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渣男”毕加索,的确是靠艺术天分和才华赢得“全球最知名艺术家”地位的

 假装懂艺术 2020-02-16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

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

毕加索的大名不仅是在艺术圈,在其他圈圈里也是如雷贯耳。我本来不太喜欢毕加索的作品,因为一个实用的需求,深入研究了几天,系统了解他的生平和艺术,他的那些八卦因为添油加醋太多,实在捋不清。

分享之前,先摆明两条重要的线索:1、毕加索与7个女人的故事:不同的女人给他带来的欢愉和痛苦,是他创作上不断革新、突破的最大源泉。2、艺术风格的7种转变:少年学习期、蓝色时期、粉红时期;立体主义的创立、新古典主义的回归、超现实主的变革、新型雕塑的尝试。

外加,一个人物性格特征:毕加索的控制欲极强;艺术上也争强好胜,要做最有名的艺术家。还有时代大背景:两次世界大战,撕裂、破碎的社会;艺术上,古典写实正被主流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所取代,艺术正朝着现代主义方向发展,在这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毕加索上去卡位了。

硬核知识点:现代主义思潮具有很复杂的背景,严格地说,现代主义不是一个流派。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颠覆了人类的文化传统。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兴起,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疏远、冷漠,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20世纪初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使用因科技进步发明的武器大规模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等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应运而生。

正式进入套路化分享


每一个大人物的童年注定是与常人不一样的,这似乎是一个俗套的粉饰手法,但毕加索作为“天才少年”是证据的。(文中部分作品在时间点的说明上,可能存在偏差,如有发现,请指正)

毕加索从小就具备绘画的天赋,两三岁就开始用铅笔学习父亲绘画;小时候上课不认真听讲随手涂画,他常把数字“7”想象成倒过来的鼻子,真是想象力爆棚。父亲荷西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也渴望成为艺术家),从小就给他安排了较正统的美术教育。

毕加索从小是在家庭女性的溺爱中长大的,他父亲经常在外泡吧,他是家里唯一的男性。父亲还经常带他去看斗牛,血腥杀戮的场景从小就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毕加索8岁就开始绘画斗牛的死亡场面。(女人和公牛,几乎占据了他后来创作的大半部分。)

1893-1894年,他的绘画天分开始显现,13岁时开始画油画,画身边亲人的肖像,刻画的人物生动。青春期萌动,他还爱上了一个叫安吉莉斯·曼德斯的小女孩,并把她画成天使。

《石膏像素描》49 x 31.5 cm 1893-1894年(13岁)

巴黎国立毕加索博物馆藏

《老渔夫》布面油画 1894年(13岁)

1895年父亲带他去了巴塞罗那,毕加索凭借优秀的绘画才能进入了他父亲任教的美术学校的高级班。之后,毕加索常跟同学去了巴鲁基努红灯区,毕加索对一幕幕的性爱场面印象深刻,成为他今后创作的源泉。(毕加索后来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亚威农少女》,画的就是这个妓院里的记忆)那时的西班牙男人“星期天早上去教堂,下午去看斗牛,晚上去妓院。”

《艺术家的母亲》布面油画  1896年(15岁)

《初领圣体》布面油画  1896年(15岁)

《科学与仁爱》布面油画  1897年(16岁)

此画在马德里国家美展中展出,

又在马拉加的一次美术比赛中获金质奖章

看过这些作品后,内心也不得不服了,毕加索后来的作品是故意追求“画得不像”的,求新求变,只画自己的情绪,不然他也成不了毕加索。

混迹艺术之都巴黎


19岁的毕加索,因为有一幅作品入选1900年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他初来巴黎,又因语言沟通不畅,被巴黎人歧视,当时他的作品在法国的绘画界并不突出。毕加索看到莫奈、雷诺阿、德加等印象派的作品,被鲜艳、明快的色彩深深打动。最开始在巴黎卖了几幅作品,但是没有持续性,毕加索独自回到了西班牙。

因为一个重要事件,直接开启了毕加索“蓝色时期”的忧郁画风。(1901-1904年)毕加索在巴黎的铁杆好友卡萨吉玛斯,在一次聚会酒后兴奋之际,向钟爱的女孩杰曼求爱,但遭拒(据说是他有生理缺陷),便拔枪准备射杀杰曼,结果打偏了,随即则开枪自杀殉情,这一消息给毕加索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内疚和恐惧

期间,二十世界最著名的艺术经纪人安伯斯·瓦拉德(塞尚、高更、马蒂斯等的作品代理人)看中了毕加索的作品,准备给你在巴黎做个展,毕加索回到巴黎,便为画展加班加点地赶画。几周后,他却跟杰曼住在了他死去好友的寓所里,厮混了小半年。(这个杰曼,并没有被官方统计进毕加索的情人里,不知是有意规避,还是其他原因?)在这种焦虑而复杂的情绪下,毕加索创作了蓝色系列作品,由于传递的情绪过于哀伤,当时在市场上没人买单,老毕的生活也陷入了短暂的拮据。

《卡萨吉玛斯之死》布面油画 1901年

《人生》布面油画 1903年

左边两人便是卡萨吉玛斯和杰曼

《蓝色的房间》布面油画 1901年

一个正在洗澡的女人,红色给了画面些许生机感

《自画像》布面油画 1901年(20岁)

《悲剧》布面油画

忧伤的表情与致郁的蓝色,营造出了压抑的情绪

插播一条毕加索的《情史年表》

拒官方统计,毕加索一生拥有过7个女人,其中两任老婆和五个情人,当时的西班牙法律是不允许离婚的,他经常是同时与多名女性交往,属于典型的“渣男”,鉴定完毕。

1904年(23岁),毕加索定居于巴黎塞纳河畔蒙马特区的“洗衣船”,邂逅模特费尔南德·奥利维并同居,常去观赏马戏团的演出,粉红色时期开始。1912年与费尔南德分手。


1911年(30岁),毕加索遇上有夫之妇伊娃·果尔两人不可遏制地相爱了。1915年伊娃得了肺结核,据说毕加索怕被传染,抛弃了她,随后逝世。


1917年(36岁),当毕加索在罗马为俄罗斯芭蕾舞团设计布景时,爱上了芭蕾舞者奥尔加·克洛瓦,隔年正式结婚。奥尔加喜欢过上流社会的生活,毕加索也一改作风,跟着打入沙龙社交圈,也开启他“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画风。1925年,创作“舞”,首次影射与奥尔加的紧张关系;1929年,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1935年,与奥尔加分居。


1927年(46岁),毕加索邂逅年仅17岁的未成年女孩玛丽·泰瑞莎,要是当局被发现,毕加索会被吊销法国签证;毕加索作为已婚男人,再一次脚踏两只船。与玛丽同居的这段日子,是毕加索最放纵情欲的时光。1977年在她与毕加索相识50周年纪念日自杀。


1936年(55岁),喜新厌旧的毕加索,又邂逅南斯拉夫女摄影师兼画家朵拉·玛尔。他又一次脚踏两只船,还试图说服玛丽接受这个现状,毕加索很享受同时交往两个女人。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时候,朵拉陪在他的身边,并拍摄了大量的工作照。之后毕加索又另寻新欢,朵拉因抑郁症住院疗养。


1943年(62岁),毕加索邂逅27岁的女学生弗朗索瓦·吉洛;1946年与弗朗索瓦同居,1954年弗朗索瓦主动与毕加索分手,1964年弗朗索瓦·吉洛出版回忆录,不顾老毕反对公开私人生活,造成两人决裂。


1961年(80岁),被抛弃的毕加索在一个陶瓷店认识了杰奎琳·洛克,之后与35岁的杰奎琳结婚,成为第二任妻子。

毕加索曾说“ 女人就是承载痛苦的机器” ,女人是他艺术祭台上的牺牲品,女人也是他艺术创做的源泉,不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能给他艺术创作上带来新的刺激;就他身边的女人来说,无疑都是不幸的。他的画就像是他的日记,记录情绪的起落、女人和性。在他不少画作中,都会出现一个牛头人身的禽兽,蹂躏女人。

毕加索就是一头公牛

1904年,毕加索逐渐走出了忧郁的情感,他遇到了模特费尔南德,两人迅速的坠入爱河,爱情为毕加索带来了大量的崭新的灵感,浪漫的玫瑰粉代替了忧郁的沉闷蓝。一段美好的感情开启了“粉红时期”的欢乐。(1904-1906年)毕加索所住的地区有许多马戏表演,他会经常去看表演,与这些下层的人民接触后产生了创作灵感。

《拿着烟斗的男孩》布面油画 100x81cm 1905年

200455日,该作品在纽约蘇富比拍出1.04亿美元,成了当时世界最贵的画

《马戏演员之家》布面油画 212.8 x 229.6 cm 1905年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

《自画像》布面油画 1906年(25岁)

《杂技演员和年轻的小丑》布面油画 1905年

人间喜剧,难掩世间悲欢离合

立体主义来了


毕加索在巴黎总是以最知名的艺术家为对标,一定要超越他们,成为那个第一。最后他结交了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马蒂斯,想要争夺巴黎的“头牌”,就得比马蒂斯画得更夸张、更疯狂;比他更前卫、更反传统。

最后毕加索从以年轻时候去过的妓院为突破口,找到了创作灵感,同时也吸收高更、塞尚的艺术元素,再结合非洲木雕艺术,从中汲取原始艺术的营养,终于创作出了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亚威农少女》,将原始的部落艺术和现代艺术相结合。

《亚威农少女》布面油画 243.9x233.7cm 1907年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镇馆之宝

当时,毕加索创作的《亚威农少女》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五位裸女或坐或站,摆弄身姿,她们的前面还摆了点水果。画面呈平面状,色彩夸张却节制,扭曲的人物状态,怪诞的表现方式引发视觉冲击。他开始打破之前传统绘画的技巧,确立了崭新的绘画语言。

对于立体主义,还有一位重要的艺术家乔治·布拉克,1907年,他与毕加索相识,深为其作品《亚维农少女》所倾倒,两人遂成为至交,共同筹划起立体主义运动。布拉克和毕加索在分析立体主义时期所作的作品,风格非常接近,他们都偏爱画乐器,使用拼贴的手法。“立体主义”这一名称还是由布拉克的作品而来。另外,立体主义运动中有多项创新也皆是由他作出,例如,将字母及数字引入绘画、采用拼贴的手段等等。

《小提琴与乐谱》拼贴 78 x 63.5 cm 1912年秋

 巴黎国立毕加索博物馆藏

分析立体主义打破了传统绘画中只能按照一个固定视点去表现,然后安排在同一个绘画平面上的方法。而之后的综合立体主义,则注重画面的整体效果,不再只是强调局部的分解,色彩也渐渐丰富起来。

《弹曼陀林的少女》布面油画 1910年

毕加索跨时代的巨作《格尔尼卡》

1937年,西班牙内战正酣,佛朗哥一方得到了德意纳粹的支持。德国的新型闪电战空袭战术需要一次练兵,便选择了在不设防城市格尔尼卡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密集轰炸,四分之三的建筑被摧毁,1600名以上的平民丧生,法西斯的暴行令人愤慨。

1937年初,共和政府委托盛名远播的毕加索创作一幅巨型画作来代表西班牙参加将在巴黎召开的世界展览会。毕加索一直为画什么而纠结,直到4月底,格尔尼卡轰炸的消息传开,虽然人在巴黎,但是读了一些相关报道之后,决定把格尔尼卡被袭击的惨状定格,披露法西斯的暴行。

《格尔尼卡》布面油画 349.3*776.6cm 1937年

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藏

《格尔尼卡》通过立体主义的扭曲、变形手法,正好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性,画面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触动性,被人们关注和热议,之后这幅作品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反战巨作。

《格尔尼卡》并不是能够让人一眼能够看懂的画,毕加索本人也承认在这幅画中使用了大量象征主义的手法,但他仍然拒绝“解密”这幅画每部分内容的内涵,说“It's up to the public to see what they want to see.”(这取决于公众,他们会看到他们想看到的)。 

毕加索为不同届的世界和平大会创作的《和平鸽》

1949年起,毕加索几乎每年为世界和平大会画一只和平鸽用于宣传,这两件作品从政治和社会运动上影响深远,确立了毕加索在艺术上的不可替代性和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因为那时的反战、反法西斯是全球性的。

毕加索画里的女人


我也来一个不解释,喜怒哀乐、美丑尽在毕加索的心里,在我们这些观众的眼里。不可否认的是有一些作品,我看后的确是有“恶心”的感觉,也许毕加索就是想发泄对旧情人的不满,就是要画出让人恶心的效果;爱的时候画得千娇百媚,不爱的时候就是恶魔。

我们不必强装“很喜欢”、“看懂了”,不要因为他是大师,就畏惧和神化他;要自信一点,说出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

《裸体、绿叶和半身像》布面油画 1932年

2010年5月4日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1.06亿美元价格成交

新古典主义的回归


毕加索在艺术上不断求新求变,时刻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和不同时期情绪的释放,回归新古典主义时期,画面敦厚、浪漫、祥和。


《在沙滩上奔跑的两个女人》布面油画 1922年

《三个女人》 布面油画

《海边的女人和孩子》 布面油画

《吹排箫的少年》 布面油画

超现实主义的变革


还是原来的配方,只是加上了超乎寻常的想象力,超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当时逐渐成为风尚,毕加索吸收为己用。欣赏这类作品,需要观众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看,自己想,才有意思。

来几幅轻松点


难得有一幅这么清爽的画

手拉手,爱情美如花

你说我听

吻(一个人,也可以玩两个人的浪漫)

吹拉弹唱,舞动起来

神奇、梦幻的抓鱼现场

 《梳头发的女人》 布面油画,更像是两个人在亲吻

伦敦佳士得拍出 675.875万英镑

《两个小孩》布面油画

王健林在佳士得纽约拍卖夜场,以1.72亿元拍下

《阿尔及尔的女人》 布面油画

2015年5月11日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1.79亿美元拍出

毕加索的手稿实在太多,此处省去一大批


这头公牛,经历11次变革,才有了最终的极简

雕塑新玩法


毕加索的雕塑打破了传统的条条框框,上手就是颠覆思维,打破传统认知,随手拿起材料,就是各种制作,开拓了雕塑的新玩法。

毕加索创作的内容的确都是他的所见、所想、所感,不同情绪的真情流露,同时表现手法又在不断迭代更新,这正是作为一名优秀艺术家的专业素养。有时也关注政治、社会文化动向,搭上顺风车,艺术作品的传播效果就能事半功倍。

【上期研究】

梵高的“神坛”是怎么筑起来的?

欢迎 留言 吐槽 互动

看完,请帮忙点击右下方的 “在看”扩散


子阳艺藏 出品 | 原创精品 |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