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性格敏感、脆弱,但是天赋极高、又有灵性。他一生不得志,仕途坎坷,可以说性格占了很大因素。他的诗往往婉丽忧伤、幽深隐微、独具匠心,这也与他的性格和天赋有很大的关系。李商隐在三十五岁的时候曾写下一首《访秋》的五言律诗,这首诗可以说是曲折道尽对家的思念、写尽有家难回的忧伤之情。此诗如下: 《访秋》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首先来看题目,本来已经是秋天了,为什么还要说是访秋呢?因为此时的李商隐被郑亚聘为幕中掌书记,他从北方长安来到南方的桂林,而家眷都留在了北方的长安城中。此时的他漂泊在外已有数月,孑然一身。北方的秋天到来的时候,秋意是很浓的,秋风、落叶、败草、寒露、晨霜都昭示着秋意。然而南方的桂林纬度低,气温高,秋天并不明显,并没有太多的寒意,景色也不像北方发生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李商隐才说访秋,访秋的不易正是思家念亲的不易。 首联写李商隐独自饮酒(消愁),但酒味实在太淡,似醉时(凉风)一过就醒。站在高楼上,极目望远,已是天边……酒薄正为情浓,楼高正为家远,穷尽的是眼前的风景,穷不尽的家那头的风土人情。诗一开头就蓄势蕴情,“穷”字用得极具深意,“望”字又照应题目。 颔联承接首联,是作者瞩目远望时的所见。江边高地正对着落日,斜阳下长帆如席鼓风归航。通过对比,以乐景归帆来反衬有家无归的哀情。通过一个“归”字与首联的“望”字遥相呼应,点明作者的良苦用心——“望归”。 颈联又承接颔联,“移步换景”,一转一深,通过不同风景的描写,加深有家不能回的忧伤。何以见得呢?白烟笼罩深广的龙潭,红霞纷披曲折的鸟道,看似风景殊美,实则暗含道路艰险难行。归帆已去,水路渐晚。移目陆地,陆地上有潭有山,有烟有霞,景色虽殊,但迷离崎岖,找不出秋意,也找不到归家的路途。 尾联深化主旨,照应题目。秋意既有秋天的意境,又有归家的意向。望了很远,寻了很久,能够殷勤主动报送秋意的,只有那山中的一树树火红的枫叶,除此之外再无与秋天和家相关的事物以作纪念和寄托。此诗到此终结,一颗丹心化为一片丹枫。 此诗写得曲折含蓄、幽深凄切,在抑扬顿挫间,道出对家和亲人浓烈的思念。以景衬情,以景结情,由一处丹枫道出难得的秋意,寄托不尽的相思和愁闷。此诗可以说是咏秋怀远的上乘佳作。 |
|
来自: DavidCCH > 《李商隱等之诗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