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國際文藝與評論】名家谈汉俳|文/ 段乐三||非常精彩

 左龙右虎艺术馆 2020-02-15


趣话汉俳

文/ 段乐三




诗的品种很多,外形是标记,分不出谁伟大谁渺小。

汉俳是诗的新品种,优众之优。

好的汉俳不老,与日月同在生辉。但是,要出神:四平八稳,读者无获;故弄玄虚,让人茫然;无病呻吟,看官厌假;献媚取宠,叫人恶心。出诗容易出神难,出神功夫在诗外。要入化:入化的诗,操作游刃有余,处处得体,短如画龙点睛,长则一线花廊。入体容易入化难,入化功夫在诗内。

总之,要脱庸、离俗写汉俳。



汉俳像珍珠落盘闪耀,但不是珍珠那样只做贵人的妆饰物。好的汉俳,群众同样能创作、爱欣赏、具有使用的能力。

汉俳像群花风格各异,但不是群花那样只应时开放一下。好的汉俳,能绵亘千秋、有益万代。

汉俳像熟透的水果,有色有香有滋味,但不是水果那样要求皮肉完美。好的汉俳,只是鲜鲜的果汁,沁人心脾。

汉俳像陈年老窖酒醉人,但没有至人发狂那么高的度数。好的汉俳,愈醉愈明,愈醉愈仙,愈醉愈理世间万象。

下一期更精彩,敬请关注

注:此文原载作家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的《千家诗话》一书中。

汉俳的由来

文/段乐三



众所周知,日本人是学习中国文字才有了日本文化,于是,创造出混合一些中国字形的日语。日语字音,有些没有实际意义,要组成音节才能表达思想。他们创造的一些诗歌,最为流行的叫“俳句”。俳句有17个音,组成音节后,不像汉俳,没有汉俳17个字的含义。通常,17个音的日本“俳句”,翻译成汉俳,一般10个以内的汉字就能完整表达出来。

俳句在日本,已经成为了他们的诗歌主体,有很多全国性的俳句团体和各地的俳句组织,还有专门的俳句刊物。

中日文化交流,由来已久。曾任中国汉俳学会副秘长董振华先生,撰文介绍:“唐诗随着日本的遣唐使和中国高僧渡海东去,到日本落户生根,开花结果。日本文学史家认为,八世纪以后日本的和歌、俳句以至其它文学作品都能看到唐诗的影响,日本历代都有不少诗人、歌人、俳人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合乎规矩的汉诗,甚至有的造诣颇深。”但是,中国知道“俳句”或留日学生能用日语写作“俳句”的人,却很少。在1980年5月30日以前,从来还没有人想到过用17个汉字来创造“汉俳”。也就是说,这个日子之前,中国的文学史上,是没有汉俳诗歌品种和汉俳这个名词的。

1980年5月30日,中日友好协会首次接待以大野林火先生为团长的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两国诗人欢聚之时,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先生,借用日本俳句17音为模式,用汉语律句的平仄规律,即席吟诵诗歌三首。其中有一首是:“绿阴今雨来/山花枝接海花开/和风起汉俳”。于是,用17个汉字创造出来的“五、七、五”三句格式的诗歌,就被定名为“汉俳”了。当天,在北海仿膳迎接日本朋友宴席上,时任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的林林先生,也借日本俳句17个音用汉语17个字“五、七、五”三句格式即席吟诵了自己创作的《迎俳人》二首。6月7日,访华团去上海,杜宣先生在欢迎会上也仿照这种样式诵读了自作的《君来自东岛》。1981年,《诗刊》第六期公开发表了赵朴初、林林、袁鹰等人的汉俳。1982年5月9日的《人民日报》,又发表了赵朴初、钟敬文等人的汉俳。

所以,林林先生说:“古代汉诗是输出的,现代汉俳是引进后由中国诗人再创造而成的。”

有人说,在《诗经》里就有了汉俳的影子,这种想法太幼稚。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时就有人创作了汉俳,这是凭空想象。

有人说,用中国文字写作的“汉俳”,就是日本人写作的“俳句”,这是十足的文盲。不认识日文,是没学习日语,情有可原;不认识中文诗歌,是睁开眼睛说瞎话。

注:此文原载《盘锦诗词》2008年1、2期合刊。


正确对待汉俳

文/ 段乐三


       所谓正确对待,是因为汉俳是汉语新诗,是中国文化文学领域诗歌界的年轻伙伴,是有着国际交流往来的文化天使,不要对它随心所欲,不要对它说些有失尊重的讽凉话。

        汉俳姓什么?

        汉俳姓汉,名俳。汉为汉语,俳为诙谐滑稽,汉俳要求是汉语写作出来的富有风趣、令人欢欣的短体诗歌。

        目前,不知汉俳是回什么事的国人还很多,这是因为汉俳年轻的缘故。自从1980年5月30日由赵朴初、林林两先生创立汉俳至今,时间还不长,对一个人来说,可以说正走在人生蓬蓬勃勃的时期。对于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来讲,不能过高要求,不能当成人看待。所以,汉俳的知名度还有待热心汉俳的人细心呵护、倾心推介,多有一些人多用一些心去做汉俳的宣传、普及工作。

        不可思议的是,有个别文化人,把“文革”那套又搬出来了,给写汉俳的人划类,划为“亲日派”;更荒谬者说汉俳是日本诗,“去学日本人的东西,有损民族的尊严。”说这样的话,若是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年代出自文化人的口不足为怪,改革开放多少年了的当今中国文化人,还出这种无知的恶浊语言,便不得不理论一下。国与国中的文化交流,亘古有之,源远流长。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人,不断学习中国文化,成就了他们的文化腾飞。仅仅只说他们学习汉诗,就创立了和歌。我们欣赏日本的俳句,又创立了汉俳。这种文化相辅相成、亲密交往,有何不好?林林先生在《汉俳首选集》的序言中说过:“古代汉诗是输出的,现代汉俳是引进后由中国诗人再创造而成的。中日友谊要通过各种渠道来体现,汉俳创作也可以算是两国文化情感的一种沟通吧。”我想,汉俳是中国诗歌的血脉,与日本的俳句,应该是近亲关系。再打个比方说:如果汉俳是舅舅生的儿子,那么俳句就是姑姑生的儿子,汉俳与俳句是姑舅老表关系。这种文化上的亲缘关系,应该好好尊重,何必轻视?否则,我们的学校还开外语课做什么?我们的学子还去外国留学做什么?至于个别说汉俳是日本诗的人,居然将汉语写成的诗当作日文读,他是睁眼瞎!

        其实,心态不正的文化人说  出的瞎话,不正心态有二:一是自己没认真学习写汉俳,没有品尝到写汉俳的快乐,便眼红别人,心生妒火伤人。二是把过去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疯狂侵略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牵扯到文化交流上了。国家领导人宽宏大量讲友谊、讲合作,我们就不能学着点吗?

注:此文原载新西兰国家《先驱报》中文版2006年5月30日与2006年6月6日“先驱副刊”上,又被选入《第三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论文集》之中。


宽松汉俳

文/ 段乐三


        汉俳诞生后,创始者们应权通变立章法,只有“五、七、五”三句17汉字的体型规定,只有用韵者做到每句单独成律和有两句押韵就行的限制,只有用韵者不犯“孤平”与不出现“三平扫尾”或“三仄扫尾”的要求。

        没有一题只允许写一首或只能写多少首的规定。

        没有非用什么风格或什么手法创作的规定。

        没有像日本俳句要求季语的限制。

        没有不能讲点律韵或非要讲点律韵的限制。

        没有用韵者只许用普通话新韵或不许用旧韵和只许使用平韵不许使用仄韵的要求。

       也没有可以写什么内容或不能写什么内容的要求。

        所以,汉俳就是汉俳,不是格律诗句那么要求“粘对”押韵严格,也不是新诗句那么散漫无羁流荡忘返,而是精短便利、易显灵气的诗歌花园中的杂优品种。

         习惯用诗韵写诗的人,无论用旧韵还是新韵,虽有至少两句押韵的要求,也没有限制押在哪两句上。如果想用平声把韵押在第一、二句句尾,那么第三句句尾字最好用与第一、二句句尾同韵母的仄韵字。同样,如果想用仄声把韵押在第一、二句句尾,那么,第三句句尾字最好用与第一、二句句尾同韵母的平韵字。这样做,是为诗读起来顺口一些流畅一些。但汉俳一定要有诗意,不是说白话,也不是韵文,不能写成像快板、唱词那样的顺口溜。

        汉俳扬旧体诗与新诗之长,让各种诗歌爱好者都能在它的体型内尽情尽意创作。

       有人想用自己的爱好为汉俳添加新规,只许这样,不能那样,去限制别人的爱好。这样做不好,会弄巧成拙,把不同爱好的诗人排斥在汉俳写作的门外。

      让这种新生不久的汉俳诗品种宽松一些,让写作汉俳的诗人各有千秋、百花齐放、和平共处,不是很好吗?

注:此文原载作家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千家诗话》一书之中。


怎样才是宽松写汉俳呢?

文/ 段乐三


2003年第四期的《汉俳诗刊》纸刊卷首,我写了一篇短论叫《宽松写汉俳》,因受版面限制,点到为止,没有展开。怎样才是宽松写汉俳呢?是有一个度的,这个度,就是在汉俳的范围内说宽松。

1、律韵宽松。

这些年来,在《汉俳刊物》纸刊的来稿中,有三种傾向。

第一种倾向:韵文方式。不论平仄,只求句尾两句或三句同韵母带点韵味,诗句流畅像韵文。这样的诗作占90%,是属于汉俳创始人之一林林先生写作习惯的一种傾向。所谓“不讲律”,是指汉俳的每个诗句,不像绝句、律诗那样严格讲究平仄规律。所谓“只求句尾两句或三句同韵母有点韵味”,是指押韵也不局限平声仄声,一首汉俳中有两句或三句句尾字同韵母就行了。但是,许多作品,只是语言近似林林先生的作法,在“俳”的品味上做到像林林先生那样把诗句写得富有风趣、令人欢欣,并不多见。

第二种傾向:仿照格律。追求抑扬顿挫音律美,诗句像格律诗句子那样讲究平仄,每首汉俳至少有两句的句尾字押在同一个韵部上。韵本可随选一种,不混用,控制用虚字。这样的作品占9%,是属于汉俳主要创始人赵朴初先生写作习惯的一种。这些作者,同时也写格律诗、词、曲。

第三种傾向:散文方式。摈弃格律,用当代口语写作,追求诗的意象和通俗语言。这样的作品只占1%,是属于同时写新诗的作者。

我写汉俳,绝大多数作品讲平仄,是因为过去用习惯了佩文诗韵,驾轻就熟。但是,我努力用当代语言入诗,剔除陈腐,让诗大众化。同时,我在极力提倡韵文方式与散文方式写汉俳,也就是讲点韵味或干脆用白话来写。大家可以调查一下,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师,给学生讲唐诗宋词时,自己懂格律能写格律诗的有几人?很多中学,一人也找不出来,格律诗写作怎么向后代传递?汉俳自由,只有一个三句17个汉字的体型,自由到可以完全没有律韵的约束,这样多好,不会难住后人嘛。

2、诗语万象。

写作任何一种文体,其内容只要做到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就行,写什么,怎样写,是不加限制的。

日本的“俳句”不同,要求诗中含有“季语”。“俳句”要求“季语”,是日本人的地域造成的,他们只生活在西北方的几个小岛上,人们的气温、地理感觉一样。中国人写中国人的“汉俳”,天南地北很难有同样的季节感觉和人事心态,经纬跨度太大,南北气温很少有相同的时候。有人提出,要求中国的“汉俳”也像日本的“俳句”一样有“季语”,且不知,汉语写诗常在修辞手法中表现了季令人事,根本没必要把“季语”当作写作汉俳的一个条件。诗语万象,与心情同飞,更会把汉俳写得神气扬扬。

3、雅俗共赏。

雅俗怎么界定?像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俗人能在说话中碜和几句,雅人也津津乐道引用发挥。这诗是俗还是雅?

我不喜欢读那些用僵死了的字词写出来的汉俳,僵死了的字词就是人们说话写文章已经不用了的字词,要翻字典词典才会重新明白。且不说这有多费力,扫人兴致,依靠字典词典才能读懂的汉俳?还是雅吗?

我想,钻故纸堆寻找冷僻字的人,也要宽松对待自己的写作,把自己放在社会中,作品与当今融合,融合在读者群里,怎么样?

注:此文原载新西兰《先驱报》中文版2006年5月30日与2006年6月6日“先驱副刊”上,又被选入“第三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论文集”之中。


段乐三个人简介:


段乐三,中国汉俳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首届汉俳百家诗人,曾任首家《汉俳诗人》杂志主编,国内国外汉俳推广者和普及者。

其他链接:

【香港视界】巴西宝石|缅甸宝石|埃塞俄比亚宝石||樺源寶集團珠寶太美了

國際文藝與評論】编委会



顾问:易人、桂清扬、左平、周庆明(美)、鍾建新(港)、胡金全

主編:大贺||执行主編:赵军  晓风

编委:蒋新生(港)、播音、徐国平(意大利)、 谢宁、春不风度、孙宝根、胡咸钦、陈玉元、董娟


國際文藝與評論】平台由香港国际名师名家联合会、美中文化艺术中心、香港左龙右虎国际诗书画研究会、国际城市文学学会(香港)、21世纪名人网、亮点|国际诗书画交流网等机构联合主办,将致力于文艺评论与文学艺术的国际交流与传播,尽力让优秀作品得到广泛的认知。感谢那些为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而乐于奉献并不断付出努力的文艺评论者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