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语文特级教师张老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她在班上选了6名成绩接近的学生——中等水平、分数差在1-2分之间,在心里面把他们分成两组。然后对其中一组的3名同学,逐一进行了单独的谈话:倾听他们学习语文中的困难,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告诉他们很有潜力。 而且,谈话之后日子,张老师还会经常在课堂上,用目光和他们进行友善、信任地交流,有时还会走到他们身边,用手轻轻拍拍他们产肩膀。 接下来 “奇迹” 出现了:在接下来的3次考试中,有过单独谈话的3名同学,比另外3个人,每次成绩都要高出5-7分不等。 在这之后,张老师补上了对另一组3位同学的“福利”。结果,在其后的考试中,这3人成绩很快追了上来,6人又恢复到了最初差不多的水平。 一、“互悦效应”与“缝隙时间”学生们从老师和自己的单独谈话中,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好”,也会发自内心的想对老师“好”。这就是心理学的“互悦效应”。 人们总是喜欢喜欢自己的人,人们也总想对喜欢自己的人给予相应的回报。 对学生而言,对喜欢自己的某个老师的回报,就是喜欢这个老师。喜欢这个老师,这门课的成绩也会有所提升,即使他并没在这门课上额外用功。 原因是:由于对老师的喜欢,学生会对该老师所说的话,会更在意、更敏感。另外,该老师和其任教的学科,会更多地占据学生大脑的“缝隙时间”。所谓“缝隙时间”就是我们主观上什么也没想,大脑处非工作状态、完全“自由驰骋”的时间。 这种“缝隙时间”,我们每次人都会经常有,工作中间歇的时间、休息的时间、入睡或起床之前的时间等。但这种“缝隙时间”,大脑往往并不是一片空白,经常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问题会无意识地浮现,比如你热恋的恋人、你挚爱的孩子、或是你刚买的新鲜物件…… 喜欢的老师、以及他所教的知识,会更高频率地占据孩子大脑的“缝隙时间”,无形之中对相关知识记忆、思考得就会更多,成绩就会变好。 二、老师“脑子里的学生”,只有10名这种在教学中“互悦效应”的案例屡见不鲜。 我女儿在初中前一年多的那段时间,数学成绩一直很一般。大约初二的某次考试,我发现她进步很明显。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有一次考试,女儿忘了带手表。当时,新换的数学老师正好是巡考老师,发现我女儿没有戴手表后,就把自己的手表借给了她…… 这件事让我女儿很受感动,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我与她的一次聊天中,问她哪个老师给她留下的印象最深,她回答说是这位数学老师。 从借表这件事开始,女儿与数学老师开启了“互悦效应”,数学开始逐渐好起来。 这似乎有点神奇,不需要老师特别的辅导、重点的培养,老师稍微额外的关注和关爱,就能唤起孩子学习的动力。 但老师能对班级里每一个孩子,都给予这种额外的关注和关爱吗? 答案是:通常情况下不能。 管理学上有一个“管理幅度”的概念:大脑能有效了解、掌握、时刻关注的人员一般会在10个左右。管理人员的大脑能装10个被管理对象,老师的大脑也就只能允许10个学生经常光顾它的“缝隙时间”。 这10个学生,可称为老师“脑子里的学生”。 三、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个班上,学生通常会有三、四十外。一般来说,班上的前几名或最后几名,都是老师天然的关注对象,他们至少会占10名中的6、7名,怎样成为剩下的那3、4名? 先分享一个心理学家大卫·斯托梅兹做过的一实验: 在一家饭馆里,他安排侍者在递给客户账单时,做一些区别性的行为,随身带上一些糖果,测试这对客户给的小费金额是否有影响。 在第一组,就餐的人非常不走运,他们在侍者递上的账单时没得到糖果。在第二组,侍者递账单时会给就餐者送一些糖果,这种简单友善的示好行为让侍者多收获了3%的小费。第三组的侍者在递账单时给就餐者两颗糖果,结果他们得到的小费比第一组高出14%。 整个实验最有趣的部分出现了。第四组,研究人员要求侍者在递账单时送给就餐者一颗糖果,在他们转身要离开餐桌时,再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给就餐者。第四组收获的小费是怎样的呢? 比第一小组增长了23%! 四、给老师的“糖果”我们曾在一公益讲座上,跟家长们分享过上面的故事。一个善于学习的小学家长掌握了其中的精髓。 当时这位家长的孩子,英语学得不是很好,对英语兴趣不大,英语老师自然也对这个孩子关注不多。家长学习了“互悦效应”后,就想利用它来解决这一问题。 正好那时,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XXX》,要求写一个人物,可以是亲人、朋友、老师、家长等。家长灵机一动,就建议孩子写英语老师。 由于,孩子语文学得很好,作文写得非常不错。家长就发微信给英语老师,说孩子特别喜欢她,连这次作文写的都是她,接着把这篇作文拍照发给她(第一颗糖果)。英语老师看后很高兴,表示也很喜欢这个孩子,如果在学习上再怎样怎样就好了(“互悦效应”开启)。 这样就结束了?没有,还有第二颗“糖果”呢! 家长告诉老师说,孩子其实挺爱学英语的,也非常喜欢听老师讲课,还经常在家里模仿呢! 接着就将提前录好的、孩子模仿英语老师讲课的一段小视频发给了老师。英语老师一看,还真有模有样。自己的讲课竟然这么受认同!搁谁也都会高兴、也都会喜欢对方是不是? 从此,这孩子也成了英语老师“脑子里的学生”,对英语开始感兴趣,成绩也不断提升。 【辅你做更好的家长,给孩子最好的成长。我们汇集上海数百位教育专家(同时是成功家长),给您分享有效的教育经验、方法、理念和思想。】 |
|