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毕加索之后,就越来越看不懂绘画艺术了?

 假装懂艺术 2020-02-16

由《毕加索与安装工盖内克的故事》引起的一发不可收拾的感想。(故事偏长,此处略去几百字。。。)

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 能看得懂的早期作品

作为近现代全球知名度最高的画家——毕加索,这种级别的艺术家之所以能如此有名,更重要的是因为其所占据的美术史地位。毕加索是“立体主义”的核心代表(追求几何立体形体之美),启蒙于“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彩色方苹果”。在大的艺术流派更替时,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美术史才会给他留一个贴有“大师”标签的位子。

毕加索《梦》,这是他第一次感情经历的真实写照。

对于非艺术专业的人来说,看不懂毕加索的作品是正常的,因为多数人的印象里,“画得好”还只是停留在古典写实主义(“画得像”)的阶段,有一点基础的能看懂印象派。而进入立体主义之后,绘画艺术就让人越来越看不懂了。因为,当美术史进阶到立体主义的现代艺术之后,抛弃了很多原有的美术理论知识,逐渐形成了另外一套欣赏理论,画家更加重视个人性情的纯粹表达,抛开了很多条条框框的学院派的技法基础。艺术的好坏,并不是以风格流派区分的,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而已。

很多时候,不同流派的轮换,就是因为审美疲劳,再美的东西看多了,也需要一点新的刺激,有时候刺激得太多,又来一个复古,追忆一下经典。对于文化艺术的体验,应该是随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境界,不断进阶的。掌握一点基础知识后,从个人的感性和喜好出发,才是最好的体验过程。

之后的风格流派更是百花齐放,各立山头,这与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经济、科技超前繁荣有着深刻的关系。

毕加索《格尔尼卡》,这幅画是美术史上的”反战名作“。该画结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战争带来的痛苦、受难和兽性;

战争,能最直观得暴露出人性,善恶美丑,求生的欲望与绝望交织在一起,各有各的伤痛,而战后的经济繁华,又让人忘记了曾经的痛苦,转而到狂热(安迪·沃霍尔是商业狂热期的代表),人们内心翻山倒海般的变化,真真切切地反应在20世纪绘画艺术的风格化中,各立山头,满足各自一小撮人的兴趣点。

2010年12月,一个石破天惊的新闻震惊了法国:年逾古稀的安装工盖内克将毕加索赠送给他的271幅画,全部捐给了法国文物部门。经鉴定,这些画作全是毕加索的真迹,价值达1亿多欧元。

(结尾有反转)

艺术家从初级进化到中间阶段是最累,包袱最多的;很多优秀画家到了老年,返璞归真,归于童稚,就是在找寻个人最初的感性记忆。一生的追求也只不过是一个轮回。这也是《毕加索与安装工盖内克的故事》中,毕加索为什么与装修工能这么快乐的聊天,抛开了所谓的艺术包袱,回归自己,轻松至极。

小编文章快写完查资料时,发现一个惊天反转。很多故事始终是故事,只是人们更愿意相信美好!


“点赞”是一份鼓励,“转发”是一份肯定!


子阳艺藏 出品 | 原创精品 |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