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诸子百家之一,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为什么可以跟儒家相提并论的墨家,却突然间消失在历史的文化长河那? 本人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墨家思想的存在已经撼动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思想! 下面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之一的“墨家”为什么突然消失在历史中? 一、百家争鸣期间:儒、墨两家的“显学之争”首先,儒家的“仁“,对封建王朝统治阶级来说,是要调和其内部矛盾;而对被统治者来说,表面上的爱,是为了劳动者为统治者卖力;而从现实角度考虑,儒家的“仁“,内容强调血缘关系,领导关系。 墨家主张的“仁“,是一种普遍的爱,是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 其次,儒家把“义“与“利“对立起来,而墨家则认为“义“与“利“是合一的。 《论语·里仁》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把重视“利“的称为“小人“。 第三,儒家认为人的寿命、贫穷或是富贵、社会治安等等,都是由天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即《论语·颜渊》所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墨家主张“非命“,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奋发图强,“不敢怠倦“。 第四、墨家虽然主张非命,却又不是无神论者。墨家相信鬼神,主张“明鬼“。这与不重鬼神的儒家也是对立的。孔子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鬼神,但是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第五,儒家从贵贱有别出发而重视礼仪。据《庄子·天下》说,古代的葬礼,“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而丧礼据《礼记·曾子问》记载,是实行“三年之丧“; 墨家则反对“厚葬“、“久丧“,而主张“节葬“、短丧。其出发点是节约社会财富,因为“厚葬“、“久丧“会造成“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的后果。 第六,儒家不仅重礼,而且重乐!“乐“与“礼“是相辅相成的,对于维护等级制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墨家主张“非乐“,反对音乐享受。他认为享受音乐要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影响从事国家的管理和参与生产劳动。 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之一的“墨家”为什么突然消失在历史中? 二、成员组成和代表阶级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 墨者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墨者中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 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墨家学派不仅是学术上独树一帜的派别,而且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政治团体。其具体表现是,以“巨子”为首领,徒众的进退出处,都听命于他,不得违反。墨翟是第一代巨子,据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种为实现学派宗旨而义无返顾的精神,是墨派显著的特点。 儒墨两家在当时并称显学,两个学派的弟子甚多,遍布各地。 儒家学说在古代封建社会代表的是奴隶主和封建通知王朝的贵族权利和思想,墨家学说则反映农民和工业兴起的小生产者的要求。 双方代表利益恰恰相反,形成对立一面,也就导致了统治思想背道而驰 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之一的“墨家”为什么突然消失在历史中? 其实从以上这些原因不难看出,墨家的学说已经与封建统治阶级完全背道而驰,它并不是适合统治阶级用来统一人民的一种学说了。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 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
|
来自: bookman1959 >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