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旅游业过度产业化的负面效应

 成博士旅游频道 2020-02-16

分析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功能定位,可以发现,几乎毫无例外强调了经济功能,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旅游业在国家和地区中的战略定位。在国家层面,自1986年被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之后,旅游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被确立为第三产业的重点产业、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序列第一位、国民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地方层面,有20多个省份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

为什么旅游的性质突然由“事业”转向了“产业”?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整体上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阶段。另一方面,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和意识条件下,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等条件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没有经济动因,各地不可能有积极性将资源投入到旅游业当中,旅游产业体系不可能迅速建立起来。在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旅游产业化进程,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特征。

30年来,中国旅游业正是沿着这条产业化的路径,取得了今天的成就。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许多地区,不恰当地过度强化经济功能,使之被无限夸大,旅游业被迫背上了许多难以承担的重任,在许多领域,旅游业被过度产业化,导致本应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无法有效发挥出来。

    产业化意味着以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的服务和质量管理,提供市场认可的产品和服务。产业化本身并无不妥,但旅游业在许多领域具有非常强的公共事业属性,属于政府应当提供给全体公民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如博物馆、世界遗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然而在许多地区,出于经济利益的目的,这些领域也不恰当地产业化了。

游客作为旅游市场的需求方,注重的是文化和内涵体验,而地方政府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游客希望景区门票价格低,不要过于拥挤,而目的地不断推高门票,并且不进行景区流量控制。在中国许多地区,出于追逐经济效益的需要,优质资源被地方政府当作摇钱树,将它当做旅游开发的商业品牌,过度包装,大肆炒作。在旅游资源所在地及周边,建宾馆,建商店,盖高楼,大拆大建,使其变得面目全非;过度的商业气息,纷至沓来的投资项目,使当地政府及群众眼里只有经济效益,铜臭味盖过了文化气息。这和游客的追求显然存在矛盾。

以众所周知的丽江古城为例,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中转站,也是滇西一个商业重镇,最大特色是商业与居民生活打成一片,居民对文化非常有追求,如精致小巧的民居建筑,小桥流水人家的街市布局。而如今的丽江,古城原住民早被挤出古城,商业店铺铺天盖地,酒吧饭馆鳞次栉比,经营者而是来自全国各地,商品也不是本地的金器银器等特色土产,而是来自义乌批发市场。

从旅游经营上来说,丽江古城或许是成功的,一年到头,游客不断,淡季不淡,旺季更是游客如云、摩肩接踵,成为云南省最吸引人的旅游城市;但在游客的文化体验上,它是失败的,因为游客已经体验不到原生态的丽江文化。2007年,丽江古城甚至因为过度商业化、原住民外迁、纳西文化流失被世界遗产大会警告。

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了中国旅游业出现一些全世界罕见的怪现象。例如:

团队旅游不健康的运行方式。主要表现为“零负团费”、“买团卖团”、“欺客宰客,强迫购物”。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90年代中期以后,团队旅游市场逐渐形成了“零负团费”、“买团卖团”、“宰客欺客”的潜规则,组团社和地接社之间低于成本价格的“零负团费”,地接社和导游之间“买团卖团”,大部分导游失去了工资保障,只能凭借强迫购物等手段宰客欺客。这些行为不仅严重降低了旅游服务质量,而且也损害了正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公共景区门票随意涨价,严重侵害旅游消费者利益。景区是核心吸引物,是旅游者的刚性支出。目前中国旅游景区门票相对于居民收入水平来说,已经是全世界最高,并且每三年一次的听证会变成涨价会。门票价格和居民收入不成比例,引起广泛的诟病。剥夺了许多公民本应具有的教育、求知权利。

景区为了经济利益不进行流量控制,导致人满为患,降低旅游体验。高等级景区太少,旅游需求太旺盛,加上假日制度的原因,旅游需求集中在一定时间段,造成景区人满为患。而景区为了经济利益不进行流量控制,造成“大人看人头,小孩看屁股”的旅游方式。

总的来看,对经济功能的过度强化导致一定程度忽视了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旅游的经济功能为各级政府所重视,地方政府在发展旅游业时,往往只在意旅游的经济功能,而不顾旅游同时应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地方旅游规划中,对旅游业发展目标的表述往往只涉及旅游经济目标和产业发展规划,遗漏了旅游的社会和文化功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