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认识汉俳

 虹72 2020-06-19

转:明月清风花香飘的博客

原文地址:怎样认识汉俳作者:幽梦逸韵

怎样认识汉俳

湖南·段乐三

  一、汉俳的由来

    汉俳,顾名思意,就是用汉字写成的俳诗。

    俳诗又是什么呢?这得从日本的俳句说起。

  日本诗歌品种,被他们的文化人常写不衰的有好几种,俳句、短歌尤为突出,最受宠爱。十分之一的日本人会写俳句,俳句已经成为日本诗歌的主体。在他们国家里,有很多全国性的俳句大团体和各地的俳句组织,还有专门从事培养学生的俳句协会。他们经常主办全国性的和国际性的学生俳句大会与群众性的俳句大会,人们习惯称这种用“五、七、五”音形式写下的俳句叫俳诗。

  中日文化交流,由来已久。中国汉俳学会副秘长董振华先生撰文介绍:“唐诗随着日本的遣唐使和中国高僧渡海东去,到日本落户生根,开花结果。日本文学史家认为,八世纪以后日本的和歌、俳句以至其它文学作品都能看到唐诗的影响,日本历代都有不少诗人、歌人、俳人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合乎规矩的汉诗,甚至有的造诣颇深。”但是,中国知道俳句或留日学生能用日语写作俳句的人,虽有,却很少。在1980年5月30日以前,从来还没有人想到过用汉字创造汉俳。也就是说,这个日子之前,中国的文学史上,是没有汉俳诗歌品种和汉俳这个名词的。

  1980年5月30日,中日友好协会首次接待以大野林火先生为团长的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两国诗人欢聚之时,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先生,借用日本俳句17音为模式,用汉语律句平仄规律即席吟诵诗歌三首。其中有一首是:“绿阴今雨来/山花枝接海花开/和风起汉俳”。于是,用汉字“五、七、五”句式创作的诗歌,就定名为汉俳了。当天,在北海仿膳宴席上,时任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的林林先生,也借用日本俳句17音用汉语“五、七、五”句式即席吟诵了自己创作的《迎俳人》二首。6月7日,访华团去上海,杜宣先生在欢迎会上也仿照这种样式诵读了自作的《君来自东岛》。1981年,《诗刊》第六期公开发表了赵朴初、林林、袁鹰等人的汉俳。1982年5月9日的《人民日报》,又发表了赵朴初、钟敬文等人的汉俳。

  所以,林林先生说:“古代汉诗是输出的,现代汉俳是引进后由中国诗人再创造而成的。”

  二、写作汉俳的基本要求

  目前中国的诗歌,在没有出现汉俳这种诗体之前,大体分为格律体与自由体两类。

  汉俳,却是近似于格律体又近似于自由体的一种诗体。它具备有格律体一样的基本框架,但不像格律诗写作时那么整体套入一个定型的平仄模式里;它具备有自由体一样的长短句子,但又不像自由体写作那么放荡不羁。

  写作汉俳的基本要求

  1、每首诗由汉语三句完成。第一句与第三句是五字句,第二句是七字句,即“五、七、五”句型称一首。

  2、可以像格律体那样写。其写法,只是每句自由选择格律诗的平仄规律来完成。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还要避免犯“孤平”,不容许“三平扫尾”与“三仄扫尾”。

  下面,选用《佩文诗韵》的平仄列举例句。

  五字句的平仄规律有四种:

  ①、平平仄仄平(乾坤一体通)

  ②、平平平仄仄(吟诗添气慨)

  ③、仄仄平平仄(古岸花红透)

  ④、仄仄仄平平(却冻破寒来)

  七字句的平仄规律也只有四种:

  ① 仄仄平平仄仄平(渺小君山水露峰)

  ② 仄仄平平平仄仄(讨教天公无尺寸)

  ③ 平平仄仄平平仄(思心盼你帮帮手)

  ④ 平平仄仄仄平平(勤能治鲁习师风)

  可见,七字句的四种平仄规律,各自去掉前面两字,就是五字句的平仄规律了。

  关于押韵,每首汉俳要有两句尾字押在同韵部的韵字上。押韵选用古韵或者选用新韵都可以,但不要古、新两韵混用。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汉俳是不整齐的“五、七、五”三个长短句组成的,不存在像律诗那样做到上下句“粘对”,其实,想粘对也粘对不了。汉俳的各句,选用哪种规律的平仄句,也是没有限制的,可随意。所以,写作格律体的汉俳,比写格律诗还是宽松多了。

  3、可以像自由体那样写。也就是说,每句诗不必考虑句中的平仄,三句诗的尾字也不要求非要有两句押韵不可,无韵的汉俳只要写得语言灵动出诗味也是可以出好作品的。这样,思维没有固定的平仄与韵部限制,可以任意在“五、七、五”句型的框架里构思诗的意境,写出诗的品味。

  下面,例举温家宝总理的两首汉俳(发表在《中华诗词》2008年第二期上):

              一

                        和风化细雨

                        樱花吐艳迎朋友

                        冬去春来早

                            二

            常忆融冰旅

            梅花瑞雪迎新岁

            明年春更好

    这两首汉俳,温总理是在访问和迎接日本前后两任首相特定的环境里口占而成的,诗情浓,含意深,初看很像用格律体完成,其实,总理是传统的抑扬顿挫音律美由我取之,传统的韵律限制让我去之,写成了朗朗上口风风韵韵的自由体。

    4、可以一题连写,也可以写成组诗。连写,是指一个题目下面,用“五、七、五”为一组连续写下去。如果一个题目下面有三组“五、七、五”句型的汉俳,就称一题三首。如下例《读陆碧凤女士<无题>有感》:

                        启动阎王请

                        应是人间已满盈

                        懒得问分明

                        将死又逢生

            苍天有义讲公平

            留我写诗文

                        能生就必生

            我是春天一缕风

            为众献忠诚

  组诗,指一个总题目下面,包括两首或两首以上有小题目的同属性的诗。

  三、汉俳是诗

  汉俳一首之内,总共17个汉字,容字量小,易填难工,需要做到句句乃至字字含金才好。含金的字句,才能表达诗的意境,锤炼诗的美味。有人把汉俳说成像顺口溜,顺口溜是说白话的韵文,不是诗。人家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没把汉俳写出诗味来,写成了顺口溜,写成了几句顺口的白话。

  诗贵立意,要从社会生活中找出意味来,健康向上,让人品之回味无穷。我们写汉俳,也要是这样。

  四、汉俳与短歌的区别

  汉俳是借日本俳句17音,写成汉俳17字的诗。

  短歌,也是借用日本短歌31音,写成汉语短歌31字的诗。即“五、七、五、七、七”体型,在汉俳的基础上,再增加了两句七字句。

  汉俳与短歌的体型,有其内在关联。但是,它们是不同的两种诗体,不可笼统将短歌规划在汉俳的旗帜下。

  林林先生在1980年春,就仿日本31音的短歌写成汉字31字的诗,这是最早出现的汉语短歌。短歌这种体型的诗,同汉俳一样宽桦,可用格律体写,也可用自由体来写。

  中国汉俳学会会长刘德有先生说:“俳句是俳句;译成汉语的俳句是译成汉语的俳句;汉俳是汉俳。它们是各不相同的。”我想,我们在写作时,做到意守善心、发挥想象、推敲汉字、释放真情就行了,就能创作出美轮美奂的汉俳来。

                                    2008年3月3日于长沙

(作者系中国汉俳学会常务理事、日本汉俳学会顾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