡中惊惕多梦,有时惊叫,恶闻闹声,厌光,厌生人,喜孤居斗室。大便硬,胸满口苦,舌苔薄黄浊腻,脉沉弦。用本方治疗,共服50余剂,诸证消失,观察2年未复发。(张志民.伤寒论方应用法.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0)

(7)脑震荡后遗症:据中日友好医院印会河经验,以本方治疗脑震荡后遗症以头痛,失眠,心烦,惊悸为主症,舌苔黄,脉弦者,疗效甚佳。

(8)其他:另有个案报道用本方治疗夜游症,小儿夜惊症,小儿夜尿症,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阳痿,青光眼,帕金森病,血管神经性头痛,阵发性心动过速,尿毒症,闭经,耳鸣,耳聋等有效。用本方治疗上述疾患时,应以病机属于枢机不利,肝胆气郁、痰热上扰,神明不安所致为准。临床症状多出现口苦、往来寒热,烦躁,厌光、厌生人、厌大声,时有错语或多言,惊惕不安,夜眠多梦,身重,舌苔黄厚浊腻、脉弦等,以上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合并出现。

(9)应用注意:方中铅丹固然能镇惊安神,但本品有毒,曾有中毒病例文献报道,用时必须谨慎。若小量暂时应用尚可,若需久服或大量服用者,则以生铁落、磁石代之为宜,不仅较为稳妥,且疗效肯定。

(10)药理作用:伊藤的研究表明,本方对甲苯丙胺所引起的小鼠自发运动量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戊巴比妥引起的小鼠自发运动量的减少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而对正常状态小鼠的自发运动量无影响,但可在兴奋时起抑制作用。唐氏的研究表明,本方对儿茶酚胺所致的动物的心血管损伤有有效的保护作用。中西医的研究表明,该方能增强肾上腺素对血小板的凝集作用,该作用可被α,,2,,受体拮抗剂所阻断,而不被α,,1,,受体拮抗剂和乙酰马来酰胺所阻断,其作用机理可能是对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具有激活作用。(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57)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方歌】

桂枝去芍已名汤,蜀漆还加龙牡藏,

五牡四龙三两漆,能疗火劫病惊狂。

【白话解】桂枝去芍药汤已是一个独立的方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是在桂枝去芍药汤原方的基础上,再加入蜀漆、龙骨、牡蛎而成。这三味药的用量分别是,牡蛎五两,龙骨四两,蜀漆三两,本方可用以治疗由于火劫所致的惊狂证。

【药物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临证用法】

1.药物用量:桂枝9g 甘草6g 生姜9g 大枣6枚 牡蛎15g 蜀漆9g 龙骨12g

2.煎服方法:上7味,以水2400ml,先煮蜀漆,当煮至2000ml时,加入其他药物,继续煮至600ml,去掉药渣,分为3份,每次服200ml。

【方药分析】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是治疗太阳表病误用火劫发汗后导致亡阳惊狂的主方。本病因太阳表病误用火疗迫劫取汗,以致汗出过多,心阳随汗外泄,阳虚不能养神,则心神浮越不敛,故发生惊狂,卧起不安。本方以桂枝汤去芍药,更加蜀漆、龙骨、牡蛎而成。方取桂枝甘草相合之辛甘,温养心阳,以救心阳之亡失;生姜大枣调合营卫,补益中焦,以充化源,并能助桂枝甘草温补阳气;龙骨牡蛎皆属重镇之品,可安神明以定惊;而牡蛎与蜀漆相配,又能涤化痰浊,安神止狂。蜀漆即常山之苗,味辛苦而性寒,用于本方尚可去火疗过程中进入心胸的火邪,今临床上多以常山代之。本方去芍药者,一因其味酸苦而性阴柔,非亡阳所宜,二因其能牵制桂枝之性,不利于辛甘补阳之法发挥急救心阳之效,故去之。诸药合用,可共奏温复心阳,潜镇安神,化痰开窍,止狂救逆之功。本证因火劫致逆而成病,故本方相应名曰救逆汤。

【方剂功效】补益心阳,镇惊潜敛,兼祛痰安神。

【适应证候】

伤寒太阳表证,医生误用火法强制取汗,导致心阳亡失,症见惊悸狂乱,起卧不安,精神失常者(112)。

【临床应用】

1.古代应用

历代医家对本方的运用多遵仲景之旨,用于心阳虚兼痰浊内扰所致之惊狂证,而对本方的扩展应用较少。

2.现代应用

(1)心脏神经官能症:症见心胸满闷,心悸心慌,胆小易惊,不能安寐,脉细小,舌质淡,或见白腻苔。用本方治疗有较好效果。

(2)癔病:常见于女性有癔病性格特征者,发病时患者大哭大笑,大喊大叫,蹬足捶胸,手舞足蹈,甚者乱唱乱骂,撕衣咬物,常有装模作样的戏剧性表演。舌苔白腻,脉弦细或细小,可用本方治疗而取效。

(3)阳痿早泄:症见阳痿不举或举而不坚,胆怯多疑,心悸易惊,面白少气,精神不振,寐不安宁,临事即泄,精气清冷,舌质淡青,苔薄白或腻,脉弦细。用本方加入补肾之品如淫羊藿、菟丝子、蛇床子等效果甚佳。

(4)心虚惊恐:由心阳虚所致之惊恐证,可用本方为基础略事化裁而治之。如《伤寒论方医案选编》载,一男性患者,36岁,病因大惊而起,日夜恐惧而不敢独宿,即使有人陪伴也难安寐而时惊醒。白天不敢独行,即使有人陪伴也触目多惊而畏缩不前。每逢可怕之事,即自发呆而身寒肢厥并阴囊内缩,手足心汗出。发作之后则短气尿多,饮食减少。舌质淡,苔白,脉弦。以本方去蜀漆,加远志、桂圆肉、浮小麦,服3剂而夜寐渐安,恐惧感明显减轻,发呆次数大减,可以独自外出行走,不再需人陪伴。

(5)据王氏经验,此方治疗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忽寒忽热、心神不宁、口干心悸、肢寒等症状,以及癔病、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症、女性青春期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的某些疾病有良效。如治一男学生,23岁,失眠、遗精一年,伴腰酸腿软,小便频、耳鸣胁痛,舌苔薄白,六脉虚大,用本方加减,服10余剂,诸证大减,后改汤为丸缓治其本而取效。(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3.168)

(6)据现代药理研究:龙骨所含之钙能促进血液凝固,减少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并抑制骨骼肌的兴奋;牡蛎所含的碳酸钙、磷酸钙、硫酸钙能抑制胃酸分泌,蜀漆具有显著的抗疟、抗阿米巴、解热、降低血压、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此3药再加入桂枝去芍药汤,即有发汗解热、健胃制酸、抗疟、抗流感病毒、减低兴奋性的作用。(黄奕卿.伤寒方苑荟萃.厦门:厦门市医药研究所印,1982.34)

桂枝加桂汤

【方歌】

气从脐逆号奔豚,汗为烧针启病源,

只取桂枝汤本味,再加二两桂枝论。

【白话解】自觉有气从脐下上冲心胸,发作时有难以耐受而欲死之感者,叫作奔豚病,本病的由来是由于用烧针的方法发汗,致使心阳受伤所致。桂枝加桂汤为治疗此种病的主方,本方即是取桂枝汤原方,再加入二两桂枝而成。

【药物组成】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临证用法】

1.药物用量:桂枝15g 芍药9g 生姜9g 炙甘草9g 大枣6枚

2.煎服方法:上5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药渣,分3次温服。

【方药分析】本方为《伤寒论》治疗奔豚证的主方。奔豚之名,始见于《内经》,继见于《难经》,其后《诸病源候论》释之曰:“奔豚者,气上下游走,如豚之奔,故曰奔豚。”《金匮要略》指出:“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这基本上描述了此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上所见到的此类病证常是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下向上而冲逆,发作时,先觉脐上或脐下悸动,旋即逆气上冲心胸,痛苦异常。其气所过之处,则有各种症状出现,如气至胃脘,则见脘腹胀满;气至心胸,则胸闷气促,心悸不宁;气冲咽喉,则憋闷窒息欲死,甚则冷汗淋漓;气上冲巅顶,则晕眩跌仆。逆气复还于下,则诸证消失。本证的特点是时发时止,呈阵发性发作,间歇期则无痛苦。对此类病证,现代医学有诊为神经官能症者,有诊为癫痫病者,亦有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有两种,其一是因受惊而发,其二是因受寒而发,本方所主为后者。据原文所载,本方所主之证,乃因用烧针取汗,汗出腠理开,针孔处受寒邪所袭而不得疏散,故红肿如核。劫汗内伤心阳,阳虚阴乘,水寒之气乘虚上犯心胸,故发为奔豚。其治法是先以艾柱灸针处之赤核各一壮,以温散其寒,再内服本方以温心阳而平冲逆。

本方由桂枝汤加重桂枝用量而成。方取桂枝甘草辛甘合化,温通心阳;芍药甘草酸甘合化以和荣阴;生姜大枣能佐桂、甘以化生荣卫之气。本方用桂枝增量至五两,其意在即可解肌通阳,又可平冲降逆。因本证心阳不足,故加大用量以增补益心阳之功;因下焦水寒之气乘机上犯,而桂枝有降逆气之功,故加大用量以平冲降逆。

本方与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药味组成相同,但因为方中桂枝与芍药的比例不同,而各有不同的功效。桂枝汤中桂芍等量,散收相平,开合相须,相反相成,重在调和营卫,解肌走表;桂枝加芍药汤中芍药多于桂枝,敛大于散,故重在缓中和里;本方中桂枝多于芍药,其旨在于平冲降逆而治奔豚。临证时应加以区别应用。

【方剂功效】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适应证候】

太阳表证,用烧针取汗,针孔处受寒,发生红肿如核,而自觉内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者。(117)

【临床应用】

1.古代应用

古人用此方多遵仲景之意,用于心阳虚下焦水寒之气乘虚上冲所致之奔豚。

(1)《遯园医案》:湖北张某,为书店帮伙,一日延诊,云近日得异疾,时有气痛,自脐下少腹起,暂冲痛到心,顷之止,已而复作,夜间尤甚,请医不能治,已有一月有奇。审视舌苔白滑,脉沉迟,即与桂枝加桂汤,一剂知,二剂愈。

(2)《经方实验录》:周右,住浦东,初诊,气从少腹上冲心,一日四五度发,发则白津出,此作奔豚论,肉桂心一钱,川桂枝二钱,大白芍二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大红枣八枚,服药后,气上冲,减为日二三度发,白津之出亦渐稀,下得矢气,此为邪之去路,佳。用肉桂心一钱,川桂枝三钱,大白芍三钱,炙甘草三钱,生姜三片,红枣十枚,厚朴五钱,半夏三钱。

2.现代应用

(1)奔豚病:用本方治疗奔豚病的个案屡有报道。如:

刘渡舟曾治一崔姓妇,自觉有一股气从两腿内踝,沿阴股向上冲动,至少腹则腹胀,至心胸则心悸胸闷,头出冷汗,精神极度紧张,有死亡的恐惧感,日作三四次,兼见腰酸带下,面色青黄不泽,舌胖质嫩,苔白而润,脉弦数无力。用桂枝加桂汤,另服黑锡丹二钱,共服5剂而愈。(刘渡舟.伤寒论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6)张志民治一67岁女性,有肺结核史,时有咳嗽,痰薄白,半年来时患腹痛,发无定时,发时少腹有一小块,向上冲动,泛泛欲呕,汗出恶风,肢冷,头晕,舌质淡,苔白滑,脉弦滑。方用桂枝加桂汤加茯苓,服5剂而愈。(张志民.伤寒论方运用法.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884.21)王庆国曾治一9岁男孩,患病一年余,自觉有一股冷气自小腹上冲,冲至脘腹则拘紧而痛,冲至心胸则胸闷,冲至咽喉则憋气,冲至头则头晕,暂时失去感觉,外人则看其呆坐或呆立。病呈阵发性,一日1~10次不等。医院怀疑为症状性癫痫或小舞蹈病。查其舌质淡,舌苔白滑,脉弦细。用桂枝加桂汤,服7剂而症状消失。黄氏对440例肝郁气滞及其有关证候进行分析,指出奔豚气病主要是边缘系统、下丘脑、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功能偏亢,腹腔神经丛机能紊乱或病损,皮质内抑制过程减退,间脑释放所致。440例观察组中,包括神经、消化、泌尿生殖、心血管、呼吸系统等40多个病种。(黄炳山.奔豚气与梅核气之临床及现代病生理基础.辽宁中医杂志,1981,9:21)

(2)经期下焦受寒:张志民曾治一女学生,因月经来潮时登厕遇大风,觉下身一阵阴冷,当夜少腹冷痛,有冷气自痛处上冲胸部。恶寒,口淡,头眩,手脚发冷,发作时全身出冷汗。经用热水袋温腹部后痛渐减而入睡。如此每日发一二次,曾服中西药无效。查患者面色苍黄,舌淡润,腹弦急,按之如鼓,手指冷,脉沉而弦。用桂枝加桂汤再加丁香,服1剂后,放冷屁颇多,腹痛及气冲均大减,续服原方1剂而愈。(张志民.伤寒论方运用法.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884.21)

(3)冠心病心律不齐:自觉有气上冲,便发生早搏,心律不齐,心胸憋闷,舌质淡润,脉细弦者,用本方有效。

(4)脑外伤后综合征:左氏认为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样而复杂,一般来说以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癔病样症状为主。中医认为气滞血瘀、痰湿中阻是发生本病的主要机理,常见肝脾不和或脾胃不和诸证。其以本方加赤芍、桃仁、礞石、石菖蒲、远志、马尾连、瓜蒌治疗30例脑外伤,其中有23例服药2~3个月症状基本消失,6例明显好转,1例略有好转。(左凤云.对脑外伤后综合征的治疗体会.新医药学杂志,1977,9:23)

(5)其他:临床上神经官能症、胃炎、更年期综合征、慢性结肠炎、神经性头痛见有心胸不适,有气上冲感者可以本方治之。

(6)偏头痛:郭氏报道用桂枝加桂汤加减治疗23例患者,近期疗效一般都在服药3~5剂后头痛减轻(12例)少则1~3剂(5例)多则6~10剂(4例),无效2例。(郭令茹.桂枝加桂汤治疗偏头痛23例.陕西中医函授,2000,4:25)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方歌】

二甘一桂不雷同,龙牡均行二两通,

火逆下之烦躁起,交通上下取诸中。

【白话解】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中用二两炙甘草,一两桂枝,两味药的用量是不同的,而龙骨牡蛎则都是用二两,本方主治用火法致误后,又误用下法,更误用烧针,一误再误三误,导致心阳虚损所致的烦躁证。本方的功用是取龙骨牡蛎重镇之品抑亢阳以下交于阴,取桂枝辛温之品启阴气以上交于阳,最妙在炙甘草一味,其用量在本方中偏多,意在资助中焦,而使上下之气交通于中土而烦躁自平。

【药物组成】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临证用法】

1.药物用量:桂枝3g 炙甘草6g 牡蛎6g 龙骨6g

2.煎服方法:上4味,以水1000ml,煮至500ml,去药渣,分3次,每次温服160ml,1日3次。

【方药分析】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是《伤寒论》治疗心阳虚烦躁证的主方。本方所治的心阳虚烦躁证是由伤寒病误用火疗致逆后,又误行攻下,再加烧针,一逆而再逆,损伤心阳,致使心阳虚不能敛养神气,使心神浮越所致。方用桂枝甘草辛甘化合,以温通心阳;龙骨牡蛎潜镇安神以治烦躁。诸药相合,使心阳得复,心神得潜而烦躁得除。

【方剂功效】补益心阳,潜镇安神。

【适应证候】伤寒病,误用火法致逆,又行攻下,再用烧针劫汗,使心阳虚损,心神浮越而烦躁者。(118)

【临床应用】

1.古代应用

古代医家对本方的应用多遵仲景之意,用于心阳虚烦躁或心阳虚心悸之重证。

2.现代应用

(1)心阳虚之心悸怔忡:症见心悸怔忡,胆小易惊,多汗面白,舌淡苔薄白,听诊或心电图检查见有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可见于风心病、肺心病及甲亢所致心脏病患者,临床应用时可酌加远志、炒酸枣仁、人参、茯苓等。

(2)心阳虚之烦躁不眠:症见心烦难以入睡,或睡中易醒,或多梦纷纭,胆小易惊,或伴见心悸怔忡,舌质淡,脉细小或沉弱,可酌加黄芪、人参、五味子、茯苓等。

(3)心气虚之寐中遗尿:症见睡中遗尿,尿频而量少,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清长,心悸易惊,脉沉迟无力,舌淡苔白。用本方时可加用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川断等。

(4)心阳虚遗精:孙氏治一男性,证属心阳虚遗精,患者每日遗精1次,伴腰酸耳鸣,身困乏力,失眠心悸,汗出如水洗,舌淡苔白,脉沉细,方用本方加金樱子、覆盆子,服10剂,诸证大减,后以归脾丸巩固,追访2年未复发。(孙溥泉.伤寒论医案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16)

(5)老年中风:韩氏报道用本方加味治疗老年中风73例,分为急性期与恢复期两个阶段。急性期中经络者用本方加钩藤、天麻、地龙、半夏。中脏腑闭证用本方加石菖蒲、郁金、钩藤、天麻、地龙、半夏;脱证用本方加麦冬、红参、五味子。恢复期用本方加当归、黄芪、地龙、全虫、牛膝、杜仲、枸杞。结果基本治愈15例,显效47例,无效7例,死亡4例。(韩玉秀.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老年中风73例.浙江中医杂志,1987,3:106)

(6)神经官能症、癔病:丁氏用本方治疗癔病、神经官能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治一女性患者,50岁,因精神创伤后哭笑无常,诊为癔病,经治半年无效。诊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表情淡漠,舌淡苔白,脉弦细,以本方加黄芪、当归、白芍、大枣,煎服3剂后,精神好转,心情舒畅,症状减轻,继服原方21剂,精神一如常人。(丁世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神经官能症38例.湖北中医杂志,1983,1:11)

(7)甲状腺功能亢进:阳氏报道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38例,治愈19例,好转16例,无效3例,疗程最短45天,最长150天,平均为77天。(阳怀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38例.实用中医杂志,1996,3:3)

抵当汤

【方歌】

大黄三两抵当汤,里指任冲不指胱,

虻蛭桃仁各三十,攻下其血定其狂。

【白话解】抵当汤中用三两大黄为主药,其主要作用为攻下在里之瘀热,但此处之里是指任脉与冲脉,而不是膀胱。方中还有三十个虻虫,三十条水蛭,三十枚桃仁(此系按《金匮玉函经》用量,若按《伤寒论》当为桃仁二十枚)。全方可攻瘀泄热而止狂乱。

【药物组成】水蛭 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临证用法】

1.药物用量:水蛭15g 虻虫15g 桃仁15g 大黄(酒洗)9g

2.煎服方法:上4味,以水1000ml,煮取600ml,去药渣,温服200ml。

3.见效停药:服药后如瘀血得下而症减者,即应停服,以免药过伤正。

4.不效更服:如服药后瘀血不下,可更服之。

5.正虚慎用:体弱、年迈、孕妇当慎用或禁服。

【方药分析】抵当汤为《伤寒论》治疗太阳与阳明蓄血重证的主方。太阳与阳明蓄血重证,皆因病人素有瘀血,加之又感外邪在表不解,随经入里,与瘀血结聚下焦而成。太阳之蓄血重证,以精神失常,如狂或发狂为主,兼见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阳明之蓄血重证,以喜忘为主,兼见大便硬而色黑易下,或脉浮数而消谷善饥。由于两者皆属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故均以抵当汤主之。

本方用酒洗大黄、桃仁、水蛭、虻虫,可谓集活血化瘀药之大成,非一般活血剂所能比拟。方中水蛭、虻虫直入血络,行血破瘀,药力峻猛,有单刀直入之势;又得酒洗大黄泻热逐瘀以推荡,桃仁行血化瘀之滑利,可谓相得益彰。四药合用,血行瘀下,诸证自解。

【方剂功效】破血逐瘀。

【适应证候】

1.太阳蓄血发狂证: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其人发狂,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者。(124)

2.太阳蓄血如狂发黄证: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125)

3.阳明蓄血喜忘证:阳明病,其人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黑者。(237)

4.阳明蓄血便结证: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脉浮数,下后脉数不解,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257)

【禁忌证候】

湿热发黄证,症见身黄,脉沉结,少腹硬,与太阳蓄血证相仿,但无如狂发狂,而小便不利者。(125)

【临床应用】

1.占代应用

(1)《金匮要略》:妇人经水不利,抵当汤主之。本方亦治男子膀胱满急,而有瘀血者。

(2)《眼科锦囊》:抵当汤治腹中有块,或妇人眼疾因血行不利者,及打扑损伤眼。

(3)《类聚方广义》:堕扑折伤瘀血凝滞者,心腹胀满,二便不通者,经闭少腹硬满,或眼目赤肿,疼痛,不能瞻视者,经水闭滞,腹底有症,腹皮见青筋者,皆宜此方。若不能煮服者,为丸以温酒服下,亦佳。

(4)《古方药囊》:下腹胀,小便频,然小便出者佳,病人心情不适,胡言乱语,或喋喋不休,杂乱无章者,甚者健忘,不得要领;或无故发怒,时而悲伤者,大便色黑者;无故食亢,食之再食亦不足者,大便色黑者,口唇干燥者,严重腹满,甚则坐卧不宁等,供使用本方时参考。

(5)《伤寒大白》:血蓄下焦,沉结牢实,直至小腹硬满,不得不用此方。

(6)《血证论》:治实热经闭,小腹结痛,大便黑色。亦治癥瘕、跌打折伤。

(7)《伤寒论类方》:桃核承气乃治瘀血将结之时,抵当乃治瘀血已结之后也。

(8)《续名医类案》:张意田治角口焦姓人,七月间患壮热,舌赤,少腹满闷,小便自利,目赤,发狂,已三十余日,初服解散,继则攻下,俱得微汗,而病终不解。诊之,脉至沉微,重按则疾急。夫表症仍在,脉反沉微者,邪陷入于阴也,重按疾急者,阴不胜其阳,则脉流搏疾,并乃狂矣,此随经瘀血,结于少腹也,宜服抵当汤。乃自为制虻虫、水蛭,加桃仁、大黄煎服,服后下血无算。随用熟地一味捣料煎汁,时时饮之,以救阴液。候其通畅,用人参、附子、炙草,渐渐服之,以固真元。共服熟地二斤余、人参半斤、附子四两,渐得平复。

2.现代应用

(1)血瘀经闭:用本方治疗血瘀经闭的报道较多,如邓氏用本方治血瘀经闭、少腹硬满拒按者有效。张志民用本方治一室女停经11个月者,症见腹部膨胀似孕妇,按之坚硬如石,用本方加减服一月有余,腹部平复,月经正常而愈。(张志民.伤寒论方运用法.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884.21)

(2)血瘀痛经:用本方治疗血瘀痛经有佳效。印会河曾用本方治疗两例顽固性痛经,一例是子宫狭窄,一例有双侧结核性输卵管炎、输卵管不通、散在性子宫肌瘤,均以本方化裁而治愈。(印会河.抵当汤新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0,3:17)

(3)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罗氏报道用本汤治疗51例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者,观察治疗一段时间后肝脾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罗惠森.中医治疗晚期血吸虫病49例报告.广东中医,1957,3:11)

(4)精神分裂症:根据《伤寒论》用本方治疗发狂、如狂的论述,以本方治疗精神分裂症因血瘀有热所致者有较好的疗效,尤以少女之青春期精神病伴有月经不调者为佳。

(5)脑血栓形成:对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症见发热、神昏、或谵语遗尿、大便秘结不下,手足偏废,舌苔黄燥、脉弦劲有力者,可用本方攻下瘀热而取效。

(6)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发作:张志民治疗一男性患者,有淋病史,20日前发作,头痛肢楚,腹痛,下利日10余次,所下为泥状红色粘液,6日后开始尿血,尿时尿道刺痛,尿后痛减,尿中杂有少许血水,伴头痛、耳鸣、胸闷,少腹硬满疼痛拒按,用本方合桃核承气汤,服3剂而各症均除,后以当归芍药散2剂善后而愈。(张志民.伤寒论方运用法.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884.164)

(7)脑震荡后遗症、外伤性癫痫:用本方治疗脑震荡后遗症,症见头痛固定不移,夜眠不实,多梦健忘,或脑外伤后之癫痫病,舌质暗脉沉涩者,每有良效。

(8)跌打损伤瘀血凝滞之心腹满痛:跌打损伤后,瘀血凝滞所致心腹满闷,疼痛不已,伴见烦躁难耐,舌质青暗,脉沉涩者,可急以此汤煎服以破除瘀血。

(9)健忘:抵当汤治健忘证属瘀血所致者效佳,据已故河南名医周连三先生经验,此证临床常见面色晦暗或紫黑,毛发干枯而少光泽,眼眶青紫,口唇紫绀,舌紫或有瘀斑,漱水不欲咽,脉多弦大,大便不爽者居多,只要有以上见症,对于便色漆黑有泽、少腹硬满之症不必悉具。喜忘而阳事易举之症,服本方多效。(张志民.伤寒论方运用法.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884.164)

(10)据张志民教授经验,用此方时,瘀血在上者,加桂枝,大黄酒制;瘀血在下者,重用水蛭,以破下焦污积之血,同时酌增桃仁以滑利之,并加川牛膝以引药下行;热重瘀甚者,增大大黄之量;兼湿热者加黄柏;脉沉结,兼有寒热错杂之证,另加附子以通阳破结,又有泻下止痛之功。陈自明用本方送服大黄加地黄,名之通经丸,证实人虚者宜之。(张志民.伤寒论方运用法.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884.164)

抵当丸

【方歌】

卅五桃仁三两黄,虻虫水蛭廿枚详,

捣丸四个煎宜一,有热尿长腹满尝。

【白话解】抵当丸由三十五个桃仁(此系《金匮玉函经》用量,若按《伤寒论》应为二十五个),三两大黄,虻虫、水蛭各二十枚组成,其使用方法为将上药共捣,分为四丸,煮服一丸,主治太阳蓄血证见有发热、小便自利、少腹硬满者(当有如狂发狂等证)。

【药物组成】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临证用法】

1.药物用量:水蛭10g 虻虫10g 桃仁20g 酒制大黄9g

2.煎服方法:将上4味共捣烂,分为4份,合为4丸。服用时取1丸,以水200ml煮之,待煮至140ml时,停火,取药汁服之。

3.见效停药:服药24小时后,如见下血者,为药已取效,当停服。

4.不效更服:若服药24小时后,无下血者,为药轻而病重,可再煎丸服。

【方药分析】抵当丸为《伤寒论》治疗太阳蓄血重证但病势较缓者的主方。太阳蓄血重证之病势较缓者,乃因太阳表热随经入里与瘀血相结滞而成,此证与抵当汤证相较,仅见少腹满,未见少腹硬,也未见如狂或发狂,说明热与瘀均较轻,故用丸药缓攻而不用汤剂攻下。本方药物组成与抵当汤完全相同,但本方中水蛭、虻虫的用量减少了三分之一,桃仁增加了5个,且改汤为丸,以取峻药缓攻之意,是于破血逐瘀药中别出一法。

【方剂功效】缓攻瘀结。

【适应证候】太阳蓄血重证而病势较缓,症见少腹满,小便自利者。(126)

【临床应用】

1.古代应用

(1)《本事方》:有人病伤寒七八日,脉微而沉,身黄,小腹胀满,脐下冷,小便利,予服以抵当丸,下黑血数升,狂止,得汗解。

(2)《经方实验录》:常熟鹿苑伯之妻,经停数日,腹中有块攻痛,自知非孕,医予三棱、莪术,多剂未应。予以抵当丸三钱,开水送下。入夜,病者在床上反复爬行,腹痛不堪,天将旦,随大便下污物甚多,其色黄白红夹杂不一,痛乃大除。次日复诊,予加味四物汤调理而愈。

(3)《古方药囊》:荒木性次治一30岁妇女,终年喘息,经各种治疗未能根除,服种种药方治疗无效。此妇经水极为不调,因似所谓瘀血证,在未发作时与抵当丸,服后一时大量下血,甚为惊骇。此后,终年喘息彻底治愈。

(4)《古方便览》:六角重任治一30岁妇女,患麻风病3年,眉毛脱落,鼻梁肿大,一身尽肿,红斑如云。手足麻痹,闭经。作抵当丸使服之,日服3钱,30日后下瘀血数升,于百日后痊愈。

2.现代应用

(1)卵巢囊肿破裂:日人矢数道明治一26岁妇女,妊娠4个月,某日右下腹突发剧烈疼痛,辗转不安,右回盲部可触及鸡卵大肿块。与大黄牡丹皮汤,但次日自觉渐渐腹满,右下腹部肿块肿大显著,达到儿头大小,当时在痛苦之时,突然疼痛消失。诊为卵巢囊肿破裂,与抵当丸,日下黑便数次,数日后下腹瘀血已消,肿块恢复原形。后以手术取出破裂之囊肿,后生3胎。(矢数道明.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305)

(2)瘀血发热作渴:损伤跌仆,或手术后,或内出血后,瘀血内积而化热,症见发热不退,心腹急满,或腹中作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沉结,可用此方治之使瘀行热退而症除。

(3)据张琪教授经验,本方对结核性(干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肝脾肿大、炎症包块等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张琪.积聚症一例治疗介绍.哈尔滨中医,1965,9:17)

(4)抵当汤后所载诸证,凡病势稍缓者,均可改方为丸,缓为调理而取效。

大陷胸丸

【方歌】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

项强如痉君须记,八两大黄取急消。

【白话解】大陷胸丸的治法最为超凡不俗,方用葶苈子、杏仁、芒硝各半升,大黄八两,本方主治大结胸证之病位偏上者,此证的辨证要点是除心胸部位结硬疼痛外,尚有项强不舒如柔痉的症状,这一点一定要牢记不忘。

【药物组成】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大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临证用法】

1.药物用量:大黄24g 葶苈子25g 芒硝25g 杏仁25g 甘遂末(备用)

2.煎服方法:将大黄、葶苈子捣细过筛,加入芒硝、杏仁共同研细合匀,丸如弹丸大小的药丸(约重9g)。用时取药一丸,另取甘遂末1g,以白蜜40ml,水400ml,煮药丸与甘遂末至200ml,一次温服。

3.见效停药:服药后经一夜当泄利,此为药物取效的反应,见泄利后当停药。

4.不效更服:如一夜后无泄利,可再依前法继服,以服药后泄利为效。

5.药后禁忌:参照桂枝汤条下之服药禁忌。

【方药分析】大陷胸丸是《伤寒论》用以治疗热实结胸证病位偏上者的主方。热实结胸乃太阳表邪化热内入,与痰水结滞胸膈之位所形成,其见症以胸膈与心下部硬满疼痛、按之石硬,发热为主,但由于病位有上中下之不同,病情也有轻重之分,大陷胸丸所治者即为热实结胸证之病位偏上者。此证除心下硬满疼痛外,尚有项背强直,俯仰困难,并见汗出,故原文中称“项亦强,如柔痉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是由于热与水结而病位偏上,项部经脉受阻,津液不布,经脉失养,加之在里之水热蒸腾所致。本证如用大陷胸汤则因其药性趋下,恐直达下焦而无法祛除在上之邪,故改汤为丸,治以峻药缓攻之法。本方是以大陷胸汤为基础,更加杏仁、葶苈子、白蜜而成。方中大黄、芒硝、甘遂合用,既可泻热破结,又能攻逐水饮,为本方之主药。因其病位偏上,故用杏仁宣肺利气,葶苈子泻肺利水,务使肺气宣达而水之上源疏畅,则凝结高位之邪必将随之而下。本方作用峻猛,但由于采取煮丸之法,硝、黄、草、杏合研,仅取如弹丸一枚,用量不大,且方又有白蜜,味甘而缓,使泻下之力缓缓而行,不致于一掠而过,而有遗邪于上的弊端。方后注云:“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这与服大陷胸汤后“得快利,止后服”比较,显然有丸缓而汤峻之意。

【方剂功效】泻热逐水,峻药缓攻。

【适应证候】太阳病变证,热实结胸病位偏上,症见心下硬满疼痛,兼见项背强直,俯仰困难,并见汗出者。(131下)

【临床应用】

1.古代应用

(1)《备急千金要方》:本方不用甘遂,蜜丸如梧子大,服七丸,名练中丸,主宿食不消,大便难。

(2)《伤寒总病论》:虚弱家,不耐大陷胸汤,即以大陷胸丸下之。

(3)《医宗金鉴》:治水肿肠癖初起,形气俱实者。

(4)《类聚方广义》:治痰饮疝证,证见心胸痞塞结痛,痛连项背者。

(5)《伤寒论辨证广注》:大抵结胸证水逆于肺,喘胀胸满者,宜用之。

(6)《伤寒指掌》:若结胸身有微热,头自汗出,胸中漉漉有声者,水结胸也,大陷胸丸主之。

(7)《伤寒大白》:结胸而至颈项亦强,胸邪十分紧实,用大陷胸汤,恐过而不留;陷胸丸,恐滞而愈结,今煮汁服之,则婉转逐邪。

2.现代应用

(1)凡“大陷胸汤”条下所载之诸证体质偏弱,正气偏虚,以及病势偏重于上者,可以本方化裁治疗。

(2)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胸膜炎、胸腔积液等病属于水热互结,病势偏盛于上,形证俱实者,可用本方化裁治疗。如刘渡舟曾治罗某,素有茶癖,每日把壶常饮,习以为常,身体硕胖,面目光亮,每以身健自豪,冬季感受风寒后,自服青宁丸与救苦丹,病不效而胸中硬满疼痛,呼吸不利,项背拘急,俯仰为难。诊其脉弦而有力,舌苔白厚而腻。辨为饮伏胸膈,而风寒又化热入里,热与水互结于上,乃大陷胸丸证,为书原方改丸为汤,服1剂,泻下两次,而胸中顿爽,又服1剂,泻下4次而病愈,自此饮茶之嗜亦淡。(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81)。姜春华也认为,本方通用于胸水、腹水。(姜春华.伤寒论识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3)

(3)失语:郭氏报道,曾治一女,因受精神刺激而突然失语。证见:面色潮红,头微汗出,烦躁易怒,手捶胸腹,上腹部拒按,喘息气短,坐卧不宁,问之以手对答,舌边尖红,苔黄腻,两寸脉浮弦滑,关脉沉,以大陷胸丸加半夏、瓜蒌、代赭石治之,一剂后泻粘粪液100ml余,语言恢复,后原方减半续服2剂,诸证皆愈。(郭训礼.大陷胸丸治验三则.河南中医药学刊,1994,9(5):61)

大陷胸汤

【方歌】

一钱甘遂一升硝,六两大黄力颇饶,

日晡潮热腹满痛,胸前结聚此方消。

【白话解】大陷胸汤由一钱甘遂、一升芒硝、及六两大黄组成,其泻热逐水之功颇强。本方主治之证为水热互结心下的大结胸证,主要症状为日晡所发潮热,腹部满痛,胸前及心下结硬疼痛。

【药物组成】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临证用法】

1.药物用量:大黄18g 芒硝25g 甘遂1g

2.煎服方法:上3味,以水1200ml,先煮大黄至400ml,去药渣,加入芒硝,再煮一两沸,加入甘遂末,分为两份,温服200ml。

3.见效停药:服药后如在12小时内见下利较多,为药已中病,当停药。再视病情轻重改用其他药物调理。

4.不效继进:若服药后未见下利,可于第2日再服200ml。

【方药分析】大陷胸汤为《伤寒论》治疗水热互结所致实热大结胸证的主方。大结胸证由于外邪化热入里,与痰水相结,凝滞于胸膈下而成。本证主要症状为心下疼痛剧烈,硬满如实而拒按,伴见发热或日晡潮热,短气烦躁,心中懊憹,但头汗出等证。本方乃泻热逐水之峻剂,方中甘遂辛甘而寒,既能泻热,又为逐水之峻药,长于泻胸腹之积水,《本草逢源》记载“水道利,则水气散;谷道利,则宿积除。甘遂行水气则逐宿积,故利水谷道”。大黄苦寒,攻在泻热荡实。芒硝咸寒,意在软坚而破水热之结。大黄配甘遂能清热泻下峻泻水饮;芒硝助甘遂能逐水荡涤邪热。三药相伍,泻热逐水之力迅猛,可使结开热泄水去而诸证悉除。由于本方泻下之力迅猛,且甘遂有毒,故须中病即止,不可过量,故方后注有“得快利,止后服”之告诫。

【方剂功效】泻热逐水开结。

【适应证候】

1.太阳病误用下法,邪热内入与水结所致之实热大结胸,症见心下硬满疼痛,短气躁烦,心中懊憹,但头汗出者。(134)

2、不因误下的原发性大结胸证,症见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135)

3.太阳病误用下法,邪热内入与水相结的实热大结胸证,并兼阳明腑实,症见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痛甚而拒按者。(137)

【禁忌证候】

结胸证,但脉见浮大,病机属于邪气尚留连在表,或正虚邪实者。(132)

【临床应用】

1.古代应用

(1)《伤寒论辨证广注》:夫曰膈内,曰心中,曰心下,皆胸之分也。名曰结胸,其实邪结于胃。胃中真气虚,斯阳邪从而陷入于胸,作结硬之形也。

(2)《伤寒来苏集》:治水肿痢疾之初起者甚捷,然必视其人之壮实者施之,若平素虚弱,或病后不任攻伐者,当念虚虚之祸。

(3)《方函口诀》:治胸痛剧者,脚气冲心。

(4)《经方实验录》:介绍王季寅医师亲服大陷胸汤之经过及切身体验,书中云:王氏在旅途中冒大风,腹中暴痛,服大承气汤,数日中共服五剂,下积物虽多,胸腹初稍畅,后仍硬满痛如故,而精神衰惫。后改用大陷胸汤,服后觉此方与前大不相同。前所服硝黄各剂,咽即觉药力直达少腹,服大陷胸汤后,硝黄之力竟不下行,盘旋胸腹之间,一若寻病者然。逾时下黑色如棉油者碗许,顿觉胸中豁朗,痛苦大减,四五剂后,饮食倍进。

(5)《伤寒大白》:热邪传里,内结少腹,用大承气汤;若失汗误下,热邪内陷,作痛胸腹,用大陷胸汤丸。

(6)《类聚方广义》:肩背强者,不能言语,忽然而死者,急以铍针放血,予此方峻泻,可以回九死于一生。

(7)《桔窗书影》:一人尝患腹痛,一日大发,腹坚满,自心下至少腹刺痛不可近,舌上黄苔,大小便不利,医以寒疝治,反增呕逆,昼夜苦闷难堪,以为结胸,予大陷胸汤,因呕气而不能下痢,乃以唧筒自谷道灌入蜜水,大便快利数十行,呕止,腹满痛顿减,后予建中汤而痊愈。

(8)《医方实验录》:陈孩,年十四,一日忽得病,脉洪大,大热,口干,自汗,右足不得伸屈,病属阳明,口渴不欲饮,胸部如塞,按之似痛,不胀不硬,又类悬饮内痛,大便五日未通。上湿下燥,大陷胸汤主之,制甘遂一钱五分,大黄三钱,芒硝二钱,服后大便通畅,燥屎与痰涎先后俱下,其余诸恙均各霍然。

2.现代应用

(1)急性胰腺炎:郑氏报道用本方加柴胡、黄芩、木香、元胡等组成清胰汤,并结合针刺治疗急性胰腺炎1000例,有效率达95%以上。史氏报道治疗急性胰腺炎81例,其中对坏死型者用本方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刘氏报告,在治疗120例急性胰腺炎的实践中,体会到对重型胰腺炎,除用利胆2号外,必须应用大陷胸汤甘遂末等通里攻下,病情才能缓解。上海市嘉定县人民医院报告,用大陷胸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20例,治疗过程中不禁食,不补液,不用抗生素,其腹痛平均缓解时间为19.5小时,腹痛完全缓解时间为68小时。(以上转引自辽宁中医研究院.伤寒论方证研究.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20)

(2)胆系感染:邓氏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道感染共44例,治愈39例。(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59)

(3)肠梗阻:天津南开医院等单位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梗阻中,用本方加厚朴、枳实组成复方大陷胸汤,治疗急性肠梗阻,证见腹痛拒按,腹胀痞满,尿黄赤,苔黄或燥,舌质红,脉洪数,属肠腑热结,正气未衰者有较好疗效;对肠腔积水较多,水走肠间漉漉有声的重型肠梗阻,以甘遂通结汤(本方减芒硝,加桃仁、赤芍、生牛膝、厚朴、木香)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天津南开医院.新急腹症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212)。又如河北新医大二院外科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组报道,采用以通里攻下为主的甘遂通结汤治疗腹腔积液较多的重型肠梗阻,用减味大陷胸汤(本方去大黄)或单味甘遂末治疗各种类型肠梗阻及小儿蛔虫团阻塞性肠梗阻,有良好效果(河北新医大学第二医院外科.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梗阻14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通讯,1975,2:38)。北京海淀医院以该方散剂治疗肠梗阻30例,27例获效,3例改手术治疗。(北京市海淀医院外科急腹症小组.甘遂硝黄散在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中草药通讯,1979,9:35)

(4)胃溃疡合并穿孔:北京海淀医院报道用本方治疗胃溃汤合并穿孔者23例,服药5~7天均获痊愈。(北京市海淀医院外科急腹症小组.甘遂硝黄散在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中草药通讯,1979,9:35)

(5)腹膜炎:北京第六医院报道用本方治疗腹膜炎40例,治愈38例,治愈率达95%。(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59)

(6)支气管炎:林氏报道用本方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31例,一般服药2~6剂后均获疗效。(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59)

(7)流行性出血热:傅氏报道用本方化裁治疗8例流行性出血热危重患者,均安全渡过少尿期而进入多尿期。王氏报道用该方治疗出血热少尿期,有导水下行之效。(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59)

(8)结核性胸膜炎:刘氏报道用本方治疗结核性胸膜炎有胸水者8例,均获痊愈,2年内随访无复发。邓氏报道也有较好疗效。(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59)

(9)其他:另有用该方变通治疗肺炎、心包炎、精神分裂症、肝脓疡、胃下垂,以及孕妇大小便俱闭、呕哕昏沉,感冒之后饮食过量、胸脘结痛等疾患的个案报道,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0)药理作用:管氏所作的动物头验表明,该万具有类似速尿的利尿作用,能促进钠离子、钾离子的排泄,对治疗肾功衰竭时的离子紊乱有效;对家兔肾功衰竭模型能改善肾衰症状,具有促进排尿,减少胸腹水,加速毒物排泄,减轻肾脏损害,促进细胞再生,加强肾组织防卫机能等作用;并通过毒理试验表明,本方煎剂的半数致死量为232g/kg(高钦颖.名方研究应用精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59)。另有实验表明,本方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服用该方后可先出现腹泻,两小时排尿,从而有减轻组织水肿的作用,这一作用对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的组织水肿有益。

(11)应用注意:①甘遂末为本方主药,须以末冲服,才能充分发挥药效;②甘遂的用量据现代应用经验,以每剂1g为宜;③本方泻热逐水之力峻猛,一般以体质壮实者为宜,且应中病即止,以防伤及正气;④应用本方时一定要抓住阳热之邪内盛,正气不衰的病机方可应用,对于年高体弱之人或孕妇,应忌用。

小陷胸汤

【方歌】

按而始痛病犹轻,脉络凝邪心下成。

夏取半升连一两,栝蒌整个要先烹。

【白话解】小陷胸汤是治疗小结胸病的主方,小结胸病与大结胸病的区别是病位正在心下,且按之始痛,其病情较大结胸证明显为轻,其病机是由于痰热之邪凝结于心下之络脉而成。本方用半夏半升,黄连一两,栝蒌大者一枚,在煮药时应注意栝蒌实须先煮,然后再下诸药。

【药物组成】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临证用法】

1.药物用量:黄连3g 半夏12g 栝蒌30g

2.煎服方法:以水1200ml,先煮栝蒌至600ml,去药渣,再下半夏、黄连,继续煎煮至400ml,去药渣,分3次温服,每次服约130ml。

【方药分析】小陷胸汤是《伤寒论》治疗小结胸证的主方。小结胸病多为表邪误下,邪热内陷,与心下之痰相结而成。原书中载“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正在心下”,说明小结胸的病位比大结胸“从心下至少腹”的范围为小,仅局限于心下之胃脘部;“按之则痛”,说明其疼痛的程度比大结胸为轻,只是心下硬满,按之始痛,不按则不痛;“脉浮滑”,浮主阳热,其结为浅,滑主痰热,其结未深,属痰热互结,病势轻浅,故称为小结胸。治用小陷胸汤,以清热化痰,开结止痛。小陷胸汤中黄连苦寒,能泻心下热结;半夏辛温,善涤心下痰饮;栝蒌实甘寒滑润,除能荡热涤痰,导痰开结以下行外,尚可助黄连清热,协同半夏化痰。三药配合,相得益彰,使痰热各自分清,结滞得以开散。本证与大结胸虽同为热实结胸,但邪结有深浅,证候有轻重,病势有缓急,病位有大小之不同。大结胸是热与水结,病位在心下至少腹,证见硬满疼痛而不可近,脉以沉紧为主,证重势急,所以当用泻热逐水,用大陷胸汤;小结胸证是热与痰结,病位正在心下,按之则痛,不按不痛,脉以浮滑为主,证轻势缓,所以当用清热化痰,用小陷胸汤。由于大小结胸证有如此区分,故其药物组成也有区别。小陷胸汤与大陷胸汤相比,黄连之清泄热结,轻于大黄之泻热破结;半夏之化痰开结,缓于甘遂之峻泻逐水;栝蒌实之清热润下,轻于芒硝之软坚泻实。由于本方较大陷胸汤为缓,故名为小陷胸汤。由此可见方有大小,药有缓峻,故治有轻重。

【方剂功效】清热化痰开结。

【适应证候】痰热相结于心下,症见心下硬满,按之始痛,不按则不痛,脉浮滑的小结胸证。(138)

【临床应用】

1.古代应用

(1)《金镜内台方议》:治心下结痛,气喘而闷者。

(2)《医方论》:小陷胸汤非但治小结胸,并且通治夹滞时邪,不重不轻,最为重用。

(3)《医学入门》:小调中汤(即本方加甘草、生姜)善调脾胃,治一切痰水及百般怪病神效。

(4)《张氏医通》:凡咳嗽面赤,胸腹胁常热,惟手足有凉时,其脉洪数者,热痰在胸下也,用此方。

(5)《证治大还》:本方加枳实、栀子治火动其痰而嘈杂者。

(6)《温病条辨》: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暑温,水结在胸胁也,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7)《勿误方函口诀》:此方治饮邪结于心下而痛者。瓜蒌实主痛,必用于《金匮要略》胸痹诸方之证。故《名医类案》孙王薄述以此方治胸痹,《张氏医通》治痰热在膈上者。其他治胸满气塞,或嘈杂或肠鸣下利,或食物不进,或胸痛。

(8)《医学纲目》:郑某,因患伤寒,胸腹满,面黄如金色,遂下小陷胸汤,其病良愈。

(9)《成绩录》:一男子,60余岁,常饮食窒于胸膈不得下,状如噎膈,咳嗽有痰饮,予小陷胸汤,兼用南吕丸即愈。

2.现代应用

(1)急慢性胃炎、胃脘痛:聂惠民用本方治疗急慢性胃炎证见胃脘隐痛或胀痛,伴有恶心欲吐,大便秘结,口干舌红,苔淡黄且腻,脉弦滑者每取佳效。若兼有心烦胸闷者,可合入栀子豉汤开郁清热除烦;疼痛为甚者,可加元胡、川楝子、香附理气止痛;兼恶心呕吐者,可加陈皮、竹茹、生姜等降逆止呕;兼肝郁痛引胁下者,可合入四逆散解郁止痛;兼嘈杂泛酸者,可加乌贼骨制酸止痛;兼口干少津,胃酸缺乏者,可加乌梅、白芍、甘草、麦冬酸甘化阴而生津。(聂惠民.聂氏伤寒学.第2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213)

(2)慢性胆囊炎:张沛虬用本方治慢性胆囊炎证见寒热交作,恶心胸闷,口苦苔黄等,用本方加柴胡、黄芩、枳实、郁金,效果甚佳。(浙江医科大学第一期西学中提高班.伤寒论方古今临床.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8)聂惠民以本方合小柴胡汤加枳实、竹茹,治疗慢性胆囊炎症见脘腹疼痛牵引右胁,时时欲呕,口干舌苔黄腻,脉弦滑者,效果理想。(聂惠民.聂氏伤寒学.第2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213)

(3)胆道蛔虫症:徐氏报道以小陷胸汤为基本方治疗胆道蛔虫症11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疼痛剧烈者加川楝子、元胡;便秘者加大黄、桃仁;烦热者加黄芩、竹茹;腹胀者加枳实、莱菔子;驱虫加使君仁、雷丸、槟榔;出现黄疸者加茵陈、栀子;偏寒者加干姜、细辛;制虫加花椒;无浊腻苔亦可加乌梅。徐氏认为方中半夏能麻醉胃的知觉神经而止呕,麻醉虫体而制止其活动;黄连能消除因虫体活动而引起的局部感染;瓜蒌善于润肠通便,对排出虫体大有益处。(徐先彬.小陷胸汤加味治疗胆道蛔虫病.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0,10:45)

(4)胸膜炎:陈氏用本方加味组成加味小陷胸汤(本方加黄芩、黄柏、柴胡、葛根、知母、甘草)治疗3例胸膜炎患者,其中两例服药3天后体温开始下降,至第7天体温降至正常,胸痛消失,食欲增进。另1例则在第3日胸痛大减,寐安纳佳。(浙江医科大学第一期西学中提高班.伤寒论方古今临床.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8)

(5)急慢性支气管炎:金氏报道本方适用于寒邪外束,痰热内阻,肺气宣降失常所致的外感暴喘,如症见咳嗽痰稠,胸痛喘急,且表证未解者,可合用三拗汤。另有报道气管炎兼有痰热郁结者,症见咳嗽黄痰,喘急,或兼身热有汗、口干、苔黄脉数者,用本方加麻杏石甘汤效佳。(浙江医科大学第一期西学中提高班.伤寒论方古今临床.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8)

(6)慢性肝炎:岳美中用本方合大柴胡汤治愈一例慢性肝炎患者,此患者有轻度黄疸,谷丙转氨酶1570单位,胁微痛,心下痞满,脉左关浮弦,右脉大,舌中部有干黄苔,投药17剂,诸证消失,肝功正常,痊愈出院(岳美中.岳美中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59)。聂惠民每用此方合小柴胡汤加茵陈、栀子治慢性肝炎而兼有痰热中阻,症见胃脘胀满,按之疼痛,苔黄腻,脉弦滑者,效果确实。

(7)其他:另有用该方加减化裁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急性胰腺炎、肺炎、肺心病、冠心病、麻疹合并肺炎心衰、小儿疳积、小儿惊风等取效的个案报道。

文蛤散

【方歌】

水潠原逾汗法门,肉中粟起更增烦,

意中思水还无渴,文蛤磨调药不繁。

【白话解】文蛤散是《伤寒论》中用以治疗太阳表证误用水潠灌之后,水寒郁遏表热证的主方。以水潠灌本不适用于太阳表证,更不属于汗法的范畴,太阳表证误用水潠灌之后,肌表之热被冷水郁遏不得解,出现肉上粟起,心烦更甚,意欲饮水反不渴等证。此证应以文蛤散治之,方用一味文蛤为散,以沸汤合而服之,以起到既清在表之热,又行皮下之水的功效。

【药物组成】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此段本在白散条下,当移于此)。

【临证用法】

1.药物用量:文蛤15g

2.煎服方法:上1味为散,以热开水100ml送服15g。

3.汗出后调理:如汗出后腹中痛者,可加芍药15g于上方中服用。

【方药分析】文蛤散是《伤寒论》中用以治疗太阳表热被寒水郁遏证的主方。此证之由来,乃因太阳表证误用冷水潠灌所致。太阳表证,当用汗法解除在表之邪。潠为以冷水喷淋,灌为以冷水浇浴,皆是古代物理降温退热之法。然太阳表证施以潠灌之法,则为治不顺理。今当汗不汗,反以冷水潠灌,非但表不得解,反使腠理更加闭郁,其结果是身热虽可能暂时稍退,但阳郁之热不得散,闭郁于肌腠之中,扰于心神,故而“弥更益烦”,亦即稍过片刻而发热及心烦更重。寒主收引,由于阳热被冷水闭郁,皮毛腠理收敛,寒凝于外,热郁于内,故肌肤上起如粟粒状的“鸡皮疙瘩”,同时可有发热、无汗、身体酸痛等见证。由于心烦及发热,所以病人意欲饮水,但因此证无在内之燥热存在,故而反不渴。这是表阳郁遏致烦与里热伤津致烦的鉴别要点。本证治用文蛤散,用文蛤一味为散,用沸汤调服。文蛤即海蛤之有纹理者,其性咸寒而质燥,咸寒则可胜热,质燥则能渗散水气。加之沸汤又有发汗解表之用,因此服用后可使肌表之水寒得解,被遏之阳得伸而诸证得除。假如服文蛤散未效,则属病重药轻,可用五苓散以通阳化气兼以解表。

【方剂功效】行水解表,发散郁阳。

【适应证候】太阳表证误用潠灌,证见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141)

【临床应用】

1.古代应用

(1)《千金翼方》:治疮蚀口鼻,数日欲尽,文蛤烧灰,以腊猪脂和涂之。

(2)《普济方》:气虚水肿,以大蒜十个捣如泥,入蛤粉,丸梧子大,每食前白汤下二十丸,服尽,小便下数桶而愈。

(3)《太平圣惠方》:心气疼痛,真蛤粉炒过白,佐以香附末等分,白汤淬服。

(4)《儒门事亲》:雀目夜盲,真蛤粉炒黄为末,以油腊化和,丸如皂子大,内于猪腰子中,麻扎定,蒸食之,一日一服。

(5)《本草纲目》:洁古云,阴盛阳虚,故精泄也,真珠粉丸主之。用蛤粉(煅)一斤,黄柏一斤,为细末,白水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用温酒下,日二次。

2.现代应用

现代很少单用本方治疗的报道,多加入复方中应用。

白散

【方歌】

巴豆熬来研似脂,只须一分守成规,

更加桔贝均三分,寒实结胸细辨医。

【白话解】白散方用巴豆一分,熬黑研如脂,更用桔梗、贝母各三分,三味同为散,主治寒实结胸证。

【药物组成】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临证用法】

1.药物用量:巴豆5g 桔梗15g 贝母15g

2.煎服方法:将巴豆去皮心,炒黑,去尽油,研如脂备用。另将桔梗、贝母捣为散,加入巴豆,在容器中杵研均匀。应用时取制成的散剂约1g,以白米汤和服。

3.量人用药:体质壮盛者服1~1.5g,体质弱者服0.5~0.75g。

4.药后反应:本药服后,病在膈上者,必吐,病在膈下者必下利。一般服药后均有剧烈的呕吐与下利。

5.热粥促效:如服药后不下利者,可服热粥一杯,以促进药效发挥。

6.冷粥减效:如服药后下利不止者,可服冷粥一杯,有止利的作用。

7.自“身热皮粟”至“与芍药三两如下法”应在文蛤散下。

【方药分析】白散为《伤寒论》治疗寒实结胸证的主方。寒实结胸是相对应于热实结胸而言,“寒实”是指寒水等有形实邪,结胸是指以心下胸膈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而言。寒实结胸即因寒邪与痰饮结聚于胸膈之位而成的结胸证。本证既以结胸命名,则当见胸胁下或心下硬满而痛,甚则可连及少腹。原文中指出,本证“无热证”,即无发热、烦渴、大便燥结、苔黄燥等热证,这是辨证的重要依据。由于是寒水痰饮之邪结聚于胸膈而使气机阻结,所以用白散温寒逐饮,除痰破结。本方由桔梗、贝母、巴豆三物组成,因其药色皆白,故名白散,又由于药有三味,故也称三物白散。方中用辛热大毒之巴豆,攻逐寒水,泻下冷结,作用十分峻猛,正如《本草汇言》中所说“性甚刚猛,攻关拔固,功过牵黄,摧滞逐实,力浮硝戟”,故为方中主药。更用贝母化痰解郁而开结,桔梗开提肺气,既可利肺散结而去痰,又可载药上行,使药力作用于上。三药相合,可将寒水痰饮一举排出体外。方后注云:“病在膈上必吐,病在膈下必利。”这是服药后的反应。因本方属温下寒实之剂,故欲加强其泻下作用,可进服热粥,以促进药效的发挥;如下利太过,又可进食冷粥,以抑制其泻下作用。因其药性峻猛,故用白饮和服,既能保养胃气,又能监制巴豆之毒性。因其药性峻猛,故又有因人体质强弱而增减药量之法,以免药过而伤正。

结胸有热实与寒实之分。热实结胸病性属阳热实证,病机是热与痰水相结;寒实结胸病性为阴寒实证,病机是寒与痰水相结。二者的证候同中有异。热实者,证见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而手不可近,或见项强如柔痉,脉见沉紧;寒实者,证见类似热实结胸证之胸胁心下硬满疼痛的症状,但无热象,常有畏寒喜暖、咳喘气逆、短气等证。前者治当泻热逐水,用大陷胸汤;后者治当温下寒实,用白散。

【方剂功效】温寒逐水,除痰破结。

【适应证候】因寒邪与痰水相结胸膈而成的寒实结胸证,症见心下或胸胁部位硬满而痛,咳喘气逆,畏寒喜暖,无热证者。(141)

【禁忌证候】

禁用于热实结胸。

【临床应用】

1.古代应用

(1)《金匮要略》:桔梗白散,即本方,治肺痈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方后注云: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在膈上者,吐脓血,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2)《伤寒指掌》:太阴腹满时痛,误下之,胸下结硬,而成寒实结胸,无热症者,与三白小陷胸汤(即本方)。邵评:腹满时痛,太阴寒邪,误与寒药下之,寒邪与寒药相结,成寒实结胸,与热实结胸不同,故用温通一法。

2.现代应用

(1)肺痈:王氏用本方治疗肺痈5例(包括初晚期不同的病例,都是用苇茎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桔梗汤、泻白散以及青霉素治疗多日而不效者),取得满意疗效。一般下午服药,至晚上泻下数十次,服冷粥一碗而泻止,次日热退,胸畅,咳减痰消,继以肃肺化痰收功(王焕庭.桔梗白散治疗肺痈的经验.中医杂志,1955,4:55)。蒋氏也有类似的报道。(蒋正方.我对桔梗白散治疗肺痈的看法.江苏中医,1958,1:14)

(2)白喉:杨氏用本方合《本事方》雄黄解毒丸加黄连,命名为利喉散,治疗白喉呼吸梗阻101例,痊愈82例,未愈19例做气管切开,治愈率为81.1%(杨少仙.利喉散治疗由白喉引起的喉阻塞,江苏中医,1959,11.21)。南京市传染病院、福建省中医研究所、长沙市传染病院均用上方加减治疗白喉呼吸梗阻而取效。日人大豖敬节亦谓:治白喉本方剥离伪膜之效果显著,顿服用之,约5分钟即可喀出气管形之伪膜,唯此方乃巴豆之配伍剂,故服用后30分钟引起剧烈腹泻,虚证者不可用。(张志民.伤寒论方运用法.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72)

(3)痫病狂乱:对痰气郁结,症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寡言呆滞,或语无伦次,或喃喃自语,喜怒无常,动作怪异,伴见胸膈瞀闷,口多痰涎,脉滑大有力,舌苔白腻或灰褐者,可用本方劫夺痰涎。

(4)寒实结胸:王氏以此方治疗一寒实结胸病人而取效。患者男性,25岁,痰湿素盛,时值冬日劳动后汗出感寒而受病,胸胁胀痛,甚如锥刺,咳嗽痰多,冷恶欲呕,伴有头晕目眩,纳食不香,大便不行,无发热气急。曾用中西药治疗10余日无明显好转。治用三物白散1.5g,每日两次,服药第一次后腹泻4次,次日服用两次后,便中挟有痰涎样白冻6次,症状减轻。第3日又服两次,又泻下多次。后以六君子汤调理而痊(王治强等.三物白散治疗寒实结胸1例,中医杂志,1982,7:7)。另《江苏中医》1961年第8期也有类似病例报道。

(5)寒痰食结:张志民教授曾治一男性患者,61岁。素有痰饮,赴宴归途感寒,第二日就诊,患者以手抚摸胸腹,诉头晕地转,泛泛欲吐。症见喉中痰鸣,痰涎满口,语言不清胸腹板硬,两手冷,舌质暗红,舌苔黄白浊腻,脉寸关浮滑有力,尺沉,大便3日未下。治以三物白散加麻黄,以三药煎送巴豆霜0.1g。药后半小时,即涌吐痰涎食物残渣,1小时后开始肠鸣腹痛,随之泻下痰水粪便。吐泻后诉头晕减,神清,胸腹宽舒,手转温。次日以桂枝人参汤调理而愈。(张志民.伤寒论方运用法.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72)

(6)急性肾功能衰竭:王氏报道用白散各等分,研细末,每次口服600mg或装入胶囊,温开水送下,内服一天不超过2次,以大便通利为度,治疗5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其中3例服用后尿闭,呕逆,谵妄,惊厥等症缓解,相继痊愈,2例亚急性肝坏死合并肾衰者,昏迷后死亡。(王长有,“三物白散”抢救急性肾功衰竭.陕西中医,2002,23(4):34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