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等着别人给,幸福得主动去要

 陆平原lpy 2020-02-16



年轻的时候谈恋爱,被影视剧小说所影响,总以为应该让男朋友猜自己的心思,如果他猜不中,那就是不爱我、心里没我。

长大之后才意识到,我的需求,是需要我提出来被满足的。

在中国社会,从小我们就生活在不被满足、重视的家庭环境里,长期以往,就会造成我们心中的“不配得感”,并且提出自己的需要也是可耻的、自私的。

但是,隐藏自己的需求,一味牺牲满足别人,是不会得到幸福的。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讲了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他参加了一次研讨班,一些女士谈到对于表达个人需要的畏惧。他的母亲当时也在场,却突然站了起来,离开了房间,很久都没有回来。

回来时,她脸色苍白。马歇尔问:“妈妈,你还好吗?”“还好,”她回答:“刚才想起了一件事,心里极为难受。

“什么事情?

“ 36 年来,我一直在生你父亲的气,我认为他不在乎我的感受。我终于意识到,我从没有和他说我想要什么。”

在作者的记忆里,母亲总是委婉地表达自己,从不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

为什么母亲没法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

因为母亲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只要她想拥有一点东西,哥哥姐姐就会教训她:“你知道家里很穷,怎么还这么贪心!”于是,她便不敢说她需要什么了。

我曾也是同马歇尔母亲一样的人,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 10 年前,我和朋友约会爬上海的佘山,半路口渴,希望对方停下来买瓶水喝完再爬,我都没法开口。

而现在的我已经可以很自如地对丈夫说,“我累了,需要你带孩子刷牙、看书”。

我在咨询中,也遇到很多因为不懂得表达自己的需要而在关系中受苦的来访者。

我现在还记得,很多年前有一位女性来访者哭着告诉我:

“我多么希望在外面吃饭的时候,丈夫可以很绅士地为我拉一下凳子,可是他从来都不会这么做,一次都没有!
(请不要评判她,“这是多大的事啊”你的小事,就是别人的大事。)

“你有告诉他,你很希望他这么做吗?或者你有告诉他,他这样做对你很重要吗?

她泪眼婆娑地说:“没有。

当时我的震惊无法言说,如果这位女士可以和丈夫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她不至于这么痛苦。



为什么我们,尤其是女性很难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呢?

首先,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有压抑自我需求的传统,一个人去表达自己的需要,常被认为自私的、无礼的、羞耻的。

孙基隆在其著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由“仁者,人也”这一观点,引出中国人的“个体”是必须被“二人”一对的关系扣住的。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一个人是不能为自己而活的,你必须活在关系中,为别人而活。你活着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不是你自己的需要。

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个体去表达自我需要的,尤其对女性而言更是如此。

马歇尔说:

“长期以来,妇女的形象和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一旦把照顾他人当作最高职责,她们也就会倾向于忽视个人的需要。”


其次,在很多人的家庭教育中,尤其是物质条件不是很好的家庭,作为一个孩子常被要求“懂事”,而“懂事”往往意味着你要“乖”“听话”你要为父母的需要考虑,不能为你自己的需要考虑。

我家在农村,家里比较贫困,我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小孩,总觉得“家里都这么困难了,父母都这么辛苦了,我怎么还敢提要求。

所以,我习惯压抑自己的需要,从未吵着父母要买零食、水果吃,最喜欢看书,却也从来不要求父母为我买一本课外书,只是一直在图书馆借书看。

在这样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后,一个人会形成很深的“不配得感”。

于是,他容易忽略自己的需要,也很难开口像别人提需求。

还有的人虽然家庭条件不错,但父母从小对待他极为严苛,常常否定和批评他的需要。

想要一条裙子,就被斥责为“贪慕虚荣,不好好学习”;

想要去朋友家玩,又被骂“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不知道父母挣钱供你读书有多不容易吗?

长期以往,他也会有“不被重视”的感觉,“不配得感”,无法重视自己的需要,表达自己的需要,觉得表达了也不被重视和满足。



7 年前,我和大卫谈恋爱不久,他送了我一张两千多的床垫,这对我们的关系有一个非常大的促进,对我的思维也有一个很大的触动。

因为过去那么多年,我一直睡在很硬的木板上(上面铺着被褥),哪怕经常因为木板床太硬而膈着自己全身骨头疼,而我那时也有十万的存款,都从来没想过为自己买一张好床垫。

大卫的礼物,让我忽然意识到:“原来,我的需要也值得被满足。”

之后,我学习心理学,不断练习表达自己的需要,满足自己的需要。

如今,我可以重视自己的需要,做到非常自如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我的需要同样得到身边的人的重视。

因为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怎么表达自己的需要。

1、区分抱怨、批评、指责与表达需要的差别。

很多人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他们的需要常常隐藏在抱怨、批评、指责之中,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会让关系受到负面的影响,还会阻碍别人更好地满足他的需要。

妻子说:“雨下得这么大,我也没带伞,你为什么想不到来接我下班?你就是心里没我。

这是抱怨,指责。

“雨下的很大,如果你来接我下班,我会很开心,因为我渴望你的关心和重视。

这是表达需要。

妻子说:“你这个人就是太懒,家里这么乱,却从来不懂得收拾一下。

这是批评和指责。

“我需要家里保持干净和整洁,也期待你能重视我的这个需要,可以帮忙一起收拾、整理家。

这是表达需要。

2、区分笼统、委婉的表达需要,和具体、直接的表达需要。

妻子说:“你从来不在乎我的感受。

这是抱怨和委婉的表达需要。

“我希望你在乎我的感受,如果你在乎我的感受,你不会说‘这是小事’,你会站在我的角度感受这件事,思考这个问题。

这是具体、直接的表达需要。

妻子说:“家里的开销都由我一个人承担,我觉得很不公平。

这是笼统、委婉的表达需要。

“我需要你和我一起承担养家的责任,我们每个月的生活开销是 6 千,你可以每个月打 3 千到我的卡上吗?这样我会觉得公平。而这一点是我很看重的。

这是具体、直接的表达需要。

以上这个部分,你还可以学到一点,如果有人批评、指责、抱怨你,你可以试着保持一点冷静和理智(毕竟没有人喜欢被批评、指责和抱怨),透过这些表现去看到他背后的需要和期待。

“双 11 ,你只给自己买东西,真是够自私的!”这句指责后面表达的需要可能是“我希望你能在意我,考虑一下我的需要,也为我买一点东西。

如果你看到这一层,你可能就会回应:“我其实很在意你,只是想再过两周就是你的生日/我们的纪念日,不如把钱省下来,给你买一份大礼。

当我们在关系中,“一旦开始更直接地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批评对方,我们就容易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一般来说,我们都乐意做一个能够满足别人需要的人,因为这个会让我们有价值感,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如果清楚地知道对方的需要,而自己又可以做到,大多数人都会愿意尝试和努力去满足对方。



一个人,如果能直接说出需要,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很简单,你不说,可能就是 0 回应, 0 满足,你说了,就有 50% 的可能性被回应,被满足。

当然,也有我们的需要他人无法满足的时候,这就需要我们去看看自己的需要是否合理,以及要提高自己心理的弹性、灵活性和包容力。

比如,你要对方时时刻刻陪着你,本身这个需要就是不切实际的,如果对方能做到每天有一两个小时陪着你,就是极好了。

再比如,你需要对方懂浪漫,会制造气氛,可是对方就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浪漫和他的性格不相符,那可以让对方多做家务,多带娃,让你有时间和朋友、闺蜜一起出去浪漫。 

伴侣无法满足的需要,可以向自己要,向朋友要,向自己的兴趣爱好要。

没有人可以完全满足我们的需要,那些不被满足的需要也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接受这一点,你会获得更大的自由。

希望很多和我一样压抑自己需要的人,可以学会重视自己的需要,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

因为我知道那种不被满足的滋味有时是一种多么难以承受的痛苦,而被满足的感觉又是多么的快乐和美好。


- The End -

作者:meiya。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书评人,六年心理咨询经验,个人咨询与团体带领时间3000+小时。个人微信公众号:meiya(ID:OneStepUp)改变就趁现在,成长从心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