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王勾践苦心励志, 发愤图强, 卧薪尝胆

 我的最爱洋芋 2020-02-16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兵马,准备进攻越国,便想先发制人,立即出兵征讨。

大臣范蠡劝阻说:“不可,吴国已经练了三年兵了,来势凶猛。咱们不如守住城池,不要跟他们作战。”越王勾践不听劝告,仍然兴师伐吴。吴王夫差听说后,率精兵攻打越国。两军大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越军终因不敌吴军,遭遇失败。越王践只得带领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又遭到了吴军的层层包国。践身陷绝境,采纳范蠡的建议,决定派大臣文种带着美女和珍宝前去求和。吴王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要勾践夫妇到吴官做三年的苦役。

于是,越王践便和妻子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差事。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匀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就把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苦心励志,发愤图强,在自己的座位旁挂一个苦胆,坐卧即能仰头舔尝苦胆,吃饭时也尝一尝苦胆,目的就是不忘耻辱。

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从来不吃两种荤菜,不穿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曲求全,招待宾客热情诚恳,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就这样,经过十年的发展生产,积累カ量,又经过十年的练兵,越国终于在公元前473年灭掉了吴国。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卧薪尝胆”的故事传通千古,《史记《吴越春秋》等古籍中均有一些记载,唐宋年间的一些诗文中,有越王勾践“枕戈尝胆”的说法。清蒲松龄在科举考试落第后,曾写下“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来勉励自己。

如今,人们常用“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来表达刻苦自励、奋发向上的决心。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当时,吴越争霸,越国遭遇失败,越王勾践在吴国忍辱负重三年。回国后,勾践不忘国耻,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当时的越国由于遭受战争的创伤,田地荒芜,人口锐减,生产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为使国家富强,勾践采纳谋臣范文种提出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策,让范负责练兵,让文种管理国事,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耕种、养蚕、织布,鼓励生育,增加人口。

十年后,越国实力大増、终于灭掉了吴国,成了春秋末期的霸主。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越王勾践的故事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人们也看到,在卧薪尝胆的精神面前,一切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弱者变成了强者,弱国变成了强国,勾践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神话!千百年来,我国很多仁人志士在面对困境时,都表现出了刻苦自励、自强不息的精神。就像司马迁在其自述里所说:“昔西伯拘关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而司马迁本人更是自强不息的典范,在遭受宫刑后,司马迁曾一度绝望,但是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忍辱负重,最后写出《史记》这样的旷世奇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