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对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有较高的评价:“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据史书记载,李世民的军事生涯鲜有败绩,只有在对阵西秦薛举时败过一次,还是因为他得了疟疾,手下不听事先安排,造成失败。其余大小战役均取得了胜利,那么李世民百战百胜有何秘诀呢?我认为有以下五点:精准营销
第一、战略眼光远大。 李世民看待战争的眼界极为开阔,能从大处着眼,不光盯在人数、装备、地形等战术问题上。而是从国与国、几方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分析利弊。 比如晋阳起兵之初,攻打宋老生时,有情报显示突厥联合刘武周攻打晋阳,威胁大本营。李渊等大多数人都同意返回晋阳,李世民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突厥人少信贪利,刘武周与突厥之间也存在嫌隙,而且关中已经获悉我们起兵的消息,如不迅速进军,必生变故。
再如攻占长安后,李渊迫不及待,派李世民与李建成出关援助东都,经略中原。但二人到达东都观察形势后,决定放弃这一计划,并建议李渊先巩固关中、再经略中原的战略规划。 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称得上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 第二、知己知彼,利用自身优点,抓住敌人弱点,制定作战方案。 对战西秦薛举世民首尝败绩,在反击中,他抓住西秦国力弱小、兵少粮缺的弱点,坚守不出,双方对峙六十多天,将敌军拖到粮弹两缺、人心浮动,然后一举出击,消灭西秦。
在对战宋金刚时,双方对峙于柏壁,面对敌军强大的兵力,李世民看到敌军后方尚有浩州这个军事重镇在自己手中,于是派出小股部队支援浩州,待到敌军运送粮草时,浩州守军果断出击,切断敌军补给线,宋金刚慌忙北撤,李世民率领主力果断出击,打败敌军。 在围攻东都王世充时,面对窦建德十几万部队的增援,不少下属建议撤围暂退,避敌锋芒。但李世民坚持同时对战两大强敌,他对下属说:“王世充兵摧粮尽,旬月间将不攻自破,窦建德新到,骄矜自大,我们把守虎牢关咽喉,他如何攻破!如果窦建德冒险用兵,我们可轻易取胜;如果对峙旬月,建德必定疲敝,到时洛阳城破,我军气势百倍,一举两克。如果我军撤围,两贼合兵,我们何时才能破敌!”结果世民一战打败两大强敌,使天下初定。 可见,李世民能够敏锐的看到敌军的弱点与自己的长处,将战役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三、拥有坚韧的精神与冷静的头脑,防守沉着,出击果断。 在李世民的军事生涯中,经常遇到需要坚守不出的情况,这时最为考验一名统帅坚韧的精神,对意志力与胆略有很高的要求。但李世民每次都能从针锋相对的僵持中找到敌军的薄弱环节,看清出击的时机,可见他的头脑多么冷静。 在出击时李世民坚决的穷追猛打,在对战薛仁杲与宋金刚时体现的淋漓尽致。两次都有下属为了他的安危阻挡在马前,而李世民坚决出击,在追赶宋金刚时他二日不饮食,三天不卸甲,不给对手留下喘息之机与思考的时间,避免敌军重新集结而声势复振,彻底摧毁敌军的意志力。 第四、重视掌握敌方动向,亲自侦查敌情。 李世民常常亲自带领轻骑,深入敌军控制区域侦查地形,探听敌军虚实,做到心中有数。当然,这是需要魄力与勇气的,有几次使他陷入了险境。 比如,在对战宋金刚时,李世民与亲兵侦查敌情,因疲惫小憩,结果被敌人包围,多亏一条蛇追赶老鼠,撞到亲兵脸上,二人才惊醒逃命。在对战王世充时,李世民侦查敌情时突遇敌军骑兵部队,将他团团包围,多亏尉迟恭及时赶到,救了李世民一命。 第五、发挥骑兵威力。 李世民组织了一支骑兵部队,名叫“玄甲军”,他们通身上下披着厚重的黑色盔甲,属于重装骑兵部队。
每到决战关头,或者截断敌军退路,或者侧翼迂回包抄,或者正面插入分割敌军,骑兵都有他的优势。特别是对战窦建德时,这只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窦建德一个措手不及,将其活捉。 综上所述,李世民通过以上五大有点、高超的指挥艺术以及大批猛将的誓死追随,建立了不世之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