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十五章@杰小宇 读书分享

 大智若愚wxy 2020-02-16

《道德经》第十三章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第十五章  原文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1],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2]:豫[3]兮若冬涉川;犹[4]兮若畏四邻;俨[5]兮其若客;涣[6]兮若冰之将释;敦[7]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8]兮其若海;飂[9]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注释】

[1]善为士者:得道之人。

[2]容:形容、描述。

[3]豫:原指野兽,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

[4]犹:原指野兽,性警觉,此处形容警觉防备。

[5]俨:神态端庄。

[6]释:消融。

[7]敦:敦厚老实。

[8]澹:同淡,此处引申为深沉淡泊。

[9]飂:行动如风般飘忽不定。

第十五章   译文

古时的得道之人,见解高深玄妙,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因其深藏不可识,只好勉强用以下比喻来形容他:办事沉稳谨慎,像走过冬天的冰河一样;心怀忧患意识,像警觉着近邻的袭击一样;神态恭敬庄严,像做客一样;态度和蔼可亲,像正在消融的冰一样;性情淳朴厚道,像未经雕琢过的木料一样;心胸豁达,像空旷的山谷一样;个性浑厚包容,像浑浊的江河大流一样;神态深沉恬淡,像深沉的大海一样;行动起来灵动,像不知停止的风一样。谁能够在浑浊的河水中静止下来,然后慢慢地自我澄清呢?谁能够使静止不动的东西运动起来,然后慢慢地显露生机呢?遵行道之人不追求富有、盈满。正因为不崇尚盈满,所以能推陈出新。

我的心得感悟

《道德经》的第十五章内容,是一幅“得道之人”的白描像。老子用寥寥数笔,便把一个得道之人的精神风貌、处事风范和人格特征勾画的栩栩如生。在老子眼中,他们是能把握事物的外在状态、发展规律和内在本质的人,并具有谨慎、警惕、稳重、包容、纯朴、豁达和深沉等人格修养。“得道之人”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为人处事从不高傲自满,而是虚怀若谷,懂得进退。

重返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得道之人”的智慧。楚汉相争时,刘邦的开国重臣张良,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见,刘邦能够战胜强大的项羽,“汉初三杰”功不可没。但是,“汉初三杰”的结局却截然不同。韩信以谋反罪名被杀,萧何也被治罪下狱,惟有张良,自始至终,都深得刘邦的信任。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功成名就后主动辞官,形同隐居,也是所谓的“不欲盈”,懂得清心寡欲,明心见性,看似无为,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事物发展规律,这才能让其得以善始善终。反观韩信,与刘邦闲谈时,不懂得“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直言自己用兵“多多益善”,而评价刘邦带兵不过十万,正是这种骄傲自满,让他难逃悲惨的结局。

回到当下,我们要学会保持“得道之人”的心境。在物欲涌动的今天,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追求速度、效率和捷径,却慢慢遗忘了扎实、质量和沉淀。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但是,浮躁的方向,并没有诗和远方。少一些“等不及”,多一点“笨功夫”,也许是当代人要学习“得道之人”的精神。

展望未来,我们要持续修炼“得道之人”的功力。“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要学会这里的一“静”一“动”。静下心、定下神,由静而清,由清而安;同时也要有起而行之、弘扬大道、济世利人的行动。只有不断修炼自己“静”和“动”的功力,才能更接近“得道之人”,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分享者

杰小宇

2017级MBA pc

2018-11-2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