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条清流汇泾河

 zqbxi 2022-11-24 发布于江西

      泾河在老龙潭是一副水深流静的样子,溢出坝沿的前一秒钟依旧静如处子。但瞬间,水流秒跌深谷,发出千军万马过境的巨吼,溅湿了石峡两壁,堆起千万朵白色浪花。

  旋即又安静地出峡,注入二潭、三潭。稍作逗留,再入石峡,绕出几个弧线优美的河湾,从青石河床上流过,时有水锈石露出河面。

老龙潭 (2).jpg

  老龙潭

  这条来自高山草甸的清流,一出老龙潭景区,便带给了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大局使命——守护好这河生命之水。

  按照国家要求,泾水从泾源县出境时,水质必须达到Ⅲ类以上。因为事关下游甘陕两省18县500多万人口的饮水安全。

  泾河出老龙潭景区时,水质可达Ⅱ类或Ⅰ类,那是在河里可直接饮用的纯净水。因为从源头第一滴水至此,泾河在高山密林无人区中渗涌,没受丝毫污染。

老龙潭 (1).jpg

  泾水出老龙潭

  但水出老龙潭,便进入人类居住区。泾河两岸村庄、城镇星罗棋布,泾源12万人口全部生活在泾河主干流和8条支流两岸。有人类,便有生产生活,便有排污,泾河也毫无例外地受到生活面源的污染。

  肩负“出境断面水质必须达到Ⅲ类以上”的沉甸甸使命,泾源县找到了3个支点。

泾河水源综合治理项目 (4).jpg

  泾河生态治水

  第一个支点是“河里问题河里解决”

  已是伏天,但泾河源镇兰大庄村民兰娟娟等七八十人还在泾河岸边栽植花卉。他们先在石滩上铺上种植土,再栽花,抽上泾水滴灌。“我们只栽花,不植树,因为我们泾源不缺树,花儿能增加绿色泾源的色彩。”项目经理洪由不说。

  泾河水源综合治理项目正在收尾,老龙潭至泾河大桥主河道沙底石坡,格宾网浆砌的防洪河堤,花草已从青石块间冒出。

泾河水源综合治理项目 (1).jpg

  泾河两岸种花

  紧挨主河道的是湿地公园,由6座溢流坝、4座翻板坝、11级跌水组成,长2.4公里,面积18.8万平方米。

  湿地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川流不息的活水,清莹莹缓缓从芦苇、荷花等水生植物间流过,鱼虾在其中嬉戏觅食,吸引了天鹅、丹顶鹤、鹭等水鸟驻足安家。左岸一大一小两部水车,转动抽水,又在水中倒映了两部。

  泾水过泾河大桥后,连续被8座溢流坝承接。新建的6座溢流坝水域面积达18万平方米,深水流缓,泥沙沉淀,净水溢流。

泾河水源综合治理项目 (5).jpg

  泾河两岸美如画

  在泾河沙南段,大型工程机械正在忙碌,泾源县正在实施泾河水生态治理工程,大手笔解决泾河干流最后一公里治理问题。

  在这里,正在新建砂砾石坝、蓄水湖、拦水坝各一座,新建11级生态跌水,总库容为55.12万m³,形成的水面面积为23.63万㎡。生态护坡10公里,村庄防洪设防标准将达到10年一遇。

  5年来,泾源争取1.7亿元实施泾河治理工程,河里问题在河里得以解决,河水清浊分明,清水常年不断流,洪水不再侵蚀岸坡。

  “平时,泾水从湿地里流走,溢流坝延缓了水流速度,停一停,净一净,通过生物措施净化水质,形成连续、阶梯、宽阔的水面。跌水成瀑,可增加河流含氧量,有利于水生动植物存活生长。汛期,遇洪水,翻板坝自动关闭清水入湿地的闸门,洪水隔入主河道排洪防汛。”泾源县河道和水库事务管理中心主任李玉虎说。

泾河水源综合治理项目 (2).jpg

  泾河水清、河畅、景美

  第二个支点是“河里问题岸上解决”

  工程治理使泾河主河道上游形成了“两带三线”:1166亩绿化隔离带,896亩湿地保护带,两岸总长29.46公里河岸线,两岸总长29.86公里湿地线,两岸总长27.22公里绿地线。

  这是“河里问题岸上解决”的“楚河汉界”。

  河岸线之内的河道,由泾河源镇负责管护,严防河道的采沙挖沙和偷排直排;湿地保护带,由乡村保洁员、巡河员和乡镇的综合执法队伍来管护,严防私建房屋和养殖畜禽;绿化隔离带,由护林员来管护,严防放养畜禽。

泾河水源综合治理项目 (6).jpg

  泾水流入弹筝峡

  泾河在泾源县境内有8条一级支流,水质的好坏直接关乎出境断面能否达到Ⅲ级以上的国家标准。

  泾源县给每一个村庄都建了污水处理站,把生产生活污水集纳统一处理。“通过全面推广河长制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河长通、巡河通APP现代化工具的约束,建立了'三级河长’'四员管护’的工作机制,创新性地开展了网格化分区、巡防式执法、组团式服务,全域整体提升泾河水生态提升。”泾源县河长办主任郭浩国说。

兴盛乡红星村 (1).jpg

  美丽红星村

  7月20日傍晚,夕阳距西山仅一杆子高了。兴盛乡红星村以沟为界,一半站在阳光里,一半躲进阴凉中。

  村民赛存堂拉了一农用车牛粪送到地里,洗了一把手,进入院子里的菜园子摘了黄瓜、西红柿、辣椒及小白菜,拿进厨房准备自己的晚餐。

  赛存堂看着红星沟里清亮亮的水说:“原先,我们这条沟就是个垃圾沟,一下大雨,院子里、路上的牛粪饼,就冲到沟里,流进泾河去了。这两年,庄子治理好了,牛进牛棚了,锅灶进厨房了,路、院子硬化了,干净得让人舍不得晒牛粪弄脏庄子。”

  泾源县通过实施“123”乡村环境整治工程,从源头上治理生活面源污染泾河的问题。即,拆除塌墙危房,按照美丽村庄标准,每户建成一个幸福大院,在院内外建成菜园、果园“两个园子”,每户在沟渠道路旁栽植3棵树。

  “123”乡村环境整治工程的实施,让泾源县农民生活有质量、有尊严。“人畜共住一屋、在院子里起灶做饭、乱堆粪便、室内脏臭、不讲个人卫生等陋习不见了,庄里人开始比谁家卫生收拾的干净、谁家果子结得多、谁家菜长得好!”红星村党支部书记于保亮说。

  盛义河是泾河的一级支流之一,兴盛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马丽巡护着这条小河。每天她要穿着水鞋,花4小时沿河巡查,河里有垃圾,她就蹚水去捡,河边有人晒牛粪,她就去阻止。“现在各庄子都干净了,人人都讲究卫生了,流到河里的脏东西几乎没有,就是有时风会吹来几个塑料袋。”

村民引盛义河河水浇地。.jpg

  当地人引盛义河水浇地

  第三个支点是绿色发展

  保护好六盘青山、守护好泾河绿水,是泾源的发展所系、命脉所在,更是泾源县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

  为了这一使命,泾源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刀刃向内的勇气进行自我革命,坚决守好改善生态环境安全生命线。

  坚决不引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不搞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开发,不建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工程,不上突破资源承受强度的项目,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破坏生态黑名单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制度等,形成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泾河河畔鲜花盛开。.jpg

  泾河岸边鲜花怒放

  所有的努力,所有的牺牲,所有的付出,只为泾源的山更绿、林更茂、草更丰、水更清、空气更清新。泾河出境断面水质已连续三年稳定保持Ⅱ类。

  今日泾河水清、河畅、景美。

泾水长渠沃秦川




 

  在峡谷里,泾河憋屈压抑流行了400公里。从陕西泾阳县张家山谷口喷涌出谷,猝不及防地发现,一个大平原等着她滋养。

  这大川平原叫渭北平原,是八百里秦川的一部分。

DJI_0324.jpg

渭北平原沃野千里。

  泾水原本是狂暴不驯的,但入渠,就变得温柔起来,一派哺育万物的母仪。

  渠成,关中成沃野

  在谷口,泾水河道上矗立着一座拦河大坝,横写6个大字:“泾惠渠首枢纽”。我们寻访时,正值雨季汛期,泥浪排空,满河谷的水在怒吼,一河的怪石嶙峋。

DJI_0252.jpg

怪石嶙峋的渠口。

  有一渠浊水自大坝分流而出,沿着北山南麓向东而去。“这就是泾惠渠,是自古引泾灌溉渠道的今天样子。”郑国渠道遗址博物馆馆长张立说。

  郑国渠道遗址博物馆,书写着引泾灌溉关中平原的悠久历史。

  关中平原引泾灌溉第一渠是郑国渠。

DJI_0207.jpg

泾惠渠首枢纽。

  郑国渠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这一时期韩国因惧怕秦国,就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想以此消耗秦国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此举适得其反,促进秦国更加强大。《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郑国渠西起仲山西麓谷口(泾阳县王桥镇船头村西北),郑国筑夯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沿途拦腰截断沿山河流,将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流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河。干渠总长126公里。在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干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

DJI_0239.jpg

泾河自大坝分流而出。

  “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地带,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张立说。

  郑国渠开凿以来,由于泥沙淤积、河道下切的原因,干渠首部逐渐填高,水流不能入渠,历代以来在谷口地方不断向泾河上游改变河水入渠处,但谷口以下的干渠渠道始终不变。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水利设施,先后修建了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

DJI_0312.jpg

泾河滋润着两岸田地。

  1929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三年六料不收,饿殍遍野。中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挑起在郑国渠遗址上修泾惠渠的重任。历时近两年,终于修成了如今的泾惠渠,引水量16立方米/秒,灌溉60万亩土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新旧渠系进行了3次规模较大的改善调整与井渠双灌,实际灌溉面积达到125.99万亩。

  2016年,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泾河性情多变,在冬春枯水期,河水清澈碧透,谷口径流量仅16方/秒;夏秋丰水汛期,洪水历史极大值18000方/秒,每立方米泾河水平均含沙700公斤,基本是泥浆水。”泾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冰说。

DJI_0349.jpg

泾河沉淀下来的泥沙造就了良田万顷。

  泾河泥沙的厉害,文泾水力发电站老板赵良妙领教过。“泾河峡口建发电站时,由于没有充分考虑泾河的含沙量,发洪水时,泥沙打磨坏机轮叶片,导致机组多次瘫痪。”泾河让赵良妙尝到了创业的苦。后经改进设备,重启发电站,并打包开发运营郑国渠国家水利风景区。

  “但正是这泥浆般稀饭一样的泾河水淤灌,沉淀下来的黄土厚厚地覆盖了关中平原盐碱地,关中平原才得以肥沃,成为最早的'天府之国’。”王冰说。

  早在汉代就有民谣这样称颂引泾工程:“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DJI_0364.jpg

顺着泾河望去,泾阳县城依稀可见。

  近水楼台先得月,得益位于渠首的地利,自古泾河首富泾阳。

  “泾河两千多年来的淤灌滋养,使泾阳县地灵人杰,形成了黑、白、红、绿'四色产业’,即黑色茯茶、白色奶畜、红色酿酒葡萄、绿色蔬菜。”泾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吴亚红说。

  走进泾阳根社茯茶博物馆,仿佛在时光隧道回溯。

DSS_2191.jpg

泾阳根社茯茶博物馆。

  羊皮包裹的茶垛子藏着远去驼铃声,陈列室里大小不一的茶砖散发着时间的味道,陈化室、风干室酝酿着“金花”传奇。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泾阳自古不种茶,但是南茶北上必经之地。官茶到泾阳后,另行检做,制成茯砖茶后,才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

DSS_2217.jpg

泾阳茯茶。

  在漫长的集散、加工、制作岁月中,茶商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偶尔发现加工之茶中长出金花(茯茶中的金黄色星状斑点茶商们称其为“金花”),因金花菌在黑毛茶的二次发酵中生长繁殖、代谢作用,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茶商们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制作工艺、定型,形成了泾阳独有的茯砖茶品。

  茯茶中的“金花”是一种有益菌,生物学家现定名为“冠突散囊菌”,是国家二级机密保护菌种,在自然界只有千年灵芝才有。其消食健胃,杀腥解腻,降脂减肥,降压降糖,生津御寒的饮用功能为其他茶类所不及。

DSS_2262.jpg

根社茯茶公司总经理贾振查看茶叶中的“金花”。

  “泾阳茯茶离开泾阳水制不了、离开泾阳人制不了、离开泾阳气候制不了。”泾阳县根社茯茶公司总经理贾振说。

  原来,泾阳的水质,酸碱度和水中的矿物质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的条件需求。泾阳既具有关中气候特点又具有湿地气候特征的独特自然环境,恰好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繁殖。而茯茶制作工艺,炒茶的火候及水分含量,发花的温度,筑制砖体的松紧度等全凭泾阳匠人的经验和感知来把握。

DSS_2236.jpg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泾阳茯砖茶。

  “2013年,泾阳茯砖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今年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全县100家近1万人直接参与茯茶生产,年产茯茶2万吨。”泾阳县茯砖茶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吕雯说。

  陕西雅泰乳业有限公司紧邻泾惠渠,建成7个扶贫奶山羊厂,饲养着8万只奶山羊。“我家的奶山羊喝着泾河的水,吃着泾河岸边的青草,产着最放心的奶汁。”雅泰乳业公司总经理程喜娥说。

DJI_0287.jpg

陕西雅泰乳业有限公司。

  该公司拥有年产30000吨全新高标准全自动化乳品加工生产线,已经形成集奶山羊饲养、牧场建设、婴幼儿配方羊奶粉产品生产、研发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型现代化乳品企业,是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泾阳县通过提灌措施,把泾河水引到素称“旱腰带”的北塬,利用当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条件发展10万亩果业,其中日本甜柿子7000亩,石榴近3000亩。“其余8万亩栽植葡萄,鲜食、酿酒各占一半。”泾阳县果业中心副主任刘进毓说。

DSS_2154.jpg

雅泰乳业全自动奶粉灌装车间。

  泾阳县天润酒庄祁英联合农户种植着4000亩“阳光玫瑰”葡萄,亩均鲜食葡萄收入五六万元。农民把品相不好葡萄交给酒庄酿酒,采用意大利工艺生产白兰地葡萄酒。酒窖里60多个大罐里储藏着400吨葡萄酒,80个橡木酒桶散发着浓郁果酒香味。“我经常跟宁夏葡萄酒同行交流切磋,从葡萄品种选育、作业技术、酒品个性等方面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祁英说。

DSS_2384.jpg

祁英查看“阳光玫瑰”的长势。

  “泾阳县蔬菜种植面积38万亩,收入占全县农民纯收入的45%,云阳等7个万亩种菜专业镇专业村收入占比达到80%。主要利用泾河涵养的地下水,节水灌溉发展蔬菜产业。”泾阳县蔬菜服务中心业务股股长翁爱群说。

  泾云现代农业园区已实现了穴盘基质,300亩床为4000亩蔬菜基地提供1200万株菜苗。“我们与宁夏巨丰现代农业集团每年合作育苗300亩。七八九月,我们这里的西红柿下市断货,宁夏越夏西红柿补充了西安市场需求。”育苗主管吴来乾说。

DSS_2325.jpg

泾云现代农业园区,工人正在培育菜苗。

  过客如云集,佳人拾翠来

  泾河从桥底镇阴郭村汹涌流过,河边湿地里200多池子锦鲤,室内养殖着100多种观赏鱼。“泾河清水好,适合养殖锦鲤。一条锦鲤就能卖500元,头上长个心形的鱼可卖3万元呢。”在阴郭村党支部书记郭斌看来,池子里养的不是锦鲤而是金条。

DSS_2418.jpg

工作人员在捕捞锦鲤。

  河边,竖立临泾渡口遗址石碑,不远处,站立着钢缆吊桥石礅,无声地诉说着当年商贾云集过泾河的盛况。

  商贾文化也是泾阳一大文化特色。清代至民国时期,陕西省的经济中心在泾阳、三原。甘肃、宁夏来的皮货需要在此借泾水熟皮硝制,湖北等地来的茶叶在此焙炒压制成砖茶,东西流转的镖银汇划分解……

DSS_2437.jpg

渡口残留的石礅无声诉说着当年商贾云集过泾河的盛况。

  “一时,泾阳城里百货云集,商贾络绎,一派'过客如云集,佳人拾翠来。有村尽竹树,无处非楼台’锦绣繁荣景象。涌现出了柏森、安吴商妇等名商巨贾,民间流传着'东刘西孟社树姚,不如王桥一撮毛’的商业谚语。”泾阳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樊哲说。

  泾阳县城东的茯茶镇再续茶马古道的繁华。

DSS_2279.jpg

游客在茯茶镇参观游玩。

  茯茶镇占地约2200亩,集茯茶文化、关中民俗文化、关中生活文化为一体,分茯茶生产、文化旅游、商业贸易、观光农业4个版块。游客观看茯茶工艺表演、体验茯茶加工、重走茯茶古道,同时还能品到各种以茯茶为原料的特色小吃。

DSS_2292.jpg

工作人员在制作羊血饸饹面。

  泾阳小伙子周经纬在茯茶小镇经营着“老周家羊血饸饹面”,厨房全开放式,操作全透明,食客可以观看自己那碗面制作全过程,可直播,拍照。吃面时,还配以上好的泾阳茯茶。“最喜欢客人连面带汤吃个碗底朝天,最怕客人吃剩下,如果剩下三五碗,我就得亲自尝尝,是不是料调得有问题。”周经纬精心呵护着食客们的口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