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以势生-意与象浑 —— 《藏真阁》 ![]() 藏真阁 今天 观赏石艺术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粹之一,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哲学支柱,是不会拥有顽强的生命力的。系统地用哲学和美学来指导观赏石艺术,使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时代的青春做出了贡献,反映出观赏石艺术同样是一定意识形态的产物。要论中国的艺术,不得不先谈谈中国的哲学。中国哲学的源头既简洁又深邃。中国主要的两大体系———儒家与道家(当然还有释家、佛家),尽管在教化上各有所长,接受天理,都承认天道是周行不殆、互古不变的宇宙规律。传统哲学同样滋养着观赏石这门艺术。追求天人和谐的中国人,为了契合天机,与自然一统,世世代代身体力行地追寻着“道”,期望能把握“天道”,不违天理。中国哲学中最富活力,贯穿中国文化始终的也正是这主要的儒、道哲学。在这种体系下,中国艺术家从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住情神的关键,并由此在艺术方面去成就“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追求自然的神韵。“依自然天趣,创自然情趣,又还其自然天趣”美的境界,观赏石艺术首先强调“自然的神韵”,是有其艺术根源的,它反映出民族世代相承的共通的心境,用中国哲学的灵性把握时代的脉膊。在哲学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美学上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文化精神的背景下,观赏石艺术本着意与象浑,即对写意的迫切追求,从一开始就在创作手法上不拘一格,没有固定的程式,即“有法无式”。只要是能有助于创作造型,传达内在思想情感的观赏石艺术总是拿来就用。强调观赏石艺术创作要遵循“顺乎自然,巧夺天工,顺乎天理,融以人情。”以追求写意的效果,达到抒情的目的,而成观赏石艺术风格的一个核心。“写意”,原出自中国画。从习惯和形式上讲,往往指以简洁、洗炼的笔法,淋漓的笔墨完成其艺术表现的画。从实质上讲,应该指画出了自己意思的画。那么,观赏石艺术要有“写意的效果”,也就是要创作出表现作者自己意思的景致、画面,使其让观者引人入胜,即所谓意境。“观赏石艺术工作者要过‘三关’,即选石关,配座造型关,意境关”。过好意境关,观赏石艺术才能进入一个创作繁荣的新时期,正是这门艺术发展到今天一种必然的趋势。写意,就要强调在艺术创作中,必须有意匠经营和艺术加工。观赏石艺术创作强调立意为先,准确命名,以观赏石主题依题配座,按意布景,依景配诗等,正是“写意”的具体体现。写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观,也是观赏石艺术的美学原则。天然的石头,原本既无感情也没有思想,是由人发现其独特的内容,通过形或图赋予石头某种含意,这是玩石家的“立意”、“意匠”的结果,也是某些自然美的持征、触动了玩石家的感情,引起了丰富的联想,从而“借景抒情、以物言志”,“一传自然之神,二传作者之情”。之后,石头已不是生活中普通的奇石,而是具有个性和意趣的观赏石了,因此,写意就是要融“神情“于一体,是客观事物与主观思想的统一。立意,不是纯主观的臆造,它是玩石者认识生活的结果,是玩石者在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一种美的理解和认识。这需要在创作过程之中使人的思想情感与自然的有形之象相互作用,互为含蓄。也就是要溶象于意,借象达意。观赏石艺术在艺术创作中坚持“写意”这一美学原则,强调意与象浑然一体。为了达到这一境界,作为一名玩石者,首先强调在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古人讲:“窥自然之和谐,穷天地之常理,悟万物之生机。饱游沃看,穷思冥想,则胸中自有神奇,造化自为我有”。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心灵观照,通过整体的俯视全貌,透视本质的证悟,融象与意于一体,借石寓情,把自己的人格、情感化为可视的形象传达出来。以立意制胜的优秀作品,在构图、选石、配座、置景、赋诗上运用了有别于其它艺术的艺术手法,采用焦点透视的构图,焦点又有别于常放在中间的处理,而隐没于作品之处的焦点,使留白显得宽而远,作品更加境淀意远。意是情的升华,情是意的基础。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罗丹:“艺木就是感情”。一件观赏石艺术作品,使人感到整体谐调,优美自然,这是起码的要求,更主要的是还要通过观赏石艺术作品表达感情,使之具有艺术感染力。进一步探索观赏石艺木表现形式,是为了更加深化主题,强化艺术效果,强烈地表达深沉的感情。真挚强烈的感情是观赏石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从古到今,时代要求玩石家具有“赤子之心”。只有当玩石家的感情代表了千千万万人的感情时,玩石家通过构图、造型、线条等手段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思想,才有可能同观众产生交流,为观众所接受。当我们欣赏一件观赏石艺术作品时,有时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并与石中的意趣和主观思想相交融,为景外之意、弦外之音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的作用。意境的体现往往在创作中还要善于借助含蓄之力,象以达意。这也正是观赏石艺术写意效果中的重要内涵。意本为精神性的,需要空灵与想象。含蓄由于其不限定性,富有板大拓展潜力的特征,为观赏石艺术表“意”的一种重要手法。在观赏中,观者“迁想妙得”进人诗的境界。这种善用含蓄之美的创作方法,给观者展开思想的翅膀留下了极为广阔的天地,加强了两者间的沟通,赋予作品更大的内涵。由此,情是写意的基础。技巧上的成功,固然能获得观众的喝彩声,但却不会感动人,没有感情做基础,写意必然是空洞的。以上所述正是观赏石艺术所追求、所具有的写意效果。在艺术上追求“神韵自然”、“意与象浑”的观赏石艺术,寓自己的人格、精神、情感于观赏石艺术之中,借象达意,使作品传达出了比自然本身更多的内涵。可以说众多的观赏石艺术优秀作品,为中国的观赏石艺术由奇石阶段进入创作阶段这一划时代的转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说明抒情写意是观赏石艺术发展的方向与出路。观赏石艺术创作围绕“意与象浑”这一核心,在造型的路数上不是一味地去实践总结一套完整的“技法”,搞成一种模式,而是以活泼的节奏,求其生动,求其动势飞扬,走以“生动观赏石”、“有趣观赏石”、“动势观赏石”为主体的形式多样的道路,用这种独具个性的选石手段、造型手段来强化观赏石艺术的风格。“飞扬的动势”这一特色的出现,既弘扬了石文化多样性,又展现了时代的进取精神,成就了观赏石艺术风格中一种突出的结构形式美。它为玩石者“写意”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只有狠抓观赏石的‘动势’这个特点,才能个性独具。只有动,才能表现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只有动,才能一传自然之神,二传作者之情,融神情于一体”。![]() ![]() 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以动态的运动形式而存在,无常、变化、运动的是常态。这既是师法的对象,又是“动势观赏石”创作的源泉。概括地说,动势观赏石就是在作品中追求和表现生动的气势。因此,动与势构成了动势观赏石的基本内涵。不动不能显势,有势方才生动,这可谓“动”之内涵。因此,“动”不仅仅是某种表面的造型形式,而应该是“动以势生”。然而,“势”又从观赏石作品的立意中生成,所以观赏石艺术强调“写意”。这正是:动势烘托意境,写意倍显动势。由此,我们说“动势观赏石”的核心就是写意,就是意与象浑,就是融神情于一体。可以说,动以势生,意与象浑是观赏石艺术鲜明的艺术风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