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泾阳:关中白菜心,中华第一点!

 成博士旅游频道 2020-02-16

前言:

       因三原、泾阳两县紧紧相邻,得地利之便,自一月以来,小编利用寒假、清明、周末等假期,骑行500+km,游历泾河两岸,实地探访泾阳20+处胜迹,以此作为毕业纪念!

泾阳县

       一部《那》剧的热播,让“泾阳”声名鹊起。在全国2200+县(区)中,泾阳只是一个小县,静卧在关中平原腹地,因其在北山之南泾水之北筑城,故而得其名。 “泾阳”之名最早见于《诗·小雅·六月》:“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而将泾阳作为专用地名,则是在战国时期,政哥先祖秦灵公始置泾阳县,迁都于此。由此算来,泾阳县龄至今已2300+岁。两千年的历史,为泾阳留下了大量的古迹古遗址,成为一道道靓丽风景。今天,我们走进泾阳,游历山南水北,探寻文化胜迹。

1
天下第一渠:郑国渠

【问】郑国渠是郑国的水利工程吗?

【答】并不是,这是在战国晚期,一个韩国的水利工程师,名叫郑国,在秦国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关于郑国渠有一个很有名的历史典故。郑国渠的设计者与建造者是韩国派到秦国的高级间谍,他原本是想说服秦国修建这条工程浩大的人工渠,妄图利用超级工程来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而达到“疲秦”目的,减缓秦国东出的步伐,为韩国赢得喘息之机。然而在施工中,郑国的身份和使命被发觉,秦王嬴政欲杀之。郑国据理谏秦王曰:“此渠成,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造万世之功”,说服秦王继续修建渠道。

郑国渠引水口(泾阳县王桥镇船头村)

公元前236年,历经10年艰辛,郑国渠终于修建成功。据《史记》记载,郑国渠首选在泾阳县张家山,引泾水入渠。主干渠自泾阳王桥起,经桥底、云阳横绝冶峪河、清峪河,绕三原县城北,东流横绝浊峪河,东与石川河汇流,再经临潼、富平至蒲城县龙阳注入洛河,渠道绵延300多里,灌田4万多顷,郑国渠的修建使得关中成为天府之国。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给予郑国渠高度评价:“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命曰:'郑国渠’。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国,韩国当成救命稻草的郑国渠恰恰又使韩国加速走向了灭亡,“疲秦之计”却成了“强秦之策”。

由于泾河河床不断下切,郑国渠引水口及引水渠也随之多次变化。汉唐宋元明清,不同历史时期修建的白渠、丰利渠、王御史渠、广惠渠、龙洞渠等,均是对郑国渠的改造和续建。

然而经两千多年的自然变迁和人为损坏,现今郑国渠遗址大部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仅有渠首、引水口、大坝和部分故道遗存。它们是两千年历史的见证,是秦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 

2
中共第一班:安吴青训班

抗战初期,周莹养子吴怀先将祖宅吴氏庄园捐赠给我党用于培训进步青年,时称“安吴青训班”。毛主席亲自为安吴青训班题词,朱德总司令亲赴视察并作了题为《抗日形势》的报告,林伯渠经常在此讲课。因有功红色革命,这座陕商大宅院历经百年沧桑仍大部犹存,而且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氏庄园是三进四合院,虽历经了百年风雨,但风采犹存。大红色的门窗干净、明亮,石块铺就的地面一尘不染。走廊墙壁上的砖雕精美细致。吴氏庄园如同周家大院等其他秦商大院一样,不仅仅留下了辉煌的历史,也在陕西八百里秦川上留下了许多秦商的记忆。

吴氏庄园旁现今还有元朝迎祥宫遗址。晚清安吴寡妇吴周氏为迎“护国夫人”金匾,捐银十万两,改建修缮迎祥宫。迎了金匾的吴周氏请秦腔戏团在此连唱3天大戏,1938年来青训班视察的朱德也是在此对青训班学员讲演。

迎祥宫戏台


当然从吴氏庄园(安吴青训班)走出的,不仅有富可敌国大商贾、意志坚定革命者,还有学富五车的国学家吴宓。吴宓,作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和中国“红学”启蒙者之一,也是陕西现代国学名人,与于右任、张季鸾三人并称为“关学余脉”

3
中华第一点:大地原点

“大地原点”亦称“大地基准点”,即国家水平控制网中推算大地坐标的起标点。从1975年开始中央政府组织人力,搜集分析了大量资料,并根据“原点”的要求,对郑州、武汉、西安、兰州等地的地形、地质、大地构造、天文、重力和大地测量等因素实地考察、综合分析,最后将我国的大地原点位置确定在泾阳县永乐镇西流村境内。

这里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地理中心,是国家地理坐标—中国版图经纬度的起算点和基准点。从这里起算,距中国边界正北为880公里,距正东1000公里,距正南1750公里,距正西2930公里。大地原点的确认,对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4
天下第一商帮:陕商

说起历史上的商帮,晋商、徽商俨然成为了中国商人的代表,曾编纂《天工开物》的明末科学家宋应星说:“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中的陕商,却被尘封在了岁月的长河之中,鲜为人知,与人们所熟悉的贡献了票号与大院的晋商,以儒雅著称的徽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去年以来《那》剧的热播,让“陕商”这个已经消逝在中国商业史上数百年的群体重新为人所知。

然而事实上,陕西作为中国商业的发祥之地,秦汉时陕西商人已发展到了第一个高峰,那时的巴寡妇清、韦氏都是名闻全国的大商人,连秦始皇都为之筑“怀清台”以示纪念。到了唐代,陕西商人发展到第二个高峰,他们以“帝都商人”自居。到了明清时期,当时的中央政府为了巩固边防,在陕西等地实行“食盐开中”、“茶马交易”、“棉布征实”、“布马交易”等一系列的特殊经济政策,这些为陕西商人的群体崛起创造了机遇。因此,明清之际又形成了第三个发展高峰

明清时期,陕西巨商崛起,最负盛名的商户则多来自那些经过世代积累,经过了漫长时间考验的商贾家族,他们分布在西安周边的泾阳、三原、渭南、大荔、韩城等区县,如三原周家、泾阳吴家、旬邑唐家等。陕西商帮创造了以泾阳、三原为商业文化中心覆盖陕西和整个西北商业市场的网络体系,这个网络体系促成了西部地区500年经济的正常运转,也使得陕西成为明清500年间的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泾河新城陕商展览馆茯茶

“泾阳茯砖茶”茶体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汤橙红透亮,滋味醇厚悠长。泾阳茯砖茶营养成分丰富,含有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氨基酸、茶多糖等物质,对主食肉、奶酪,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的西北地区居民而言,长期饮用,可补充以上物质,故而有“生命之茶”之说。

5
中国第一高砖塔:崇文塔

崇文塔,位于陕西咸阳市泾阳县城东南10公里,巍然矗立于泾河北岸,建于明代万历十九年,由泾阳人尚书李世达倡导主持,南京镇江工匠官施工所建,是中国最高砖塔。据《铁佛崇文塔寺常住田供众记》碑文记载,该塔为倡导泾阳、三原、高陵三县学童努力向学而建。

南向塔门上镌刻有“崇文宝塔”四字。塔身每层均设有四门四龛,龛中置或坐或立、形态各异、造型生动的明代石刻佛像。塔内有砖砌台阶,可曲折而上直至塔顶。每层塔檐有数层巨砖叠折外伸,形成一米余宽的腰檐平台,以供游人巡回游览。各层斗拱,砖檐椽头,以特殊磨制砖件拼装,榫卯相扣,严丝合缝,并有砖雕各式各样的花纹,极为壮观。当天气晴朗时,游人们凭垛远眺,巡视八方,可远望八水绕长安、骊山晚照之盛景,更可观泾、渭二河。正可谓“浩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近年来,崇文塔景区升级改造,已是西咸新区一道靓丽的风景。景区内已先后修建了国学馆、陕商馆、秦腔馆、“非遗”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成为展示陕西文化的新窗口,也是研学游玩好去处。

“非遗”馆皮影

6
文景之治  汉家陵阙

泾阳最南端,和咸阳渭城区、西安高陵区交界一带,能看到两个大型封土,这便是汉阳陵。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汉代皇帝陵墓讲究“堆土成陵”,外形呈覆斗形,好似一座截去顶端的金字塔。阳陵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有190多个外藏坑,其中围绕帝陵的81个外藏坑地位和等级最高。汉阳陵出土了数以千计的大量彩绘裸体陶俑,裸体陶俑被西方称为“东方维纳斯”。与秦兵马俑风格完全不同,非常有历史意义。陶俑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约60厘米高,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

其实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美丽的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胳膊上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灵活转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安详的社会氛围。

汉阳陵出土文物(拍摄于 2018.4.27)

7
帝国荣光  巍峨崇陵


关中胜迹,唐陵为最。在泾阳北部的北山山系(北仲山、嵯峨山)有两座颜值极高的唐陵。大唐德宗皇帝李适崇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安吴镇石马巷村北的嵯峨山南麓崇陵的陵园制度与前朝无异,只是规模缩小了很多,崇陵神道石刻保存是中唐阶段相对完好的最后一个。 

从南端几乎消失殆尽的乳台遗址往北到南门阙台遗址,神道仅仅不到六百米的距离。从南至北现存华表一对、翼马一对、鸵鸟一个、石马四对、石翁仲九对。华表与翼马保存完好,翼马算是崇陵雕刻最为精美的石刻了。


嵯峨山    2017.4.28   

至于翼马眼下的红色水痕(石制或矿物质腐蚀或受潮所致),当地传说这是翼马被德宗寻母的事迹所感动,流的红色眼泪。鸵鸟的风格已经彻底丧失了本身的样子,模糊不清,四对石马毁坏严重,脑部腿部皆被损坏,只有身上的马鞍尚能辨认,九对石翁仲东列文官西列武官,广袖长袍、持笏拄剑。


神道西侧武将

神道东侧文臣   2018.4.22

朱雀门石狮(西)   2018.4.22

据说崇陵选址是“九瓣莲花穴”,周围的山脉及山梁围绕一圈像九瓣莲花的花心一样被拱卫着,登顶远望泾渭环绕,形成山环水绕的极佳风水。

8
帝国残阳  醉美贞西


被称作“小太宗”的李忱,和他的榜样太宗一样,因为服食丹药,身体极度衰败,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八月,病入膏肓的李忱崩于大明宫,十四年二月,葬于贞陵。贞陵位于泾阳县白王乡崔黄村北仲山南麓,依山为陵,陵园范围地跨泾阳、淳化两县,史载“封内一百二十里”,陵园面积相当于昭陵。

贞陵的石刻精美程度虽不及崇陵,但保存程度在晚唐诸陵中尚算完整。四门石狮皆存,个别残损严重。神道石刻(从南至北):华表一对,高八米有余,上承摩尼珠,下基覆莲花瓣(西侧断为两截)。翼马一对,雕卷云纹双翼,翼马雕刻头部腿部皆圆润粗壮,形态笨拙,尤其是东侧翼马更有些许可爱之感,它是唐陵石刻界的一股清流,是大唐最后的“帅骏”。

神道东侧翼马

神道东侧文臣

贞陵白虎门(西门)石狮,是唐陵中最美最有意境的石刻了。2018年4月22日,我们一行五人自驾,冒雨前往贞西,专程探访白虎门石狮。万万没想到,仅仅过了五天(4月27日),文物局派人将贞西石狮扶正。贞西绝唱!

9
城区胜迹  传承古今

公元380年,胸怀一统华夏之志的前秦皇帝苻坚,在泾阳城营建行宫,并取名“太壸(kǔn)”,意为“皇帝进夺宫殿之路”。北周武帝宇文邕,改苻坚行宫为佛寺,更名为“惠果寺”。隋文帝时,皇太后吕氏在惠果寺出家,期望隋文帝可以“中兴大汉伟业”,改寺名为“中兴禅寺”。唐开元年间,改称“太壸寺”,一直沿用之今。

唐天宝年间,太壸寺重修,与长安城内的青龙寺、荐福寺、大兴善寺合称为“长安四大寺”,为日本遣唐使居住求学的四大重要场所之一。金世宗、元世宗时皆重修,明正统年间又重修。清同治元年,陕甘农民起义席卷整个西北疆域,太壸寺毁于战火,现仅保存一座明朝时期修建的大殿。在《那》剧中,太壸寺多次出现,是许愿祈福之场所。

文庙的始建年代已经无证可考了,最早的记录是文庙于明代嘉靖年间毁于地震,时任知县钟岱重修,万历崇祯和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都曾对文庙进行过修葺。大清同治元年,文庙全部毁于农民起义。光绪十一年,安吴寡妇捐银四万两重修文庙,建筑式样参照曲阜孔庙,仅规模较小而已。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庙建筑虽只剩戟门、乐房、东西庑廊、大成殿。但是现存建筑的建筑风格、雕梁画栋以及房檐屋角的砖雕饰物,依然可以让人想见当初宏大的盛景。上世纪90年代初,泾阳县又将文庙重新修葺,辟为泾阳县博物馆,珍藏陈列上至商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的上千件珍贵文物,馆藏文物丰富且及具考古价值。

10
红色云阳  悟空故里

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云阳也有一抹亮色。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红军主力于1937年8月陆续进驻渭北地区,主要集中在泾阳县云阳镇、桥底镇、三原县和富平县的庄里镇。红军前敌总指挥部设在云阳镇文家大院,彭德怀为总指挥,任弼时为政委。在此期间,红军的主要领导人都在云阳,共商抗日救亡大计。云阳镇是中国工农红军请缨杀敌的会师地,是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誓师抗日的出发地。因当时行政区划,云阳镇隶属三原地区,史称“三原改编”

三原改编 纪念雕塑(陕西三原)

红军改编,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十年内战结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从此实现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伟大历史转变。红军改编,在中共党史和中国抗战史上具有重大意义。2017年12月30日,在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召开“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三原地区改编出师抗日80周年”座谈会。

三原改编历史纪念展览(陕西三原)

也许是古风遗存,也许是革命传统,云阳镇民风淳朴,敢闯争先,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形人物悟空法师车奉朝也是云阳人,后圆寂于泾阳北部嵯峨山振锡寺,山上至今尚存明代重修的“悟空禅师塔”。

“孙悟空”的原形人物悟空法师车奉朝

悟空禅师塔(图片来源网络)

其他胜迹美景

泾阳县域境内,还有秦望夷宫遗址(指鹿为马和赵高缢死秦二世之地)、汉延寿宫遗址、唐太宗李世民与颉利可汗“渭桥会盟”遗址、唐郭子仪会盟回纥遗址(武寨府)、历代引泾工程遗址群、味经书院、陕西水利博物馆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

图片来源见水印

望夷宫是秦始皇为了远望北方,防止少数民族入侵而建造的离宫。后来爆发声势浩大的秦末农民起义,项羽入关,刘邦也打到了武关,秦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当时身为中丞相赵高,深怕秦二世降罪于己,便先发制人,于公元前207年与其弟郎中令赵成,女婿咸阳令阎乐,带吏卒千余人,里应外合,斩杀秦二世胡亥于此《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乃斋于望夷宫。

图片来源见水印

陕甘味经书院,始建于大清同治十二年,距今有百年历史。与长沙的“岳麓书院”、西安的“关中书院”齐名。以培养了辛亥革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等知名人士而誉满三秦。《那》剧中,沈星移在此接受变法维新思想,剧中向沈星移赠书的“刘先生”,便是味经书院的山长刘古愚先生。刘古愚,晚清关学大儒,与康有为南北呼应提倡变法,时称“南康北刘”

结束语:

        北山之南、泾水之北,悠久的历史、肥沃的平原、勤劳的人民、厚重的文化,孕育了一个有故事的泾阳县。寻秦人足迹、走汉唐帝陵、品陕商文化、访古塔古寺、看文博展览、赏泾河美景......2300+岁的泾阳县不容错过!

泾河湾

作者简介:

       周进,陕西三原人,西财经贸专业学生,历史文化爱好者,热爱旅游,喜欢骑行。如果有喜欢骑行走陵的朋友们呢,我们可以结伴而行,一起走遍陕西帝王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